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我国学术硕士的学术创新能力如何?

2023/8/1 10:49:41  阅读:30 发布者:

你觉得我国当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的水平如何?我们该从哪些角度看学术创新?什么又是影响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呢?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赵彩霞 眭依凡 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7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访谈的研究结果

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研究生个体为视角深度访谈了24名研究对象,依据扎根理论,确定了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三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导师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建议从创新研究生招生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制、优化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营造有利的学术环境来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

关键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

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问题的提出

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人才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竞争的时代,作为担负人才培养使命的大学组织发挥着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20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将“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定为重要的战略目标[1]。这一方面表明国家的创新发展必须依赖担负人才培养使命和科学研究使命的大学,另一方面对大学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研究生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决定了研究生学术创新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所谓学术创新包括“研究的领域、研究的方法、论证的资料和阐述的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具备一种即可谓学术创新”[2]。若达到其中一种标准即可为学术创新,那么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在获得学术创新成果的过程中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原因是什么,这些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所在。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访谈资料的收集、编码来探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要求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前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让理论从数据资料中产生,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准备、数据收集和初始编码、数据收集和编码、写作四个阶段[3]。目前,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还没有以研究生个体为视角进行的研究,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探索性研究。

2.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采用理论抽样的方法确定了24位访谈对象,样本数量的确定遵循理论饱和的原则。关于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详见表1

通过对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要求访谈对象表述在获得学术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原因是什么以及相关的建议。在征求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以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内容,访谈设定时间为40分钟。

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关键在于比较资料与资料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给它们贴概念标签,再将相似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交互类别和子类别[4]。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在收集到的访谈资料中寻找概念类属,选择出现次数大于两次的概念,再根据概念间的关系进一步范畴化,经分析提炼后最终得到27个概念和18个范畴,限于文章篇幅只呈现部分代表性语句(如表2所示)

2.关联式编码

关联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之上,继续寻找范畴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将范畴划分类属。对以上开放式编码所获得18个范畴进行关联式编码,分析得到6个主范畴(如表3所示)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寻找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后构建理论。通过选择性编码,围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这一核心范畴,将个体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导师指导、培养方式、学术环境这6个主范畴进一步划分为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体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是个人因素;导师指导是导师因素;培养方式和学术环境是环境因素。

4.理论饱和度检验

以预留的1/3(8)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理论模型中的概念范畴已达到饱和,除以上6个主范畴以外,没有发现新的范畴、范畴与范畴以及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新关系,因此,可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已经达到了理论上的饱和。

5.模型构建

将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环境因素这3大因素与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个体特征、导师指导、培养方式、学术环境6大主范畴及因素之间、范畴之间的关系架构定义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阐释

1.影响因素阐释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个体特征。

知识基础包括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以及实践获得的经验。研究生所积淀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本专业领域研究的理解与把握。跨学科知识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开阔了学术视野。访谈发现有的研究生正是利用跨学科读研的优势,为自己寻找学科间的交叉点进行学术创新打下基础。此外,实践经验对于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也具有重要作用。实践可以帮助研究生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其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点。由于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受个人学习能力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其学习能力有必然的联系。

学习能力包括了研究生对自身学习能力评价的效能感、整合不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程度。这些因素是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基础,与知识基础、个体特征同属于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内驱因素。学习能力不足的研究生面对潜在创新点普遍存在“看不出”“想不到”的思维“梗阻”问题。在学术创新的过程中,研究生处理信息能力及思维方式、思维深度直接影响其学术创新的可能性,相应的学习能力越高其学术创新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这些能力还会影响研究生对自身的评价,过低的自我效能感会成为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障碍。思维的灵活程度是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生表示正是自身思维能力的薄弱导致了其学术创新的不足。

研究生个体特征的不同导致其学习行为的差异。所谓研究生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智力、个性特点和投入等。智力和个性特点多为研究生相对稳定的先天素质,智力水平相对较高、意志坚定、对探索未知充满兴趣的研究生,其学术创新的可能性更大。相对智力和个性特点,学习的动机和投入则是受研究生自身调节的,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

(2)导师因素。

导师指导是访谈对象提及频次最高的影响因素,亦是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导师因素,这一因素主要包括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导师的指导方式。

导师指导相对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更具支配性,这是由导师的学术积淀所决定的,高水平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具有“一针见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徒关系,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仅限于专业理论的教学,还包括对研究生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的影响及学术研究的指导。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史证明,在“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教育层次,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相关,甚至可以说“研究生导师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5]。在调查中很多研究生表示:“学术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导师指点”。访谈中有研究生谈到其导师“不通学术,不做学术研究”,对包括学位论文在内的学术研究指导都很少,就更不要奢谈对研究生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指导了。此外,导师的责任心、指导频率、指导理念和指导方式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效亦有直接影响。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第三个重要因素。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包括培养方式和学术环境,本研究中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

课程的结构、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前沿的教学内容、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宽广的课程结构都能促进研究生产生学术创新的灵感。访谈中有不少研究生谈到其学术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课堂,但也有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学习内容有限,不足以给予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启发,研究生认为缺乏科研实践也是其学术创新的阻碍因素。学术环境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因此常常被忽略,但其作用不可或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研究条件、研究机会、学术氛围和奖励措施。研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和资金的支持以及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研究条件是研究生学术创新必需的物质条件,研究条件的限制必然影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研究机会是指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如参与导师的课题或独立申报课题。学术氛围主要是指研究生同辈群体间的研究氛围和学校营造的研究氛围。奖励措施也是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生评价多以学术成果作为考量因素,同时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在各项奖学金的评选中也占有重要比重,这导致研究生不仅过度追逐学术成果的数量,忽略了学术研究的深度,更不必奢谈学术创新了。

2.影响因素关系阐释

(1)导师因素影响个人因素。

导师因素对于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来实现。导师的学术水平与指导方式直接对研究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侯志军等人的研究结论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即导师的指导方式不同会影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6]。在导师指导相同的情况下,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个体特征的差异会对导师的指导效果产生影响。研究生的数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增多,导师因精力和能力有限等原因不能照顾到每位学生,研究生更要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7]

(2)导师因素影响环境因素。

导师因素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导师的课堂教学及学术环境的营造来实现的。导师是课堂教学的施教者,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均是由研究生导师所决定,因此导师对于学术环境的营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的导师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研究机会和研究条件,譬如导师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助研机会、解决研究条件不足等,这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

这一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学术氛围、研究条件和研究机会对于研究生的影响和研究生个体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术氛围营造的影响。研究生是课堂教学的教育对象,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个体特征会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因此,研究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存在直接影响。研究条件与研究机会是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在没有研究机会和不具备研究条件的情况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炊”。学术氛围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对周围同学产生影响,研究生的学习行为受同辈群体学习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易察觉却十分普遍。

讨论与对策

从访谈的24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水平相对不高,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水平需要从多角度入手。

1.创新研究生招生制度,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本研究发现,研究生阶段的学术创新要求研究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不同的研究生在个体特征上存在差异,有的研究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对学术研究兴趣不浓甚至毫无兴趣,如此学术创新动力何在?可见研究生生源的选择十分重要。当前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方式为统一考试,这种招生方式过分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察,对学生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兴趣与动机、学习投入等个体特征难以分辨。因此建议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对研究生相应学习能力的考察;优化招生方式和录取方式,在根源上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度,确保研究生获得充分指导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方式影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首先要遴选具备相应能力的教师担任硕士生导师;其次,细化导师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导师指导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指导效果;最后,增加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发挥研究生在导师评价中应有的作用,同时将导师的指导过程和效果纳入评价范围。

3.优化研究生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方式是除导师之外影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生所接受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的成效会对研究生学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笔者建议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保证课程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丰富和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为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学术环境研究生所在院校的奖励措施是否合理、研究条件和研究机会是否充足、学术氛围是否优良会对研究生学术创新产生直接影响。优良环境的营造有利于改善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的外部条件,激发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动力。高校应改变已有的以量化为主的奖评导向,转向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的关注;高校应健全相应制度,将研究生研究条件和研究机会的获得、优良学术氛围的营造制度化和规范化。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