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直播】热辐射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七期)​

2023/7/28 9:35:18  阅读:7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作者Radiation

活动名称:

热辐射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七期)

活动时间:

2023729日(周六)19:00

协办单位:

《储能与节能(英文)》期刊

主办单位: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微信公众号

直播通道

蔻享学术直播间

640.png

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

热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三大基本方式之一,是一种由于粒子热运动产生的、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辐射。作为传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辐射在航空航天、能源转化、工业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为了促进热辐射及其应用领域的知识传播和成果分享,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为国内外优秀研究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刊《储能与节能(英文)》(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联合微信公众平台“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共同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将聚焦热能转换,热系统管理等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探讨热辐射领域的学术前沿及技术应用,对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催生新技术和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安排:

报告简介

杨张滨 博士研究生

南京工业大学

指导老师:张军 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建筑物动态热调控研究

报告摘要:针对国内外建筑净零脱碳所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紧迫性的问题,力求提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新解决方案。基于生物微纳结构分析开发新型辐射制冷材料、选择性吸收供暖材料、动态热管理装置结构设计及优化,并在不同服役环境下对材料作用机理和性能演变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报告将从辐射制冷、吸收供暖以及动态热管理三种技术进行说明:(1)受生物微纳结构启发,系统地研究了纤维、空气孔以及形态上分级结构对辐射制冷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而为建筑物制冷提供了新思路;(2)利用金属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出高效的太阳能供暖技术,实现低碳排放的建筑物供暖效果;(3)基于百叶窗结构通过转动辐射制冷与吸收供暖材料复合叶片实现制冷、透过和供暖功能的切换,满足建筑动态变化的热管理需求。

杨锐 硕士研究生

成都理工大学

指导老师:李小可 副教授

报告题目:低维复合纳米流体的光热转化特性研究

报告摘要:双碳背景下,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纳米流体具有光吸收能力强,热转换效率高,传热性能优异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太阳能集热介质之一。而如何更好的调控光热性质、拓宽光吸收范围、构筑低成本高效率的纳米流体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因此,本课题组以零维材料TiNSiO2ZrC,一维材料MWCNTs和二维材料MXene为基础,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低维复合纳米流体增强太阳能光热转换”过程进行研究,阐述复合结构纳米颗粒与光吸收的相互作用,制备了低维复合纳米流体并研究了其光热转化特性,进一步优化纳米流体的光热利用性能。研究表明,低维复合纳米流体最高可以实现76.4%的光热转换效率。

李先胜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指导老师:裴刚 教授;赵斌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智能涂层的光热转换-辐射制冷全天候能量捕获研究

报告摘要:降低能源消耗和实现环境保护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温太阳(~5800K)和低温太空(~3K)作为地球最大的热源和冷源,是人类实现清洁制冷和供热的重要可再生资源。光热转换(Photothermic, PT)通过对太阳辐射直接利用,获得清洁热能;辐射制冷(Radiative cooling, RC)可以通过与太空的辐射换热,获得清洁冷量。然而,目前的PTRC大都依赖于静态的光谱涂层,但两种过程存在红外光谱冲突,目前技术都是对单一目标、单一功能的利用。为了持续、高效实现对太阳和太空的能量捕获,本研究提出利用光谱自适应调控机制对太阳热源和太空冷源进行时间解耦,突破目前对太阳热源和太空冷源的单一利用方式。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层膜和二氧化钒(VO2)相变材料的光谱自适应智能涂层,该涂层在白天的太阳吸收率为0.88,红外发射率仅为0.21,表现为光热吸收特性;在夜间发射率提升至0.75,表现为辐射制冷特性。实测结果表明,该涂层在白天最高可以比环境温度高60℃以上,在夜间的制冷功率最高达到58W/m2,具有白天光热转换、夜间辐射制冷的自适应功能,极大提升冷热能量捕获的综合性能。

转自:“蔻享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