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基层治理研究转向及其思考

2023/7/4 9:48:12  阅读:41 发布者: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摘自《东南学术》20226期,王宁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P131P132

与国家治理相比,基层治理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2021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对基层治理现代化做了全面系统具体的部署安排。近年来,中国基层治理研究也发生较大变化,形成新的趋向。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研究必须跟上国家战略发展布局,有前瞻性思考,以改变当前的滞后状态。

基层治理研究新动向与新思路

长期以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成为基层治理实践和研究的重点,这对于突破感觉化、随意性、盲目性是有益的。但是,如何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是一个重要问题,其远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中国基层治理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不满足于既往的固化研究模式,倡导一种更有新意、动能、实效、可持续的理念与方法。概括起来,我国基层治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转向。一是简约治理,这是相对于繁复治理而言的。二是柔性治理,这是相对于刚性治理提出的概念,即强调人本主义、人性化、柔弱能胜刚强的价值。三是韧性治理,关键是富有生命活力,具备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这在城乡基层风险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四是弹性治理,“弹性”是相对于“固化”“僵化”而言的,有弹性方有活力和生命力,这对于改变基层治理的刻板模式意义重大。五是精细化治理,精细化的基层治理是为了将工作压实,避免粗疏、随意、马虎,以改变虚浮、缺席、空转的被动局面。六是微治理,重在“微”和“小”,与精细化治理的“精”与“细”虽然相似,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七是智能化治理,从“智能”入手,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大大改变了传统观念,也实现了思维方式变革转型。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并不能完全代表近几年我国基层治理研究的新动向。大体说来,可将之归结为三个研究路径:从繁复趋于简约,从刚性走向柔韧,从笼统转向细化。这表明基层治理开始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制度到文化、由物质到精神的转换,反映了基层治理现代化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不过,以上几种研究理路与方式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也有因果关系和重叠性,还有矛盾、纠葛与悖论。

基层治理研究转向的原因分析

中国基层治理研究的转向,与社会发展变化、基层实践探索创新、研究观念转换都不无关系。因此,应从更广阔的视野,以历史发展的态度、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来思考这一问题,以获得更加合理与内在的解释。

在行政化、科学主义等影响下,需要更加灵活自主的治理,否则基层治理就会陷入被动甚至僵化局面。在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下,科学治理特别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基层治理受制于威权与规范,治理主体面临被动甚至丧失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困局。如果说,行政化与规范化是基层治理的凝固剂,简约甚至柔化治理就是化解之水,使原本固化甚至僵化的治理变得融通起来,并注入新鲜活力与动能。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与合理利用,有助于突破现代化特别是西方现代化的迷思,获得中国化的理解与价值。长期以来,中国基层治理不重视传统资源,主要以西方现代性作为遵从对象,这就带来不接地气和忽略历史传承的不足。面对当下基层治理困局,从传统中寻找资源,简约治理、柔性治理、弹性治理等也就获得了合法性价值。

面对愈加丰富复杂的基层现实,一般治理特别是形式主义的治理很难奏效,需采取更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从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面业已形成,中国基层治理也是如此,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如墨守成规或采取形式主义态度很难跟上时代步伐,更不要说很好地解决棘手问题。为破除形式主义治理,简约治理、弹性治理、精准化治理等成为研究的突破口与治理创新的方式。

基层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决定了必须打破程序化、固化、僵化、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进入一个创新性的灵活治理体系。当前,党和国家将基层特别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就是希望进行科学、规范、有效治理,将“现代化”作为衡量标尺。

当前,基层治理研究转向显然是基于时代社会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有效创新办法,以突破各种惯性思维、固定模式以及路径依赖。

基层治理研究方式调整与发展

在充分肯定当前我国基层治理研究转向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特别是存在的明显不足。这既与基层复杂的社会实践相关,也是新时代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没有对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把握和及时调整,基层治理研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即使是那些突破性成果也会因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的局限。

辩证思维是基层治理研究的准绳。目前,不论简约治理、柔性治理、韧性治理,还是精准治理、微治理,都有一种明显倾向,即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好像提倡简约就要忽略繁复,重视柔性就要否定刚性,强调韧性就要反对硬性,考虑精细就要拒绝粗放,喜好“微治理”就要淡化宏大治理,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容易陷入新的悖论。其实,柔性与刚性是相对而言的,可以相互补充,也有互相转换的可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与正误。这就需要采取辩证思维看二者的内在关系与优劣长短,从复杂关系及其相互转换中进行理解,以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强调柔性时简单否定刚性。总之,在对待目前的基层治理研究转向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不能顾此失彼,要在辩证思维中进行调适,寻求一种发展中的平衡、稳定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创新中的坚守。

国情、乡情、村情、民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我国基层治理离不开世界发展和国家大局,但其特殊性、丰富性、复杂性不容忽视。基于此,基层治理研究不能停留于理念、概念,不能做跟风式的类型化研究,而要结合我国基层实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研究。换言之,基层治理研究必须考虑国情、乡情、村情、民情,要从世道民心出发考虑问题,确立研究思路与价值取向,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变成不接地气的书斋研究甚至是死研究。只有紧接中国基层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地气,基层治理研究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作用。

系统性、协同性、智能化是基层治理的内动力。基层治理看似局限于一隅,但并非靠孤立、单一、简单方式可以达成,必须建立在全面系统、联动协作与智慧生成的基础上。因为与其他领域相比,基层治理更加丰富多样、牵扯面千头万绪、面临的矛盾复杂纠结,必须整合所有资源进行优化发展。系统性、协同性、智能化基层治理是当前的共性特点,是由简约治理、系统治理、技术治理、精细化治理等合力而成,是极具兼容性的治理格局。基层治理研究当然应从这样的视域和理论方法进行考察,才能避免单一化和以偏概全的局限。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是指导性的原则。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提出后,一个重要原则和向度是中国方案,以避免陷入西化或概念化的困境。一是注重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人民群众之问。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基层治理研究不能忽略于此,更不能失去人的伦理与价值关怀。

指出当前基层治理研究出现的新动向,并不是否认其他研究的方式方法。其实,更多研究还是遵循着以往的学术惯性与理路不断地向前推进。第一,基层治理的创新性研究应得到高度重视。第二,进一步拓展基层治理研究的视野。第三,从基层实践出发深化基层治理研究。第四,推动基层治理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基层治理现代化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因此,基层治理研究肩负着重大使命。新时代,如何在不断推动研究转型与创新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发挥研究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