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每日一技】影响读博的因素及其消解方法

2023/6/1 16:02:02  阅读:54 发布者:

文章作者 | 兰国帅博士

何种因素影响了读博?

——博士生读博、弃学和延期的阻抗因素及其消解

兰博士 原创文章

诸如我们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读博很难、读博很难毕业、千万不要做“女博士”、千万不要做“博士僧”······等字眼吗?这是一种个案特例?还是一种共性现象?难免要追问:读博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何在因素影响或干扰了读博?如何消解这些阻抗因素?本文将从一个过来人的视角,采用理论阐释的方法,试着对上述问题逐一解答,谈一谈鄙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一孔之见,以期为“读博”正名,为中国博士生的培养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一、 读博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百度百科,2018)。遵循上述“意义”与“价值”的含义,同时结合本人的亲身经历与亲身体验,本人认为读博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读博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培养人的抗打击力

无论是学习、生活或工作,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一些打击、遭受一些挫折,遇到打击或挫折选择逃避是失败的表现,请记住克服挫折就是进步。因为,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

人生就像旅行,走累了需要休息休息,然后继续欣赏风景,但旅行也需要有目标,就像人生一样,需要有目标,不管是阶段目标还是大目标,都要有才行,不然就像没有舵手的航船,随时都有被狂风摧毁的危险。树立了自己的目标,并坚定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必须具备一种不畏惧挫折的精神气,培养自己的抗打击能力。读博亦是如此,读博必须具备一种敢于吃苦、敢于做冷板凳和忍受寂寞的态度。同时,力求培养三种“精神气”。态度影响行动,所以,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行动,具备一种敢于吃苦、敢于做冷板凳、敢于忍受寂寞、敢于追求完美以及做事追求持之以恒的态度,非常之重要。做学术研究,力求培养三种“精神气”,即培养一种不认输、不服气、敢拼搏的“锐气”;培养一种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百家争鸣的“大气”;培养一种不骄不躁、不骄傲自满、自知之明的“傲气”。有人认为:“读博后悔三到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我则认为:“读博绝不会后悔三到四年,不读博也许会后悔一辈子”。因为,读博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培养人的抗打击力,从而进行一次全新的精神洗礼。

2.  读博可以历练人的思维品质,培养人的思维方式

世间万事万物均是相通的,不同的是问题,相同的是方法。也就是说,学习、生活抑或工作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但唯一相同的是人的思维方式,读博可以历练人的思维品质,培养人的一辈子受益的思维方式。总之,读博须形成一套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自主学习思维方式和掌握了一种追求严谨与内在逻辑、走向严密与“洁癖”的做事与做学问的批评思维方式。

3.  读博可以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培养人的自主学习力

读博可以使博士生学会一种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提升信息化学习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资源知识管理能力。谙熟一种国际化语言工具。积累一定足够的学科研究领域“知识储备”。掌握几种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形成一种敢于不断拓展自己研究视角、善于结识学术友人和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学习常态。养成一种敢于追问、批判与力求创新的学术习惯。养成一种勤于动手写作和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4.  读博可以催生人的数字意识,培养人的技术素养

读博可以使博士生由“数字移民”转变为“数字土著”或“数字原居民”。读博可以使博士生善于利用网络,学会网络化学习。善于利用网络中精选的学术搜索引擎,跟进学科领域中的经典文献与前沿文献,进行自主化学习。善于利用网络中精选的文献编辑与管理工具,提升学术文献的检索、聚合、提取与整合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

5.  读博可以训练人的研究品质,培养人的学术素养

学习抑或科研是一个不断实践、持续反思和有序顿悟的充满失落和喜悦的矛盾统一体的过程!读博中研究的喜悦莫过于持续聚焦某个研究主题、筛选精读该主题的核心文献,突然闪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研究灵感!“研究灵感”来源于广泛涉猎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持续反思之中。读博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写论文时找到写作的灵感!!论文写作时,涌现出的写作思路与灵感尤为重要,瞬间捕捉之时的喜悦之情,言语难以表达!

博士生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检索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二是收集与分析信息(文献、数据等)能力(技术工具素养);三是学术论文撰写基本素养能力(学术素养)。

就语言表达能力而言,需培养如下三种语言能力:

1)语言表达的凝练性。如何练就好的语言表达?大家在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把好的语句表达、关键词以及专业术语进行摘录保留,争取下次写文章的时候能试着用到这些精美的语句抑或专业术语。

2)语言表达的层次感。论文写作就像“刨洋葱”,论述的时候一定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感。

3)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如何寻找恰当的参考文献论据去佐证论点,论据引用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就学术论文投稿而言,需满足“学术论文发表的谈恋爱理论”。鄙人认为:投稿就像谈恋爱,一是稿件要有“内涵”,即稿件自身内容要硬,需满足:选题要好、要新,方法要新、要实,内容要深、要满;二是稿件要有“颜值”,即稿件外在形式要美,需满足:格式排版要规范、标点符号要精准、语言使用要简练;三是稿件要“情投意合”,即稿件文风需与编辑和审稿人“情投意合”,需满足:选题要聚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内容要彰显研究深度与格式美观、巧遇栏目组稿运气得以彰显。总之,谈恋爱就像投稿,自身要有“内涵”、要有“颜值”、要“情投意合”,正所谓“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方、遇到合适的人”,说的便是如此。

就博士毕业论文答辩而言,需突破如下“三品”:论文写的是否有深度属于能力问题;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属于态度问题;论文内容是否追求尽善尽美属于人品问题。

总之,读博可以培养我们追求科学的与严谨的学术素养从而进行一次全新的学术洗礼。

  4.  读博可以架构人的社会网络,培养人的人脉关系

人生因朋友而酣畅;人生因事业而从容;人生因成就而自豪;人生因家庭而温馨;人生因被爱而幸福;人生因希望而奋发;人生因健康而快乐;人生因贫穷而奋斗;人生因挑战而坚强;人生因勇气而进取;人生因分享而成长。人生成功之道莫过于: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旁人指责,个人奋斗。总之,读博可以帮助我们搭建深厚的与亲密的社会人脉网络从而进行一次全新的人际关系洗礼。

二、 何种因素影响与干扰了读博?

深度探寻上述三个博士生产生“退学”念头的原因,主要受如下几种因素所影响与干扰。

1. 外部压力:家庭情感变故、经济支撑断层和社会环境干扰的三重打击

家庭情感变故是指家庭亲人的突然离世、家庭环境的突发巨变、爱人情人的突然分手;经济支撑断层是指突然失去了家人、爱人、朋友、同事等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撑;社会环境干扰是指持续受诸如“读博难毕业”、“女博士难嫁人”等社会以及同龄人的负面影响与干扰。

2. 内部压力:研究目标模糊、学术自信丧失和研究希望破灭的交织迭代

研究目标模糊是指找不到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主题和研究切入点,以及混淆了研究目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三者之间的学术边界;学术自信丧失主要是指对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能否做科研以及能否做好科研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心理,突出表现在:学术自信心与自我调节能力的矛盾;研究希望破灭是指找不到研究主题、不会撰写研究综述、发现不了研究问题、没有合适的研究方法、缺乏信息技术素养、知识储备不足,致使没有学科专业知识、没有科学研究方法、没有技术工具素养,进而导致无法撰写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无法开题与答辩。

3. 学科压力:学术素养欠缺、学术论文难产和毕业论文小产的科研无助

学术素养欠缺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欠缺、学科专业知识薄弱和技术工具心理抗拒;学术论文难产主要是指不会选题、不会撰写文献综述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不会选择与使用适切的研究方法、不会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不会使用质性或量化的研究方法去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不会撰写研究结论与启示,不会洞察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而导致不会进行围绕某一个研究主题进行系统与持续的研究,其最终后果是学术论文无法发表,无法到达学校的毕业标准和条件,从而无法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中期答辩,毕业答辩更无从谈起;毕业论文小产主要是指没有选好题、不会架构毕业论文的整体逻辑框架,没有突破博士毕业论文“三品”之标准,即:论文写的是否有深度属于能力问题;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属于态度问题;论文内容是否追求尽善尽美属于人品问题。

三、 如何消解读博的阻抗因素?

纵观我国现有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体制不难发现,目前尚有很多体制壁垒等现实问题,例如,研究生课程体系陈旧、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某些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健全等。为什么我们现在培养不出高质量的研究生?为什么学术型研究生不会写规范与科学严谨的学术论文,甚至毕业论文?为什么专业型研究生不能掌握过硬的专业学科知识、技术知识与专业教学法知识?致使其走入社会,不能与其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有效对接,致使很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选择博士弃学、退学和延期,究其原因,可能如下三种路径可以消解上述读博的阻抗因素:

1. 积极求变: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僵化与传统、学术视野过于狭窄、科学规范的学术训练欠缺、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缺位、学术追求与学术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缺失,需转变研究生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互联网+学习”的思维方式以及基于项目或任务的实践方式,从而不断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对社会的应变能力。所谓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一种做学术研究、做课题项目以及做事情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与生活,而不是仅仅学会某个知识点、某个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本身。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制定务实与适切的培养标准与目标定位。首先,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应培养其科学规范与严谨的学术素养,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为此,需制定相应的毕业条件要求,如:需在学科专业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需参加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并发言、需主持或参与一个学科专业领域的课题项目或专业项目社会实践,递交一份学科专业领域的调研报告,从而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素养、学术交流能力、课题项目的撰写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对于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应培养其扎实与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其有效对接相应的职业岗位要求,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为此,需制定相应的毕业条件要求,如:需参加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并发言、需参加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或挑战杯大赛等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国家级学科专业领域大赛并获奖、需主持或参与一个学科专业领域的课题项目或专业项目社会实践、递交一份学科专业领域的调研报告,或在学科专业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从而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学科知识践行能力、课题项目撰写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学术素养能力。但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均须力求培养如下十种能力素养,即:

1)具备一种敢于吃苦、敢于做冷板凳和忍受寂寞的态度,力求培养三种“精神气”。态度影响行动,所以,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行动、影响未来,具备一种敢于吃苦、敢于做冷板凳、敢于忍受寂寞、敢于追求完美以及做事追求持之以恒的态度,非常之重要。做学术研究,力求培养三种“精神气”,即培养一种不认输、不服气、敢拼搏的“锐气”;培养一种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百家争鸣的“大气”;培养一种不骄不躁、不骄傲自满、自知之明的“傲气”和“谦虚之气”。

2)积累一定足够的学科研究领域“知识储备”。勤于读书与善于做读书笔记,以内化知识结构体系;勤于关注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学术文献,善于摘录学科领域专业术语,以形成书写知识储备。

3)掌握几种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是做学术研究的利器工具,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学术研究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科学与规范的研究方法,希望打造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无从谈起。除了系统掌握教育学领域和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外,如教育学领域的质性分析、思辨与阐释性分析、教育现象学分析等方法;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技术人造物缺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做学术研究,还需学会与系统掌握跨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如哲学领域的现象学分析、技术哲学分析等;统计学领域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SEM分析等;如管理学与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科学计量、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分析等方法;学习科学领域和科学教育领域的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DBR)、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方法(DCR)等;社会学领域的人种志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

4)谙熟一种国际化语言工具。谙熟一种国际化语言工具——英语,关注国际本学科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学术文献,以追踪国外学科领域最新研究热点与动态,跟进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前沿与趋势,进而走向国内外对比研究与国内本土化创新实践研究。

5)学会一种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善于利用网络,学会网络化学习。利用网络,关注国家教育方面的大致方针、概览学科领域电子化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学术群、博客、微博等大众传播媒介,关注学科领域学术文献中的热点词汇、跟进学科领域“大咖”们的学术动向。善于利用网络,学会自主化学习。善于利用网络中精选的学术搜索引擎,如ResearchGateAcademia.eduGoole.comGycc、大拇指、谷粉搜搜、必应学术、百度学术、微软学术、九尾狐等学术搜索引擎,跟进学科领域中的经典文献与前沿文献,进行自主化学习。善于利用网络,培养知识管理能力。善于利用网络中精选的文献编辑与管理工具,如E-learningEndnoteNot-expressHisciteBibexcel等学术文献编辑与管理工具,分类聚合与科学规范管理学术文献,提升学术文献的检索、聚合、提取与整合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

6)养成一种勤于动手写作和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不断尝试动手学术写作,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催生人的“语言洁癖”能力;善于学术写作、读书笔记和生活日志等反思总结,可以捕捉学习与生活中涌现的瞬间学术灵感、抓拍学习中积累的宝贵学习经验财富、定格人生生活历程中精彩的感动瞬间,以留下步入晚年中可以翻阅的精彩回忆。

7)形成一种敢于不断拓展自己研究视角、善于结识学术友人和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学习常态。积极踊跃参加学科领域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国内外顶级暑期学校,以扩展研究视角、结识学术友人、融入学科研究领域学术生态圈、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树立自己的学术形象、扩大学术影响力。

8)养成一种敢于追问、批判与力求创新的学术习惯。一位合格与优秀的博士,必是一位敢于追问与质疑学术权威、善于批评与行动验证学术观点、勇于形成一种合乎科学与逻辑的批评思维方式、勇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打破学术常规与“功能固着”、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的“革新者”。

9)提升信息化学习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资源知识管理能力。学会读书与善于读书,罗列与积累书单,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常态;养成一种保存与积累学科领域专业学习网站、专业学术期刊、专业学术会议、专业学习论坛、专业微信学习公众平台、研究领域“大咖”微博与博客、专业QQ学习社群等学习资源管理习惯,以提升自己科学化与信息化的知识管理能力。

10)做好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力求认真书写与交上三份“答卷”。个人认为,一个完满的读博时光,有三份内在有机联系的“答卷”所构成,即善于做读书笔记和生活日志的反思总结,以点滴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瞬间美好记忆,交“生活日志之答卷”;勤于动手写作和善于学术写作总结反思,交“学术成果之答卷”;勤于高屋建瓴、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捕捉学术灵感,力求做到集选题新颖与充满价值、方法明朗与新颖、逻辑缜密与严谨、语言娴熟与精湛、格式规范与美感为一体之学术精品,交“学位论文之答卷”。如能圆满认真完成上述三份之“答卷”,则真正的读博求学方可称得上“功德圆满”与“读博精致”。

也许,沿如上两条路径方有可能破解目前研究生的现状,即:学术型研究生不会撰写科学规范的学术论文,甚至毕业论文;不会撰写一份科学规范的调研报告;不会起草一份科学规范的课题项目申请方案;没有掌握学术交流能力;没有掌握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没有学会如何高效地学习与生活;专业型研究生所具能力不能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进行有效对接;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会撰写一份科学规范的调研报告;不会起草一份科学规范的课题项目申请方案;没有掌握学术交流能力;不会撰写科学规范的学术论文,甚至毕业论文;没有掌握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没有学会如何高效地学习与生活。

2. 导师建设:由独立走向团队

从教师或导师的角度而言,教师或导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知识储备固化,需要实时更新升级。应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不断提升教师或导师的专业发展素养,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所谓“走出去”是指要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规章制度,不断为教师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暑期培训班、出国研修等各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通道,以拓展教师研究视野、优化升级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所谓“引进来”是指为每一个学科专业制定相应的学术研讨制度,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应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学、学术沙龙和学术研讨,以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追求、搭建师生学术交流的研究桥梁。

3. 管理归位:由滞后走向更新

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固化和专业知识结构缺位,需要实时转型升级。高效的管理者应从理念更新、制度更新、资源更新、评价更新、服务更新等五个层面,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生态圈。所谓“理念更新”是指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方式,重构研究生管理流程,凸显以生为本、以教师为主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所谓“制度更新”是指用“互联网+管理”的思维方式,更新制度内涵,从招生制度、培养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考评制度、奖励制度等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生态圈;所谓“资源更新”是指用“互联网+技术”的思维方式,从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大维度来完善研究生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配置,以构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生态圈;所谓“评价更新”是指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方式,基于信息化与网络化教学平台搭建立体化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科研评价、信息化管理评价和信息化服务评价体系生态圈;所谓“服务更新”是指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方式,更新服务理念和重构服务流程,从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两个层面,有效对接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企业的无缝对接。总之,只有有效打通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理念壁垒、制度壁垒和服务壁垒,才有可能打造高质量与高水准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与高规格的研究生。

四、 结语

总之,美好憧憬未来工作与生活,力求做到:直面人生挫折的积极态度与“精神气”、深厚的学科领域知识储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工具、良好的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雷厉风行的动手写作习惯、良好的学习常态、力求有所创新与突破的学术目标定位,力求尝试:科学与人文并重,学科范式与跨学科范式交相辉映,进行“上天”理论建构研究;理论与实践融通,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交相呼应,进行“入地”实践探索研究。以此消解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之挫折。上述内容,仅一家之言,一孔之浅见,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学界学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兰博士

2018816日完晚

转自:“学术拓荒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