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http://xb.cdnu.edu.cn
(202505期)
3、官网邮箱:990180@cdnu.edu.cn
4、官网电话:028-66775205
5、刊内微信公众号: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6、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7、官网信息:不收取版面费。
2025年10月10日星期五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征稿启事
【2025年05期信息】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双月刊,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和CAJ-N网络首发学术期刊,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教育院校名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等多项荣誉。
本刊主要刊发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学术性和探索性的理论与实践稿件,原则上应为基金项目成果。来稿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得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稿件正文字数在1.0~1.2万字为宜,优秀稿件字数不受限制。文字复制比要求为12%以下。
本刊主要栏目有思政教育、教育探索、教育政策、教育心理、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信息化及特设专栏等。
2025年重点选题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国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中小学各科教学,新课程理念+中小学各科课程、教材与教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与话语权,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配置与优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官网信息】
凡在我刊发表的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参考资料》转载的文章,本刊将予以奖励。
对投寄本刊的稿件有如下约定和要求,不接受或不能达到者请勿投稿:
一、《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投稿约定
1.数字化制作和网络传播约定:凡本刊刊登的稿件均将数字化制作和网络传播。
2.作者署名约定:要求署名作者是稿件真实作者实名,稿件的署名作者(或第一署名作者)负所投稿件全责;署名排序是所有署名作者真实意愿,每位署名作者留有效联系方式(地址、电话、电子邮箱);本刊以第一次收到的稿件上作者署名及署名排序为准;变动二三作者名或顺序的,由第一署名作者亲笔来函,编辑部核实后酌情变更。
3.论文原创约定:稿件的署名作者(或第一署名作者)必须承诺稿件系原创撰写,与他人文章(无论公开发表、内部发表、网络交流、学术会议交流)无版权、著作权或科研道德纠纷,文内所涉及的数据、事实、引文真实可查且不涉国家机密,凡引用他人论文的观点、数据、资料应在正文中和在文末参考文献表中依序如实标注;如所投稿件在审稿中发现涉嫌剽窃、抄袭,查实后将退稿;如发表后被举报剽窃抄袭、盗用名义、科研道德违规、著作权版权侵权、泄漏国家机密或其他法律问题,论文作者自负一切学术、道义、法律之责任及连带责任。
4.编辑修改约定:本刊根据出版规范对来稿有权作编辑技术加工和文字性加工。由于人手有限,投寄稿件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接本刊《稿件录用通知书》后,按通知书进行稿件修改和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不回复视同放弃。
5.所有投稿作者都必须下载《版权转让协议》并亲笔签名,将扫描件或照片以附件方式与稿件同时上传投稿系统。
6.样刊寄送方式: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编辑部将通过邮政EMS快递给第一作者邮寄3本样刊,请作者在投稿时务必提供正确的通信地址和电话,如有邮寄方面的问题请致电编辑部办公室028-66775205咨询。
二、《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稿件组成项目及要求
本刊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规定,每篇学术论文应含题名及作者、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如有)、正文、致谢、注释(如必要)、参考文献。
三、《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稿件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要求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CAJ-CD B/T 1-2006”制定的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投寄本刊的论文须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无参考文献的稿件本刊一律不用。
以上约定和要求,不接受或不能达到者请勿投稿。
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他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稿件规范要求
【2021年09期信息】
1.题目及作者署名:文章题目用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目与中文题目对应,其首字母、各实词的多于5个字母的虚词的首字母应大写。题名下为作者署名,包括姓名(含汉语拼音)、工作单位和部门全称(含英文译名)、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多个作者的须一一对应,依序列出各自项目。
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置于文章首页下方,其项目和顺序为:“作者姓名(出生年一),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各项用短号隔开,末尾用句号,名名作者的可只列前三名。
3.摘要:用200-300个汉字概述文意研究的动机、问题,目的、方法和结论: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用的符号、缩略语,不得使用“本文”“作者”等提法。英文摘要须与中文摘要一致。
4.关键词:从文章中选出,表达文章主题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每篇可选3-8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文、英文关键词须一一对应。
5.中图分类号:文章一般标注一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注两个或三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
6.基金项目:用于说明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其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著录,并加注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置于首页下方(前文“作者简介”上方),前加标注“基金项目”。
7.引言:扼要地概述文意的写作背景和目的,还应包括文章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文献回溯、本研究的价值分析等内容。
8.正文:文内各级标题务求简短、明确,标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层次不超过4级。
9.冬表:文章所用的图须采用矢量图,所用的表格须采用三线表。
10.注释(如必要):用于对文章题名、作者及特定内容作必要解释或说明,在文中用①②③等上标于需注释文字后,文末用①②③分别列出并与文中一一对应;文件类、未公开发表和“转引自”类参考文献列入注释。
11.参考文献:引用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详见本刊封二)。
12.致谢:在文章或研究中参与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未列为署名作者的,可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列入致谢部分:也可对项目资助者致谢:也可对本文引用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或设想的所有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