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刊内电话:010-87420859(周一、周二办公)
4、刊内邮箱:xxshx2011@yeah.net
5、出刊日期:季刊,每年出版四辑。
2024年9月27日星期五
《形象史学》来稿须知
【2024年01期信息】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自2021年起每年出版四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练,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各类形象材料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与演进路径的专题文章,以及围绕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建构与方法探讨的理论文章。具体说明如下。
一、本刊常设栏目有理论前沿、文化传承研究、器物研究、图像研究、汉画研究、服饰研究、跨文化研究、文本研究等,主要登载专题研究文章,字数以2万字以内为宜。对于反映文化史研究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的综述、书评、随笔,以及相关领域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须提供中文译本),亦适量选用。
二、来稿文责自负。章节层次应清晰明了,序号一致,建议采用汉字数字、阿拉伯数字。举例如下。
第一级:一二三;
第二级:(一)(二)(三);
第三级:1.2.3.;
第四级:(1)(2)(3)。
三、中国历代纪年(1912年以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须标出公元纪年。涉及其他国家的非公元纪年,亦须标出公元纪年。如清朝康熙六年(1667),越南阮朝明命元年(1820)。
四、来稿请采用脚注,如确实必要,可少量采用夹注。引用文献资料,古籍须注明朝代、作者、书名、卷数、篇名、版本;现当代出版的论著、图录等,须注明作者(或译者、整理者)、书名、出版地点和出版者、出版年、页码等;同一种文献被再次征引时,只须注出作者、书名、卷数、篇名、页码即可;期刊论文则须注明作者、论文名、刊物名称、卷期等。如为连续不间断引用,下一条可注为“同上注”。外文文献标注方法以目前通行的外文书籍及刊物的引用规范为准。具体格式举例如下。
(1)(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一一,光绪十七年江苏书局刻本,第18页。
(2)(元)苏天爵辑:《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三《廉访使杨文宪公》,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96,第257-258页。
(3)(清)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上册),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第461页下栏。
(4)(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载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页。
(5)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295页。
(6)苗体君、窦春芳:《秦始皇、朱元璋的长相知多少一谈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选用》,《文史天地》2006年第4期。
(7)林甘泉:《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
(8)[英]G.E.哈威:《缅甸史》,姚楠译,商务印书馆,1957,第51页。
(9) Mare Aurel Stein, Serindia London:Oxford Press,1911,p.5.
(10) Cahill, Suzanne,“Taoism at the Song Court:The Heavenly Text Affair of 1008", Bulletin of Sung-Yuan Studies,1980(16),pp.23-44.
五、(1)请提供简化字(请参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word电子版。如有图片,需插入正文对应位置。(2)同时提供全文pdf电子版。
(3)另附注明序号、名称、出处的高清图片电子版(图片大小应在3M以上),并确保无版权争议。(如为打印稿,须同时提供电子版)。(4)随文单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单位、职称、研究方向)、生活照(电子版)、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
六、如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基金资助,可在首页页下注明。格式如:本成果得到xxxx项目(项目编号:xxxx)资助。项目资助标注不能超过两项。
七、邮箱投稿请以“文章名称”命名邮件名称和附件名称。请用文章全名命名,副标题可省略。
八、请作者严格按照本刊格式规范投稿,本刊将优先拜读符合规范的稿件。
九、来稿一律采用匿名评审,自收稿之日起三个月内,将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告知审稿结果。稿件正式刊印后,将赠送样刊两本,抽印本若干。
十、本刊已入编知网,作者文章一经录用刊发即会被知网收录,作者同意刊发,即被视为认可著作权转让(本刊已授权出版方处理相关事宜)。
十一、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行成楼220房间,邮编:100101。联系电话:010-87420859(周一、周二办公)。电子邮箱:xxshx2011@yc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