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引发热议的深圳市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释放出基础教育考试命题改革的积极信号。从“考知识”到“考素养”,从“重分数”到“促发展”,这场改革不仅是试题形式的革新,更牵动着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目前,各地正从理念到实践进行破题和推进,但对于如何把准中小学考试命题改革的逻辑与向度,仍有不小的探讨空间。
一
“新考题”新在哪儿?
“数学最重要的不是考你会不会算,而是考你会不会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曹一鸣的这句话,道出了新考题的本质转向。传统考试中,“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心,而“新考题”的“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锚点,重构试题的价值内核。
“就试题的构成要素而言,使用情境材料的试题早已有之。”上海教育考试院周群对“新考题”做了进一步阐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考题的“新”首先意味着对于学生作答表现的解释发生了变化,以前仅仅解释为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现在要推及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判断。由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考试构念的重大升级,促发了试题形式的创新。“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要求,是为鼓励创设真实情境,规避程式化设问刺激学生程式化回答,从而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如何把握情境的真实性?“关键在于挖掘情境材料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展开有意义的思考,收获高于原初的认知,甚至生发积极情感。”周群举例,2025年上海春考语文现代文二选用了散文《一次别离》,要求学生从子女视角谈谈对文末母亲那句“过好自己”祝福的理解。语篇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许多学生在“考场上做着题掉了眼泪”。“命题的成功不只在于打动学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丢掉考试的紧张感,忘却模板和套路。学生们在答卷中抒发的真情实感感动了评卷教师,综合展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沉浸其中的学生也完成了一次人生成长。”
在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员查晓红看来,“新考题”不是难了,而是活了。她介绍,鼓楼区自2020年开启新教学实验,改革过程中,基于“考试不改,教学不可能真变”的认识,鼓楼区在考试命题上提出了三个不考:不考死记硬背、不考机械抄默、不考陈旧套路,同时摒弃以往孤立考查知识的方式,在主题引领下进行贯通的情境设置。如上学期的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以“一场充满魅力的语文学习之旅”为主题,创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温暖如春的人间之爱”三大情境板块,与教材内容、儿童生活深度链接。同时在试题形式上打破看拼音写词语、古诗默写、就字词造句和词语解释等语文试题的陈旧套路。例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板块中的一道题,结合即将到来的乙巳年,给出了一个小婴儿模样的巳蛇纹样和一个由盘曲的小蛇首尾相连构成的青铜器纹饰,让学生填写“无价之宝、精巧、美感、建筑、象征、首尾相连”六个词语,并根据这两个纹样对祖国母亲说一句话,“这样就把传统的看拼音写词语变成基于语境的积累与表达”。
跨学科也是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规定,各学科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除了课标要求,周群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生发于学科交叉部分。素养是一个人面对真实世界的真实表现。随着命题技术和考试条件的发展,试题情境的真实性将日益凸显,跨学科的要求自然而然也会越来越高。
从“答案唯一”到“多元表达”的评价转向下,开放性试题的占比也逐渐加大。河北邯郸的小学数学教师李利霞表示,传统数学试题的正确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而现在的一些数学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进行解答,答案不唯一。这类题目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
改革挑战: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尽管命题改革的理念已逐步落地,但实践中的挑战仍不容忽视。
情境命题的科学性与适切性首当其冲。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初中物理教师汪小龙提到,某次物理考试的压轴题以“石化工厂密封容器的两种液分器压强计算”为情境,但多数教师对工业设备缺乏认知,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若情境脱离师生经验,反而成为解题的障碍。”汪小龙直言,有些命题好像困在一个误区里:如果情境不新,不足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就硬要把原本考查的简单知识套在一个很现实化的情境里,甚至为了“难倒”或“选拔”学生,出一些偏题、难题、怪题。
对于此类“无情境不命题”的现象,曹一鸣表示,情境创设要适度,避免走向极端,试题应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反映学科本质。“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学习质量标准里明确指出要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但素养导向并非摒弃对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也不是考偏、难、怪题,而是要以结构化的试题来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学科思想、方法等的习得。”
“‘新考题’凸显了情境化,但情境化不是零散的、一题一个情境。”查晓红道,好的命题,应该像一个陪伴者,通过不断地对话,陪伴孩子在评价中学习。“打通情境的意义和价值,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可,让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走进命题所创设的情境。”
跨学科命题亦存在“生搬硬套”和度的把握问题。多次参与试题命制的山东临沂的初中历史教师高贵成坦言,“双新”背景下,跨学科命题是必然趋势,但如果因为追求“融合”而强行嫁接学科内容,如一道试题加入大段文字材料,仅仅增加了阅读量,却与解题关联甚微,甚至“学生不读题干也能作答”,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在跨学科的趋势下,怎么融合、融合到何种程度,仍需要命题者深入思考。”
开放性试题则因评分标准模糊引发了关于分数公平的疑虑。重庆云阳县的小学语文教师戴英指出,开放性题目常标注“答案不唯一,酌情给分”,但“酌情”的尺度往往难以统一。阅卷时,教师需反复讨论个性化答案,以尽可能避免因主观分歧造成大的评分差距。对于“新考题”,北京家长王女士坦言“心情复杂”,“我支持这样的改革,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但也担心孩子无法适应考题的变化、影响升学。谈及对开放性试题的看法,王女士道出了广大家长的担忧:“高考一分之差就可能影响孩子的命运,若试题评分标准不明确,如何保证公平?”
新题型带来的时间压力与学生心理负担亦需关注。北京的高一学生王泽方圆反映,“新考题”的题干字数增多导致读题耗时过长,“在考试时间本就不富裕的情况下,情绪紧张会给解题增加难度,这种‘读了两三遍都不懂它想让我们干什么、关键信息在哪里’的题目,更是增加了解题的困难和心理的焦虑,让我有退缩的想法”。她并非全盘否定这类题目在考试中的价值,只是不希望试卷完全被这样的题目所占据,最好能“ 慢慢来”,给学生一些时间去适应。
三
命题改革倒逼教与学转型
考试命题的革新,正悄然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
徐州市鼓楼区的课堂已告别“教为中心、机械训练”的传统模式。查晓红介绍,鼓楼区的新教学实验聚焦学科育人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改革。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我是神话传讲人”为主题重构单元教学,赋予学生“角色”,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而考试评价中也会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如写人作文让学生描写班级中评选出的“神话传讲人”“汉字研究员”等。这样,考试又反过来导向课堂教学,促进师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落实“ 教学评一致性”。
真实情境与学科实践的融合重塑了课堂样态。湖南的小学数学教师李嫄带领学生测量树影推算高度、观察植物黄金比例,将数学与自然、艺术结合;山东的初中数学教师齐欣则在统计课上让学生分析手环运动数据并提出健康建议。“ 刷题培养不出应变力,必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逻辑,才能帮助他们真正用好数学。”齐欣总结道。
考试命题改革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多地通过“命题共研”“ 三级培训”等机制推动教师成长。上海每年举办全市评价报告会,向教师传递命题理念与学生学情。徐州市鼓楼区成立了由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命题团队,市区两级教研员对教师作置身式、陪伴式的过程性指导。“教师要跳出‘经验舒适区’,从‘育分’转向‘育人’。”查晓红强调。
对于学生而言,“新考题”拓宽了学习的场域,促使他们走出去,触摸真实世界。王女士说,以前孩子课余时间基本都在刷题,现在为了“见更多情境、积累更多经验”,就要去参加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社会实践,要去逛博物馆、科技馆,还要大量阅读各学科的书籍……
从南山试卷争议到各地的实践推进,中小学考试命题改革必然面临阵痛,需要各方在探索中积蓄破茧之力。正如曹一鸣所言:当优质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当社会更理性看待人才成长路径,教育的焦虑才能真正缓解。
转自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