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题?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什么是课题?
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
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
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
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
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
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
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一定要选好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
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
1、课题从哪里来?
过去比较多的是从上之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其实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更加生动有力。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等。
2、选题的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新意--对象新、视角新:如,小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研究。这个课题视角就比较新颖。
(2)科学性原则:
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就缺乏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与主客观条件相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可行吗?对于一线教师显然不适宜研究。
(4)价值性原则:
看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是理论价值(学术价值):指课题对检验、修证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
二是应用价值: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5)明确性原则:
要求选题能准确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表述准确。
(6)伦理性原则:
符合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3、选题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
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
(2)不要贪大求全
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维特点的研究,就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做。
(3)注重平时积累
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理因素的影响?等等。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大家知道,近两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将回归经验总结法的问题提出来。
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新的思想理念。
实时的反思就是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
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
转自深耕职称论文发表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