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朗读教学的创意设计

2024/9/24 10:46:45  阅读:105 发布者: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是基础性工作,更多倾向于示范、反复训练,这里略去不谈。本讲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怎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创意设计。

创意方法之一:听读训练

听他人“有感情地朗读”,是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方式。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听”更好地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呢?我们看王君老师执教《岳阳楼记》的课例。

王君老师分以下四步训练,实现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1

1.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先生的《岳阳楼记》朗诵录音。

2.讨论: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老师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朗读了部分句子。)

3.学生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朗诵,展示才华。

4.以《赤壁怀古》为背景音乐,由两位学生领读,集体朗读课文。

以上王君老师“听读训练”的创意教学,有四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一,选好范读材料,用名家经典作品给学生好的示范和启迪;第二,让学生沉浸在“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的氛围里专注地听;第三,用深入、细致的讨论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第四,基于体验和理性认知,进入朗读实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情感。

创意方法之二:分层训练

分层训练,就是一层一层地去实现目标,每一层次的训练实现一个小目标,登上一个小台阶,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总目标。我们看余映潮老师的两个创意设计。

余老师执教《天上的街市》时,分四个层次实现朗读教学目标[2]:

1.读出诗的音乐美,把节奏读好。教师示范读第1节。

2.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指出“我想”“我想”“不信”“你看”要有较大的停顿。教师示范读,女生齐读全诗。

3.读得抑扬顿挫,把重音读出来。教师示范读第2节,再全班齐读第2节。

4.诗是讲究押韵的,把诗的韵脚读好。

余老师执教《七颗钻石》时,分五个层次实现朗读教学目标[3]:

1.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余老师的朗读教学设计,其创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层次分明。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会将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次性提供给学生,而余老师的这两次朗读教学设计,是分成四个或五个步骤逐步完成,从停顿到情感处理,逐步提高要求,教学层次分明。第二,目标单一。每个教学步骤,余老师只提一两个要求,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做到。第三,指导具体。针对要求,余老师给出具体的指导和示范,比如要求学生“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指出“我想”“你看”等处停顿要长而不空泛。第四,针对性强。比如《七颗钻石》侧重情感的处理,《天上的街市》侧重节奏的处理,这都紧扣了文本特点。

这样“分层训练”的案例在余映潮老师的课例中俯拾即是,如他执教《沁园春·雪》,分“读出字词句的力度”“读出两个字的长度(望,惜)”“读出几个句的语音高度(俱往矣……)”“读出全诗的情感美度”四步来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阶梯训练。因为一步只需要攀登一个阶梯,学生便能慢慢登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高度。

创意方法之三:精细训练

精细训练,就是在朗读的情感处理上,给学生做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如某一个词怎么读,某一处怎么停顿,某一个标点符号怎么处理,都做到精细地点拨。通过精细地点拨,帮助学生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肖培东老师执教《美丽的颜色》时,指导学生朗读居里夫人和比埃尔之间对话的环节,堪称经典。我们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4]:

教师让学生读“看哪……看哪!”(生读得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急速)。

师:因为这时候很激动,特别激动……但是我们要注意,文章提供的是怎样的标点?对了,一个省略号,一个感叹号……我们先来读一读全是感叹号的。最好把后一个“看哪”读成双感叹号。

(生朗读为“看哪!看哪!!”,情感很充沛。)

师:接下来读课文中的“看哪……看哪!”。

(生朗读,声音轻,有点激动,速度快。)

师:省略号也要读出来。这段喜悦漫长的时光,要读出一点停顿感来。

生:“看哪……看哪!”

师:考虑一下,这里居里夫人说话,为什么不全用感叹号?

生:因为一直用感叹号就没有办法体现科学家的严谨。

师:这里不仅仅有严谨,喜悦中还应该有沉稳、宁静等。同学们,如果今天晚上,是你发现了镭,你会怎么做?你会大声地喊吗?恨不得慈溪市市长、宁波市市长都来看,媒体记者都来看,烟花礼炮都准备好。(生笑)这个人类科学史上如此伟大的夜晚,他们两个却过得平静、简单,甚至是孤独、朴素。所以,对这个“看哪”把握不准,你就走不进科学家的内心。一起来读“看哪……看哪!”,这样,我们就知道居里夫人是怎样的科学家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肖培东老师为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哪……看哪!”这一句话,为了引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这句话的感情,整个过程循循善诱。一是从标点符号的角度训练,把握两个“看哪”的缓急不同、轻重不同、语气不同。二是从人物心理的角度训练,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此时此境的心理状态,是既兴奋激动,又沉稳宁静。三是从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角度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平静、简单,甚至是孤独、朴素和淡泊名利,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肖培东老师的训练,读读议议,议议读读,反反复复,直到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直到学生读出语言的情感,直到学生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创意方法之四:变形训练

变形训练,就是变换文本的语言形式,用变换后的语言形式和变换前的语言形式作对比,帮助学生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如王君老师在执教《散步》时,分步将文中的写景句变形成诗歌的形式,配乐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这是“变形训练”创意设计的典型代表。我们看下面这一教学片断[5]:

师:田野!现代人离田野太远了,让我们走到田野里边去——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田野中去呢?

(屏显。生配乐朗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师:多么美妙的声音!听得我的心都要醉了。这是我们的田野,更是母亲的田野,母亲看到了——

(屏显。)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生配乐朗读。师强调用欢欣的语气来读。重读“金色”“整齐”“水波粼粼”。)

师:多好啊,继续——

(屏显。师指导学生深情地读。)

就这样,

我们

在阳光下,

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师:所以,我们——

在阳光下,

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

王君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用变形朗读教学的创意设计,将学生带入诗意的田野,让学生感受到田野的美好以及人物心境的美好。一是变形文本,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诗意。《散步》是一篇散文,文中的写景句具有浓浓的诗意。王君老师将描写景物的文本作了变形处理,将其变成诗歌的样式,让学生的朗读有了自然的节奏感,更容易感受到语言的诗意,领略到语言所描绘的田野意境,感受到阳光下田野的美好。二是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出景物的诗意。王君老师四次引导学生朗读,四次朗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通过教师的指引自然将朗读过渡到下一环节。四次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了景物的意蕴、诗意和美好。

创意方法之五:情境训练

用情境训练进行创意教学设计,实现朗读教学目标,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进而读出文章的情境感,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看王君老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个教学片断[6]:

师:我们要努力用朗读来重现当时的情景。孩子们,请自由读起来。读第2段。

(生自由读。)

师:说一说,在这段文字中,你读到了什么呢?

……

师:好的朗读啊,声音中有美的颜色,有香味儿呢,有形象呢,还有情节呢。来,现在大家任意选择一句喜欢的来读,努力用声音传递出丰富多彩的内容。

生(嘟着嘴读):“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师:嗯,我看到了那黄蜂肥肥胖胖的可爱样子。你的朗读中有形象。

生(形容词重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师:真好!我的眼前一片红紫芳菲。

生(抑扬顿挫):“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师:短短的一个句子,你安排了两个小高潮重读,一是“还有斑蝥”,二是“拍的一声”,这两句读得“异军突起”,这样的处理让当时紧张刺激的情景历历在目啊。真棒!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君老师用帮助学生再现“泥墙根寻趣”情境的方法,训练学生读出感情的能力。首先,提出用朗读来“重现情景”的要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感受“泥墙根寻趣”,因为想象着“泥墙根寻趣”,声音中就自然流露出趣味。其次,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到了什么趣味,这是强化对趣味情境的感知。再次,点拨渲染“声音中有美的颜色,有香味儿呢,有形象呢,还有情节呢”,是强调朗读可以再现情境。最后,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突出“声音中有形象”,帮助学生再现情景,走进情境,同时也是在赏识和激励学生。

基于课文情境,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声音创造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就易于表达出语言中所蕴藏的情感,就可能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学目标。

创意方法之六:演读训练

演读是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将文字作品转化为声音和形象,表达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一人演读,可以分角色演读,也可以改编演读,或者是他演你读。仍然来看王君老师执教《散步》的课例片断[7]:

师:现在我们就用演读的方式来聊。你觉得谁挺有意思,你就把他的话读好,并且点评几句。

生:我觉得孙子是个可爱的人。

师:你得把孙子的可爱读出来。

(生读。)

师:还不太可爱。回想小时候,四五岁、五六岁的样子,寻找那种感觉。注意重音。

(生再读。重读“也”,众鼓掌。)

师:你觉得这个孙子就仅仅是可爱吗?角度可以丰富一点儿……

……

生:我喜欢文中的“我”。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的喜欢。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体贴。除了体贴,你还想传达其他的吗?

(生再读。)

师:我还听出了温柔。

(生再读。)

师:哦,我还听出了坚定。你来评价一下这个“我”。

……

生:我喜欢故事中的“母亲”,我觉得她也是特别可爱的人。

师:给你表演的机会,你的读要有动作。

(生边读表演: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众笑。)

师:像个老人,表演很传神。解释一下,你为什么喜欢“母亲”呢?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一种手段,是学生表达对人物形象理解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朗读教学创意设计,一是采用“分角色演读”的方式,读出人物的角色感。演读中不仅有“语音语调”,还有“表情动作”,使朗读教学进入了高潮,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进入了较为深刻的层次。二是还原场景,将学生代入情境。比如,学生在朗读小家伙的语句时,教师提醒学生“回想小时候,四五岁、五六岁的样子,寻找那种感觉”,这是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童真。当学生读出感觉时,教师再次追问“你觉得这个孙子就仅仅是可爱吗”,再次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一想,人物彼时彼刻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样有效的情境代入,才能帮助学生读好人物语言,读出人物的角色感。三是分层朗读,读出不同的体会。这一教学片断中出现了一句话学生多次朗读的现象,从实录看,有多处“生再读”的记录。每次朗读,所用的语气都有差异,所表现的人物特点也不相同,教师及时给出点评,这样的朗读训练是微观分层训练。从整体上看,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对三个人物语言的朗读,也是逐层分开、逐步推进的。

以上,基于名师教学案例和经验,提炼了六种创意设计方法,希望对我们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所帮助。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