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读书声,应当是语文课的标配

2024/9/23 17:02:20  阅读:1 发布者:

记得小时候去上学,遇到村里的大伯大妈们,都要问一句:念书去啦?我们村,都把“上学”一律说成“念书”的,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传下的规矩。

其实,古人也是很讲究“有声读书”的,“念”就是出声读,所谓的“小和尚念经”,肯定是读出声音来才行,不然师父要捶脑袋。

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是提升了“读书声”的境界与层次。

可见,读书声,应当是语文课的标配。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少了。前不久,全国中小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会,我给昆山某学校的学生导读《西游记》,要求同学们把13-30回的回目出声、自由读一读,读了十几秒,然后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默读。我两次提醒“让我听到你们读书的声音”,都没用。后来在阅读活动中,有一句话“师父莫怕,有俺老孙在!”喊了三个同学,都没读出味道,害得我不得不亲自出马,示范读。

不仅是这一群孩子,我发现,很多学校的孩子,出声读书的功能,似乎集体退化了。

这能怪孩子吗?不能!

听、说、读、写四大功能,“读”常常被窄化为“研读”或“阅读理解”(甚至是做阅读理解题),有情有味地读书,反而成了稀缺的课堂活动。  

也有一些老师,总觉得课堂上“读书”是耗费时间的,远不及“语段分析”来得实在,于是,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是提问题找答案,是架空分析,是解题式的训练……也有一些老师,似乎是重视读书的,他们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5分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然后虚晃一枪,2分钟不到,就开始提问了。他们不知道,保证读书的时间,才是理解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我也常常看到课堂上有这样的一幕:先是学生读,一个两个三个都读得不够好,然后老师问学生“要不要老师读”,学生异口同声说“要”,于是老师读,声情并茂,读完,掌声响起……我常常不怀好意地想,老师此举想干嘛?把学生比下去?证明自己比学生高明?炫自己的朗读水平?也有老师为之辩护,说这是“范读”,你有见过这样的体育老师,在教学跳远项目时,让学生先跳来跳去,到下课前,说我给你们示范一下,我来跳一次……马后炮式的“示范”,效果好不到哪去。    

我们不但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更要舍得花时间去教学生把书“读”好,原来读不好的,经过你的指导,读得通顺了,流畅了,入情入境了……这样的“改变”,于学生而言,他有了成就感,于教师而言,真正体现了“教”的价值。

我很警惕一种课堂现象,那就是喊读得最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因为读得好,活跃了气氛,赢得了掌声——然而,这与教师、与教学有关么,这是人家基因好!

鼓励学生出声读书,也是培养他们“自信表达”能力的需要。前不久我在温州上课,有一段话,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他们自由读了两句之后,马上“趋同”,变成了“齐读”,我打住,再要求自由读,还是变成了齐读,我只好放弃努力。我一直以为,大多数情况下,“齐读”和“齐答”,是容易掩盖问题,也容易拉低智商。鼓励学生站起来,读书,大声地读书,读出情境,读出味道……慢慢地,他就敢在公众场合,自信表达了。这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依然记得,我的好友梁昌辉先生,在早读课上,手执一书,在教室里,边走边读,学生们纷纷应和,教室里书生朗朗,分不清哪是老师的声音,哪是学生的声音。

这样美好的一幕,也发生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课堂里: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让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标配,成为语文课堂里最美妙的音符。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