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音乐学科以评促建体系建构

2024/9/23 16:04:21  阅读:4 发布者: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强调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音乐、戏剧、舞蹈教研室(简称“教研室”)一直以来在各项教育教学研究中根据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借数字化赋能以评促建的学科研修体系建构,助力区域教学质量提升。

一、以评促建的研修体系建构

北京市东城区始终立足一线教学,实现区域高中音乐学科统一合格性考试,形成以评促建的基础架构(如图1),逐步推进区域教研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方法、学业水平测评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体系化建构,丰富了学科教学研究内容,成果“跨学段音乐学习复合型评价方案的开发与推广”获得2021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区域数字化赋能教与学的变革搭建了脚手架。

1 以评促建的基础架构

在此期间,我们带领全体教师不断理解课标、分解课标、落实课标,于2016年研制了“北京市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标准(试行)”,2019年又研制了“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音乐学业量化测评手册”,确定区域学业水平。最终,结集出版《让理想落地生根——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评价实践研究》等论著。我们还率领区域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北京市义务教育艺术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制定,完成区域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

二、数字化赋能教与学的变革实践

(一)借助数据分析定位教研靶向,提升“教—学—评—研”的精度

1. 量化分析教师行为,助力教师反思改进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下,教研室通过数字化教研平台对教师的言行进行数据化分析,发现常态教学中与审美感知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初高中音乐课堂上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不足。图2的课堂观察数据所示:该节课艺术表现的观测比重平均值在5以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有关核心素养的表述中提到,要通过艺术表演实践和创造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单一经验性分析,让数据支撑教研员及优秀教师的经验性判断成为常态,以数据力提高教学研究的精准度,有效助推教师成长。

2 课堂观察数据

2. 借助有效数据,优化学习路径

1)初中国测及区域测评数据分析

教研室靶向定位教研方向,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简称“国测”)数据诊断区域学生学的问题。可以发现,东城区八年级学生演唱水平的测评成绩虽已远超全国及北京市的整体水平,但依然存在问题,即在演唱五个维度(音准、节奏、流畅性、表现力、歌词表达)中,其他维度成绩均为“100%的学生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有7.5%的学生则在表现力维度上稍显薄弱,仍需提升。教研室在后期的教研中直指这一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教学研究。结合北京市音乐学科教学底线要求,教研室通过对学生音乐关键能力进行增值评价,力促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2)高中学考数据分析

教研室在工作中一贯秉持将教改理想落地生根的研修理念,以17年(2008年至今)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研究为基础,坚持理念先导、问题诊断、关键突破、实践优化,运用数据反思问题、改进教学,创建本区音乐学科评价数据库,为后期以评促学的实践与改进提供数据支撑。相关数据也反哺初中课堂教学,提高其实效性,同时助力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对本区初中教学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两次义务教育国测中,东城区学生艺术能力的综合印象星级评定均为10星。2018年,东城区统一高中入学前测,经3年分层指导、优化教学、跟踪调研,学生毕业成绩提升明显。

3. 运用数字技术,丰富研修渠道

教研室充分运用国测反馈数据,通过教研公开课引导教师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以八年级音乐成绩为例:“总是示范”的教师所教学生得分为537分,“从不示范”的教师所教学生得分为476分,教师示范对学生习得的影响相差60余分。此结果让教师明确了加强自身专业示范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后续教研中积极参加岗位练兵等活动。

教研室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学习背景,搭建共研机制(如图3),借用信息技术将教师分层分组,由骨干教师带动组内成员提升,充分发挥教师优势,实现全员互助。共研机制在线上、线下教研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共研机制

1)线上研修渠道

在共研机制带动下,教研室自20204月就带领全体音乐教师通过微信等网络工具逐步开展国测歌曲弹唱展示交流活动,如国测必唱歌曲清唱、原谱弹唱、选唱歌曲的弹唱。教师可通过微信网络平台提交音视频,并在指导、练习、反馈、改进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系列线上活动中,我们以微信群方式对全体音乐教师进行分组指导,发挥骨干教师专长开展小讲座,邀请骨干教师录制合唱指挥的示范微讲座和极富表现力的弹唱视频,或上传具有示范价值的视频供大家学习、借鉴等。在帮扶教师弱项成长的同时,骨干教师自身也得到历练,各方面能力不断精进。

教研活动中,教研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分享了学生常见的艺术表现问题。教师分组扫码进群进行实时评价,教研员根据数据统计与对比,现场进行共性问题的集体研讨和示范指导。

2)线下研修渠道

针对教师示范力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教研员会在线下进行集体指导,亲自示范。特别是对教材必唱歌曲,教研员会逐一进行从准确歌唱到艺术歌唱的教法示范、指挥排练及指导,全体教师共同体验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为达成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教研室邀请年轻教师进行演唱展示。经过反复练习与反馈,教师间相互切磋、不断试错、互通有无的氛围逐渐形成,弱项提升效果明显。

多年来,教研室始终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尝试运用不同数字化工具探索提质增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操作培训与指导,有条不紊地引领全体音乐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教师成长显著(如图4)。

4 教师成长效果

(二)优化数字技术,丰富教研路径,拓宽“教—学—评—研”的广度

1.借助区域教研平台,超量供给,便捷教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本区结合教情搭建了教研平台,使区内教育资源能够做到超量供给、适量选用、便捷调研(如图5)。

5 教研平台

2. 借数字化教研平台,异地共享,精准扶智

为积极响应东城区“互联网+”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教研室积极推进共研机制下支持教师教学交流的新路径。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教研室借助网络开展支教活动,为精准扶智助力。例如,201811月,教研室使用数字化资源学习服务中心平台和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服务平台开展了一次跨省(直辖市)的网络教研活动。参与教师不仅有本区音乐学科教师,还有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教研员、教师,合计80人。本次活动主题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着力落实音乐核心素养。

此次活动中,教研室将所有参加听评课教师分为6组,使用质性评价、量化评价方式,从核心素养落实、学生实际获得、教师教学能力、课堂提问等不同维度深入剖析课例(如图6)。

6 多维度评价工具

教研室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教学节奏进行分析,实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评价。结合评价分析反馈结果,观课教师共同发现授课教师值得学习和有待改进的教学行为,将其节选结集,分类讨论,供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也供其他教师借鉴和学习。

数字化教研活动实现了教师间的异地同步教研、精准指导教育教学,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两地教师携手发展,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在以评促建、多维研修机制的推动下,帮扶对象区域骨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甚至作为区域代表参与全国性教材的试教审读、教参编写等重要工作。

3.依托“教研直通车”打破壁垒,辐射全国

我们立足“文化东城、戏剧东城”建设理念,依托东城区得天独厚的戏剧(戏曲)院、团及专家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融合,以“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助力东城区美育的发展。教研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建构素养成长型课堂为目标,紧密联系学界与业界,多次借助全国性平台进行分享,展示东城区教研优秀成果。特别是借助人教社“教研直通车”,我们开展了3次直播活动,受众达3.5万人次,有效地将优质资源辐射全国。教研室带领全体中学音乐、戏剧教师积极探索艺术素养提升路径,践行课改新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 创建音乐“云”课程,丰富资源,拓展参与主体

面对疫情防控和网络研学的挑战,基于双师课堂的讲授模式,我们带动全体教师共研共学共制作:运用美篇出品4个模块共16节的“以艺抗疫”云课堂,在线上教学中稳步实现超量供给、限量选用、精选精用;以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艺术表现力为主,设计实施以艺术表现为主的跨学科、跨学段、跨模块、跨学校多主体参与及“教—学—评”一致的作业设计——“奋斗青春、强国有我”主题艺术实践线上作业展示13篇。师生、家长共同参与,拓展学习时空,实现个性化评价,彰显了“以美育人”的教育宗旨。

(三)开发评价量规,反馈指导教学,检验“教—学—评—研”的效度

为确保教学评价的统一与规范,教研室在课堂教学方面研制了多维度的评价量规,便于学校、学区、区域教师在听评课中统一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单一经验性分析的随意性,提高教学反馈的精准度(如图7)。

7 评价量规

1.全国示范跨学校线上支教,整合资源,提质增效

教研室在“以评促教”常态化教学实践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实验区启动仪式暨学科教学研究大会中示范了“跨学校线上支教远程同步课程”,实现了国家课程中一位教师为线上、线下学生同时授课的课型模式。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区资源优势,进而影响更多学生,东城区教研室尝试通过数据化交互的方式实现远程优质师资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2.数字评价加速形成性评价效能

针对课堂教学的大单元建构,我们带领教师探索了将数字化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课堂的新模式。如对于高中跨模块大单元戏曲学习,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对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表现进行量化反馈,提高形成性评价的闭环效能。

3.拓展面向未来的创造表现能力参与渠道

1)运用完美钢琴软件,展现数字化音乐作业,拓展学生艺术表现渠道

为了更好地展现学生的音乐弹唱情况,我们运用完美钢琴软件来设计数字化音乐弹唱作业,帮助学生增强艺术表现力。例如,教师编辑完美钢琴软件使用教程,让学生按要求设置软件;制作范唱范奏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落键位置,自主学习键盘,完成弹唱,提高学生的识谱与音准能力;引导学生提交弹唱音频,完成上课打卡接龙;及时进行反馈,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运用软件练习歌唱音准,在提交、修改等反复练习中实现学习改进。

2)运用平板电脑,为线下教学融入数字化元素,提高课堂反馈效率

运用平板电脑,我们在线下教学中融入数字技术,提高课堂反馈效率。如京剧单元教学中,教师借助平板电脑以“划弯儿”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梅派唱腔,使学生快速掌握唱腔的特点。平板电脑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教师快速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通过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回答,为师生互动提供新渠道,提高互动层次,拓展学习深度。

3)运用打谱软件,拓展艺术表现互动方式

教师在线上课堂上运用打谱软件,能够实现音乐的可视化,更利于学生直观学习音乐知识,提升线上学习效果。腾讯会议的互动批注功能,还能够使师生更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

三、结语

仰望星空,我们不断地助力学生体验数字化艺术,在教学上持续探索;脚踏实地,我们除了要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师资紧缺、学习资源匮乏不均、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挖掘与开拓数字化研究和学习的种种可能性,进一步推进对教师成长的追踪与反馈,让以评促建更见成效。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字技术应用,实现技术赋能的精准且适切,即不能过度运用数字技术,因为它不能取代音乐教学应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至少目前的技术尚未达成。在降低技术难度的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艺术表达,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在体验、理解、创造、表现艺术之美的同时,实现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守正创新中,我们要以美育人,不断深入探索艺术教育本真,促进区域学科教学质效双升。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