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佳丽 梁会青 赵楷 朱梦华|场域理论视角下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两所师范高校的调查分析

2024/1/29 16:36:07  阅读:232 发布者:

摘 要:基于场域理论和师范生职业认同发展理论分析学术场域、实践场域、师范生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之间的关系。相较于实践场域,学术场域在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内在价值认同、从教意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学术场域中的高校教师素养和教师从教支持既能直接提高师范生从教意愿,又能通过正向影响内在价值认同间接提高从教意愿;而高校硬件经济支持、朋辈支持只能直接影响从教意愿;实践场域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直接影响作用显著为负,参与实习学校管理与事务性活动是降低从教意愿的主要原因,但实习指导教师素养能通过正向影响师范生的内在价值认同间接提高从教意愿,缓解实践场域中管理与事务性活动参与的负向影响作用。

关键词:学术场域;实践场域;师范生职业认同;从教意愿

一、问题提出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师范生的培养对于高质量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师范生培养更关注学科知识和师范技能的专业学习,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胜任未来教师的工作和挑战。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部分学者指出,即使师范技能再扎实、学科知识再完备,如果没有坚定的职业认同、从教意愿和职业承诺,很难形成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去应对教师工作中的考验。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及专业成长意义重大,从教意愿强烈与否,直接影响到其未来从事教职并坚守岗位的比例高低,对个体从事教师职业及成长为优秀教师产生积极影响。也影响教师教育由“外延扩张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高质量教师培养的转变。具备高度从教意愿的师范生,才能在教师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认真坚定,成为教师后“能于教学、乐于教学”。

以往关于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内容。第一类主要依据FIT-Choice”(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模型,采用量化研究探究“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和原因,围绕着教师职业的身份、地位、收入等外在价值,个体特征、内外动机等内部个体因素,以及免费师范生政策等外部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展开;第二类基于场域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师范生在中小幼实习学校的实习活动、教师支持、实践共同体等对师范生职业认同、从教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教育实践、教师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之间的链式相关;第三类基于生涯决策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采用量化研究范式探讨师范实践培养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育质量认可度等对从教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以及教师职业待遇、重要他人、个人兴趣通过从教行为内外生态度、从教规范等对从教意愿的间接影响作用。

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对象多聚焦于受政策约束的免/公费师范生,或受地域约束的师范生的农村从教意愿,忽视非公费等普通师范生从教意愿研究的重要性。非公费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大约为31,非公费师范生是师范生的主体,并且因为从教没有“契约”约束和道德伦理压力,普通师范生拥有较高的从教意愿,更是其从教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是未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二是较少研究将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纳入到同一框架,分析到底是理论学习经历还是实践实习经历对师范生从教意愿更有益。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师范生从教意愿的相关建议。三是忽视师范生职业认同可能在不同场域对从教意愿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是从教意愿的基础,也是影响从教意愿的重要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结需要实证研究进行验证。

为解决以上研究不足,本研究围绕场域理论和师范生职业认同发展理论,梳理学术场域、实践场域、师范生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的实证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拟探究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的重要指标对从教意愿的影响作用,以及师范生职业认同是否在其中扮演中介作用,挖掘提高师范生从教意愿的有效路径,为师范生高质量培养提供实证依据。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一)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对高校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作用-基于场域理论的分析视角

国际学者认为从教意愿既包括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和态度,也包括实现意愿所付出的努力、产生的行为,甚至涵盖影响从教意愿的因素。国内学者认为从教意愿指师范生由学生向专业者过渡的主观诉求,是师范生对专业认知和教师职业认同的显性的、综合的表现形态。本研究师范生从教意愿主要借鉴国内学者的概念界定,指愿意从事教育事业并期望涉入的态度。

场域理论(Field Theory)指个体行动均被行动发生的场域影响,这里面的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场域中相关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诸多因素。教师会在职前和在职的教学“场域”中建构职业认知,其中师范生培养涉及的学术场域、中小幼实践场域、外在宏观政策制度环境场域等,动态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的形成。高校学术场域和实习学校实践场域作为两个特定的社会空间,对师范生的发展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且具有相对自主性和封闭性。学术场域为培养师范生提供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来积累师范生理论学术知识;实践场域为培养师范生提供教学、班级管理、事务性活动等实践性知识资本,将理论性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经验,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分别通过知识建构和真实教学情境经历,帮助师范生了解“教师职业”,完成从“学生认同”到“职业认同”的转换,并重塑师范生从教意愿。其中,学术场域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应高校的学校、学院、专业层面的人财物等投入。经济资本包括高校经费支持、基建支持、教学资源支持等;社会资本包括高校教师支持、朋辈支持、校友支持等;文化资本包括高校教师质量、课程质量、教学策略、课堂氛围等;实践场域中的实践性知识资本包括实习学校对实习的支持态度、为实习生提供的教学和管理资源以及相关活动的参与机会、为实习生配备的指导教师质量等。

学术场域中的教学资源、课程设置、教师质量、社会实践活动等会对师范生从教意愿产生影响作用。其中课程设置、师资质量、学校氛围、教师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评估、专业理念增进和教学满意度等会直接影响师范生或免费师范生的(农村)从教意愿,并且教师质量、教学满意度等影响作用更大。另外,并不是所有学术场域的因素都对师范生从教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课堂理论学习对从教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如某所高校38.7%师范生认为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他们对未来能否胜任教师职业感到忧虑。基于以往的文献研究,本研究将聚焦探究学术场域中可能对从教意愿产生影响作用的高校硬件经济支持、高校氛围、高校教师素养、教学能力、课程质量、重要他人支持(朋辈和教师)等指标的影响作用。

实践场域中,实习经历对师范生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的影响作用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实践场域中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全面的参与机会、实习基地基建等对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转变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实践场域中严格的纪律管理、沉重的改作业负担让师范生感受到“员工训练”似的情境而非参与式的专业学习氛围,由此产生抵触和消极情绪。实习过程中感知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如意的收入待遇,令他们难以建立积极的职业承诺和更强的从教意愿。通过以往的研究综述,本研究将聚焦探究实践场域中可能对从教意愿产生影响作用的实习基地支持、教研活动参与、教学管理事务性活动参与、实习指导教师质量、教学支持等指标的影响作用。

虽然未有量化研究比较分析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作用,但有部分学者认为相较于学术场域的理论学习,实践场域的实践参与式学习,对师范生职业身份建构和职业承诺的影响更大。部分研究也指出理论学习对师范生从教意愿有负向影响作用,而教育实习和实践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对师范生从教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2:相较于学术场域,实践场域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作用。

当然,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因素众多,除了上文所述的因素之外,FIT-Choice理论探讨的动机、能力等内部因素,政策制约、乡土情怀等外部因素,以及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人口学特征都会对师范生从教意愿产生影响,但外部因素更多针对免费师范生,本研究在对普通师范生进行分析时选择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高考成绩、是否第一志愿、选择志愿原因等为控制变量。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认同对从教意愿的直接和中介作用-基于师范生职业认同发展理论

教师职业认同(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是指教师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结构成分。与在职教师相比,师范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真实体验,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认知和评价更多是基于学生身份,不具备在职教师更具体的现实情感和意志行为,所以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维度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评价等方面。本研究参考张晓峰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划分,分为内在价值认同和外在价值认同,前者指对教师职业本身的专业性、内容、模式等固有的工作属性的价值判断,后者指对教师职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社会属性的价值判断。

在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对从教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师范生职业认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师范生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或从教承诺同属职业态度的范畴,职业认同是以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为基础做出的价值判断,发生在中前期;从教意愿则是在职业认同基础上对教师职业形成的稳定情感联结,出现在态度发展的中后期,故师范生职业认同不仅是从教意愿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影响从教意愿的重要因素。另外,BeauchampThomas提出师范生职业认同发展的理论模型,认为师范生是从学生经验中形成对教师职业的学生认同(student identity),通过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教学实践)两个重要的干预点,实现学生认同到职业认同的转变。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教育过程如理论学习阶段高校教师质量和支持以及自身的准备程度,实习阶段的实习指导教师支持、学校文化融入等会对职业认同产生影响,有助于师范生从教意愿的达成,并且前者的作用弱于后者的作用。基于以上的研究综述,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3: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通过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间接影响从教意愿;

假设4:相较于学术场域,实践场域通过师范生职业认同对从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资源和指标变量

1. 研究对象。本研究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课题组,选取华东地区某市属师范大学和东北地区某部属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对本科生进行整群抽样,总样本11600份。其中师范生9157人,大一3393人、大二2482人、大三1986人、大四1296人;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400人。收集数据信息包含学生人口学基本特征、家庭背景、大学前就读经历;学生学习投入和基本活动参与;高校质量如高校硬件经济支持、学习氛围、高校教师和课程质量、朋辈支持等;中小幼实习学校质量如实习基地支持、实习活动参与、实习指导教师质量等。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性统计分析时使用师范生全样本,探究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对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的影响作用时使用有实习经历的师范生样本。

2. 变量指标。本研究的主要变量包括关键被解释变量从教意愿,主要参考蒋亦华设计的“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意愿调查问卷”;中介变量职业认同,主要参考张晓辉设计的“职前教师认同量表”;以及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中的各关键解释变量。关键变量的具体说明请参考表1。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师范生性别、年级、居住所在地、高考成绩、学校是否第一志愿、报考院校的主观(如认为教师是个不错的职业等)客观(如高考分数等)原因等。

图片

(二)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呈现高校师范生从教意愿、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分析不同年级、是否有实习经历师范生的差异。其次,运用AMOS 24.0,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术场域、实践场域、师范生职业认同两维度、师范生从教意愿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关系。最后,利用SPSS 26.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明晰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不同维度在对从教意愿的影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师范生整体从教意愿较高。大学四年从教意愿先下降后上升,大三最低。师范生职业认同逐年下降,其中内在价值认同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外在价值认同则逐年下降。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从教意愿显著高于没有实习的学生,但职业认同没有显著差异。两者结合判断,从教意愿和职业认同感并非只受实习经历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的共同影响。(见表2

图片

(二)学术场域、实践场域、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之间的关系探究

为了验证学术场域、实践场域各维度与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具体维度指标对师范生职业认同、从教意愿的具体影响作用。其中结构方程模型中,学术场域、实践场域对职业认同、从教意愿的影响路径,以及职业认同对从教意愿的影响路径中,都控制了上文所述的控制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度,卡方自由度比值=2.142RMSEA=0.063GFI=0.855AGFI=0.873CFI=0.874TLI=0.841

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都能直接影响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学术场域能显著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实践场域则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显著为负。(见图1)其中,学术场域中的高校硬件经济支持、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从教支持和朋辈支持等对从教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见表3)且基于标准化系数比较结果可知,高校朋辈支持和教师素养的影响作用更大。实践场域中参与实习学校的管理与事务性活动是负向影响从教意愿的重要原因,(见表3)参与管理与事务性活动越多,师范生从教意愿显著降低。假设1被部分验证,假设2未被验证。

图片

图片

师范生职业认同中的内在价值认同是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对从教意愿产生影响作用的中介路径,外在价值认同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没有影响作用。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都可以通过提高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来间接提高从教意愿。(见图1)其中学术场域中的高校教师素养和教师从教支持,实践场域中的实习指导教师素养在间接影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见表3)对于实践场域的影响路径来说,高质量的实习指导教师素养可以通过正向影响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间接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假设3被部分验证,假设4未被验证。

五、研究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基于场域理论和师范生职业认同发展理论,探究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对师范生职业认同、从教意愿的影响路径,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相较于实践场域,学术场域在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中的内在价值认同、从教意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与Christophersen等得出的实习阶段的经历比理论学习对职业情感承诺作用更强的研究结果不同。学术场域中的高校硬件经济支持、高校教师素养、教师从教支持和朋辈支持是提高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关键。其中高校硬件经济支持、朋辈支持直接正向影响从教意愿,高校教师素养和从教支持既能直接提高从教意愿,又能通过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间接提高从教意愿。具体指高校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科研和学术能力,对人才培养的热情和责任感能通过提高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进而提高从教意愿,而高校各种资源、经济支持和朋辈等重要他人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引领直接影响从教意愿。故师范生培养要重视高校教师素养的转换能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辈关系,发挥高校教师从教支持和朋辈支持的作用。

第二,实践场域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直接影响作用显著为负,但可以通过提高内在价值认同来间接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缓解负向影响作用。实践场域中参与实习学校管理与事务性活动是降低从教意愿的主要原因,而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能通过正向影响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进而提高从教意愿。这与以往质性研究中实习经历对师范生发展和职业态度可能存在积极作用的结论并不一致。师范生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的建构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社会互动的情境中展开,实践场域中全面的参与机会是师范生职业认同、从教意愿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但如果过多地参与与教学不相关的行政事务性活动,会让他们跳出“象牙塔”式的专业学习氛围,感受到真实教师工作的繁琐、约束和复杂性,使在学术场域所感知到的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理论学术性和神圣感跌回现实,产生消极和抵制情绪,从而降低从教意愿。但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充满教育情怀和责任感的实习指导教师,会让师范生感知到教师的专业性,体验到教师的内在价值,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

第三,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要建立以学术场域高质量人财物支持为主,匹配高素养实习指导教师和优化实习活动参与为辅的“双场域”培养机制。首先,需要有效发挥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中高质量教师的示范作用,展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规范性和价值,通过教学引领和自身魅力,为师范生树立良好的从教价值取向;其次,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要重视高校资源支持,为学生理论学习、价值塑造和能力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再次,重视重要他人尤其是毕业校友的引领指导作用,可多邀请优秀从教毕业生开展教研指导和交流会,帮助在校生建立正确的从教观;最后,完善教师职业的制度和工作环境。非教学性事务管理活动过多过重会成为教师的负担,不仅影响在职教师的满意度,也会对实习生的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产生负向影响。除此之外,高校在为师范生选择实习基地时,要考察实习基地质量,尤其是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素养,并提前规划实习的参与活动,避免实习生被迫参与过多与教学管理无关的行政类事务工作。

最后,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和展望:第一,对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和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的讨论重要但非常复杂,囿于数据支持,学术场域和实践场域的维度并不完善,有待补充;第二,本研究样本只包括两所师范类高校,研究结果还有赖于不同高校师范生从教意愿影响因素探究的验证和丰富;第三,公费、非公费师范生,不同专业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影响路径可能存在差异,有待探究。

【李佳丽,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研究员;梁会青,通讯作者,河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赵楷,岭南大学助理教授;朱梦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1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