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牵着经验手,跟着感觉走”|课标分析案例诊断

2024/1/29 16:25:39  阅读:150 发布者:

牵着经验手,跟着感觉走

/ 张爱军

/ 博士,大学教师,备课专业化理念首倡者引领者

今天列出的课标分析例子,反映了一个普遍问题:教师学习课标分析等新技术的过程中,并不是听理论怎么讲、专家怎么教,而是受经验支配:“牵着经验手,跟着感觉走”。

一位老师读了《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之后,模拟写了一篇教学设计,只看开头的课标分析部分就知道,距离我的要求还差得比较远。读书根本没读明白,写得稀里糊涂。

课标摘录为:

本课定位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针对本节课的要求如下: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8.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接下来,老师的具体分解是:

1. 学生学什么

①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基本词汇;

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抓住景物特征写景寄情的方法;

2. 学到什么程度

 ①简单了解本文的作者,知道其身份及代表作品;初步把握游记这种文体,能说出游记三要素;掌握本文的重要词语。

②能说出作者笔下雨季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描述不同季节作者游览壶口瀑布分别以怎样的观察视角来写壶口瀑布的特征的。

③找出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感受的语句,判断两次观瀑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学生怎么学

①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词,概括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②精读课文第二至五段,从文中圈画关键词句,以表格的形式概括作者两次见到的壶口瀑布各有什么特点,分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比较阅读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两次观瀑作者的情感变化。

外行人乍一看,好像挺不错,是按照我们给的框架,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但“定睛一看”,连照葫芦画瓢恐怕都算不上,只是在填空而已。

“学什么”的分解看,老师没有按照自己摘录的课标,逐一分解出要学习的内容,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列出了要学习的三个内容。很显然,老师列出的三个内容,和课标要求的内容是两张皮。

“学到什么程度”的分解看,老师没有抓住动词去做分解,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请注意,是自己的感觉——用“简单了解”“初步把握”等词语描述学习的程度。专业的课标分解需要抓住课标中的动词,再运用替代、拆解或组合技术,转化为更加具体清晰的动词。

怪我书写得不具体?恐怕我还不能背锅。需要指出,教师往往不听专家和理论怎么讲,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做事。做课标分解,只是按照经验肯定做不好,因为传统备课的经验中就没有课标分析。这么看来,经验不是一个褒义词,不要轻易说一个教师“经验丰富”,因为经验中可能有错误或很多不足。事实上,教师群体的备课总体上呈现浓厚的经验化色彩。

要摆脱和超越经验的步骤至少有二。第一、用新理论去反思。通过读书、听讲座等多种方式,学习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以之审视反思传统备课的问题。接触到新的课标分析理念和技术的时候,不能是一种排斥的态度,而是反思。第二、用新技术去改造。旧的备课没有所谓课标分析技术,顶多是看看课标,或者摘录下来却不进一步去分解。新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则要求不仅摘录课标,还要做分解。课标分析技术是需要培训的,只有反复学习和应用这个技术,才能真正超越旧的经验。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