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共读新课标,分享心感悟——护航路小学艺术组共读新课标分享会

2023/9/5 16:51:12  阅读:52 发布者:

共读新课标

分享心感悟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领悟美育内涵。音乐组和美术组在这个假期共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老师们认真研读新课标,凝练核心素养,把握课改精神,践行课标新理念。

基于新课标的学校艺术科教学,离不开对新课标的研习、领悟与践行。会上,老师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SHUICAISHIGUANG-

音乐组分享心感悟

王亚晶老师阅读感悟:通过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触颇丰。学习中使我对新版艺术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中我感受到新课标内容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音乐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都要体现出音乐课程性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感觉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课下多给自己充电,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创新,多反思,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课程的理念,才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奚兰兰老师阅读感悟:相对于老的课程标准来说,新的课标新增了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中旧版课标中的视觉性、愉悦性特点被涵括于新课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之中。情感对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应当高度地协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达成感的作用机制。从中不难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相较于旧版课标,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艺术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了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强化育人导向。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都开始聚焦于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概念,设置真实任务问题情景,形成单元化教学,驱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这就是我读新课标的体会。

季芳羽老师阅读感悟:作为一线音乐老师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是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一是培养目标的整体性。新课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主动去探索:“学什么”、“怎么学、什么程度”。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或促进者,让学生真实经成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标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按新的理念和标准进行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格素质。

康淑亚老师阅读感悟:深入学习艺术新课标后,对我而言真可谓受益匪浅。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方法,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是美的艺术,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成为“美”的传播者,一起向“美”而行。

-SHUICAISHIGUANG-

美术组分享心感悟

陈旭老师阅读感悟: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质量要求两个部分,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了学到什么程度,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不同课程目标,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通过近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我发现目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观察力不强,想象力被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束缚,缺乏创作素材。(2)学生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画的东西“千人一面”,没有个性。(3)师生缺少交流,老师难以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从而也影响对作品的评价。(4)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产生枯燥感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在课堂教学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怜听交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愉快的美术课堂上欣赏、体验、创造,感受美术创作的成功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美术素质。

朱苗苗老师阅读感悟: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另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朱丹丹老师阅读感悟:在课标中我领悟到要在色彩构图中渗透美育思想,除了线条之外,色彩和构图也是绘画教学中的重点,是组成美术作品的关键审美要素。在小学美术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色彩构图中渗透美育思想,让学生准确了解绘画技巧,并能运用这些技巧创作绘画作品,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而以色彩构图作为渗透美育思想的主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色彩搭配、构图的方式,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色彩搭配、结构化构图的技能,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教师可将“欢度六一儿童节”作为教学的主题,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鲜艳、明快的色彩,表达出自身对节日的期待以及身处于节日之中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我们该如何渲染节日欢乐的气氛”“怎样才能将小朋友共同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场面表现出来”等问题,进一步将关注点集中于绘画的构图上,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地运用色彩搭配和构图技巧,创作出符合审美要求的作品。

程静娴老师阅读感悟: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讲了三部分内容:一、核心素养内涵;二、总目标;三、学段目标。核心素养统领艺术课程,它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每一个核心素养内涵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向我们清楚的诠释了它的含义。其中,审美感知是基础,艺术表现是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集中体现,文化理解是价值观引领。总目标五点也是从四个核心素养角度来阐述的,可见,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替代三维目标。依据课程分段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四个学段目标。

通过此次共读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性,我们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相长的初心,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艺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贡献力量,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引路人。

转自:“港区护航路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