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文字报 ,作者冯渊 丁施亮
对不确定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
——2023上海卷作文题命题特点与方向
文/冯渊
冯渊,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供职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一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两个事物如果有联系,二者可能是什么关系?
首先,两个事物之间是确定的关系。包括:
(1)充分条件关系:如果(只要)P,就Q。规则:①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P,则Q;②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非Q,则非P。如“天下雨,地上就会湿”“地上没湿,则天上没下雨”。
(2)必要条件关系:只有P,才Q。规则:①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非P,则非Q;②肯定后件则肯定前件,Q,则P。如“不勤奋学习,成绩不会好”“成绩好,则勤奋学习了”。
(3)因果关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个事件必须在另一个事件之前发生,二者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两个事件相关或者一起变化;一个事件对另一个事件的影响不是由第三个因素造成的,即不存在混杂因素。如“因为我要去外地参加一个论坛,所以不能参加贵单位的活动了”。
以上这些关系是确定的。大部分高考作文命题建立在确定的关系上。比如今年全国乙卷材料中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指向多元合作、交流共赢的价值观;新课标I卷“故事是有力量的”,指向故事改变个人命运、展示民族形象的正向价值;天津卷让考生谈论“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对个人“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等方面的启示,指向的是名人名言的精神价值。
其次,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如:长期抽烟就会得肺癌吗?身体健康就能让人生获得意义吗?科技能让人获得自由吗?
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分析。如果“长期抽烟”与“肺癌”之间是充分条件关系,那么,抽烟就会得肺癌(如果P,就Q)。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长期抽烟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得肺癌。如果“长期抽烟”与“肺癌”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那么,不抽烟就不会得肺癌。事实也不是这样。有些从不抽烟的人也得了肺癌(非P,则非Q)。如果二者是因果关系,“长期抽烟”与“肺癌”可能是先后、共变关系,但不能确证患“肺癌”是否还有其他因素造成。
综上,“长期抽烟”与“肺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也不是因果关系。但是我们不能说二者没有关系。大量统计数据表明,二者有关系,但它们之间是不确定的关系,我们只能这样表述:“长期抽烟”是导致“肺癌”的可能性要素。
后面几个问题的答案同此。身体健康者的人生不一定有意义,身体不健康者人生未必没有意义;科技可能解放人类,也可能使人异化。但我们绝对不能说,每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没有关系。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还是那句话:P是促进Q形成的可能的、重要的因素。
对于确定的关系,写作方法主要是阐释,援引例证、运用引证,论述观点(价值取向正向、单一)成立的原因、条件和各种表现形式。对于不确定的关系判断,写作时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思考。
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所给材料就属于不确定关系。
二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在材料设置和思维方式上保持了较明显的连续性。今年的材料只有简单的一句:“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要求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好奇心”与“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是什么关系?这是把握这道题的关键。
有了“好奇心”,就会“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吗?并非如此,二者不是充分条件关系。没有“好奇心”,就不“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也非如此,二者不是必要条件关系。引发“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因素应该有很多,不只“好奇心”一种,二者不是因果关系。“好奇心”是促成人们“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重要的、可能的因素。如此而已。
写作时,应该先分析“好奇心”如何促进人们“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
人类为何能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想去了解它。一个对身边事物没有欲望、没有热情的人,既不可能发现陌生世界的奥秘,更不可能主动去探索。“好奇心”大概是人“探索陌生世界”的第一动力。人幼年时,对身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看到什么都是新鲜的,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陌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眼中世界的边缘也在扩大,不仅有眼前的见闻,还有广阔的科学、社会、人文艺术领域,其中许多内容对个体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如果对此时某一领域产生了“好奇心”,此后的人生道路很大程度上就会沿着它探索下去。
换个角度思考:有了“好奇心”,人类就一定“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吗?没有“好奇心”,人类就不“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吗?都不是。因为许多“好奇心”只是一时的热情,难以转化为持续探索的动力;只有热情,没有天赋,也会限制个体的探索。社会上的许多工作,未必都以“好奇心”为出发点,有些可能是必须承担的责任,是更宏大视野里的义务,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有些人为了某种伟大的使命出发,并在接受任务、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最通俗的表达。可以说,除了“好奇心”,责任感也可能催生人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
以上我们基本梳理清楚了“好奇心”与“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辩证关系。历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都出现了这样的不确定关系,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2022年:“孩子好发问,成人重视结论,对这一现象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何思考?”对“这一现象”到底该“担忧”还是“安之若素”?不确定。
2021年:“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认识事物的价值”到底需不需要“时间的沉淀”?不确定。
2020年:“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人”能否左右“事物发展的进程”?不确定。
可见,上海卷作文题十分关注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中的不确定关系,这本身就在呼唤高阶思维品质。分析不确定关系,比阐释一个既定结论,需要考生具有更强的思辨能力。
四
这道题目中的“仅仅”二字,也值得我们咀嚼一番。
“仅仅”这个副词有逻辑意义,还有情感意义。比如“仅仅因为他姓但,多年以后,我还记得这个学生”这句话中的“仅仅”,符合逻辑真实,也符合情感真实。“仅仅因为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无法忘记你的容颜(并爱上你)”这句话中的“仅仅”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夸张,不符合逻辑真实。但符合情感真实。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句话中,“仅仅”具有语气上的强调意味,它恰恰暗示了相反的意义——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并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如果考生读懂了这一点,审题立意会更游刃有余。
历年上海卷作文题的检测要点在于考生对不确定关系的辩证思考,解读概念的具体内涵对写作的意义并不大。比如对于“长期抽烟就会得肺癌吗”这个命题,考生不需要讨论“抽的什么烟”“得什么类型的肺癌”。不过,面对今年的题目,我们可以从“仅仅”这里撕开一条小口子,讨论一下“好奇心”之外,还有哪些品质会激发人类探索陌生世界的热情。这也算是今年作文题的一点微小变化。
下水文
撑起一支长篙
文/上海市育才中学 丁施亮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
怎么会!
凯撒说:“我来,我看,我征服。”阿姆斯特朗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凯撒的利益也好,阿姆斯特朗的荣誉也罢,只要有一个理由,让人们看出抵达“陌生世界”的人不是出于“好奇心”,就能简单自然地作出判断:错!
这道理易理解:一是太绝对,常识告诉人们但凡绝对的事情大多不靠谱;二是作为喜新厌旧的物种,人类探索未知,很可能只是对业已熟知的世界感到“围城”般的厌倦;更重要的是第三点,“陌生世界”提供了新机遇、新利益。
但问题的麻烦之处却正好在此:否定“仅仅”容易,“仅仅”之外的真相却不容忽视:一个人探索陌生世界,好奇心的重要性异乎寻常!
道理也很简单,好奇心定义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达尔文以来的一百多年,人们对进化驱动力的共识是:人类与大猩猩之类灵长类动物共有三个驱动力:食物、繁衍和安全,而人类却独另外一个——好奇心。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一片宁静的乐土上生活,牧歌悠扬,岁月静好——天造地设的温度、气压、植被、种子、矿藏让他们富足而幸福。问题是,他们中会有人乐意去“陌生世界”吗?大概率不会。因为,陌生世界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和危机,保守的应对之道,必然是泯灭投向陌生地方的好奇目光。正因如此,东方古国才会提倡“三年而不改父之道”。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助长了因循守旧、画地为牢和不思进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奇心对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实则是一部漫长且可歌可泣的人类精神成长史、抗争史。
房龙《宽容》序言中,描绘了一个让现代人隔膜而恐怖的“无知山谷”。这里,“守旧老人”对企图探索陌生世界的人们施以重罚。阴沉的背景之下,房龙借助寓言一般的故事展示了前赴后继的哥白尼、布鲁诺们的身影,让人感叹唏嘘。也许有人会说,那种探求陌生世界,属于迫不得已,谈不上“乐意”。但是,有什么好的标准,可以衡量处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的人们发起推动地球“流浪”这类对陌生世界的探索,到底是出于沉重的道德担当,还是出于“乐意”地拯救山河的壮怀激烈呢?
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可以理解为出于征服的快慰、利益的回报驱使,也能用抵制生命意义的荒芜和逃离熟知世界的无趣作解释。但是,从生命成长的角度看,好奇心依然是永恒的重要原因。承认这一点,在人类探求未知世界业已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依然具备重要的价值。
一百年前,多情诗人徐志摩咏道:“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如今,面对“青草更青处”的陌生世界,理性而负责的我们,更应以百倍的热情,撑起好奇的长篙,勇敢地踏上探求的航程。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