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课内文言文关联阅读试题精选一

2023/8/8 18:01:02  阅读:35 发布者:

高中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试题精选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文本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B.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C.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D.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谓。

B.提点:古代官名,宋朝开始设置,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

C.社稷:社为土神,土育万物;稷为谷神,谷养民众。后常以此代指国家或朝廷。

D.盘庚:商朝国君,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两次推荐王安石在朝为官,都被王安石拒绝,是因为王安石自有主见,希望外补,寻求担任地方官。

B.王安石认为举先王之政重在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改革更顺畅,不至于惊扰民众试听。

C.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宋仁宗看过后将其搁置,改革未被仁宗采纳。

D.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确了自己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4分)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4分)

14.根据两篇文本,请概括王安石为何要“举先王之政”?(3分)

答案

10.B

11.A(不是会试,是殿试)

12.A(第一次是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推辞)

13.1)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推辞不上任。(评分标准:每小句1分。整体意思正确即可。)

2)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评分标准:每小句1分。整体意思正确即可。)

14.当今财力匮乏,风俗衰微(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

不至于惊扰民众视听,使舆论哗然(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

兴利除弊。(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

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调知鄞县。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太子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明年,以安石参知政事,举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B.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C.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D.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为之延誉(传播)                吾与点也(赞成)善刀而藏之(揩拭)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快乐)

B.恨不识其面(遗憾)                尝为晋君赐矣(恩惠)董之以严刑(督察)                度义而后动(正义)

C.唯患其不就也(担心)                沛公置车骑(放弃)永保无疆之休(福禄)                如五六十(至于)

D.外周四海(遍及)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放牧)失其所与(结交)                    不复一一自辨(分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喜好读书,才能出众。他曾经得到过曾巩、欧阳修、韩维、吕公著等人的赏识,声名鹊起,最终受到朝廷的重用。

B.王安石勇于任事,主张变法。出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万余言,指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仁宗没有采纳其主张。

C.王安石享有盛名,多次辞官。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人们认为他无意功名,直到神宗即位,他才入朝为官。

D.王安石义正辞严,能言善辩。司马光认为他尽更祖宗旧法,而他认为新官的添设,新法的决定、制定、执行都是名正言顺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4.从《与王介甫书》来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

10D 11A    12C   

13.(1)把粮食借给百姓,百姓加些利息来偿还,使新粮陈谷互相交换,同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2)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14.①违背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②采取的措施完全颠覆祖宗旧法。③使全国上下秩序纷乱,人心不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群牧”官职名,作“领”的宾语,中间不断开,由此排除AC

“见其护短自用”“护短”“自用”作“见”的宾语,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我赞成曾点的观点/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

B.“义,正义”错误。义,合乎义理。句意: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C.“如,至于”错误。如,或者。句意: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 /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永远保持无尽的美善 /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D.“牧,放牧”错误。牧,养。句意:外至四海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 /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直到神宗即位,他才入朝为官”错误。原文“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意思是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可知在宋仁宗时曾入朝为官。

故选C

参考译文:

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后调任鄞县知县。把粮食借给百姓,百姓加些利息来偿还,使新粮陈谷互相交换,同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不久,他调任为舒州通判。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弊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就职。韩维、吕公著兄弟三人于是更加对人称道王安石。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第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老子说:“我无为而治,人民就会自我教化;我保持清静的态度,人民就会自我约束;我不干涉百姓,百姓就会财富充足;我没有任何欲望,百姓就会保持淳朴本性。”现今您治理国家,完全改变祖宗的旧法,该放在前面的放在后面,该放在上面的放在下面,该放在右边的放在左边,已成的毁坏之,已废的取用之,使上自朝廷,下到田野,内起京都,外至四海,士人、官吏、兵卒、农夫、工匠、商贾、僧徒、道士,没有一人能够沿袭故典、固守常法,使天下纷繁混乱,无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子的意愿吗?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释:①劘():规劝,直言劝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 /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 /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 /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 “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 “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 “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说服力。

B. 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 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 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

14.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A  “外托劘上之名”与“内怀附下之实”为对称句式,结构一致,各自成句,排除CD;“而欲置之左右”为省略句,应为“而欲置之(于)左右”,“左右”解释“置”的地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11.B.“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第一个“举”为“施行”,第二个“举”为“攻克,占领”。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12.C .“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错误,原文是说“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是司马光说自己“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于文无据。

13.1)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得分点:以谓、状语后置、不为、句意各一分。)

2)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当拿其他事情来作为说辞(或“不应当言及其他事情”)。(判断句、有职、辞、句意各一分。)  

14.时间久了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

参考译文:

文本一: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文本二:壬申年(1071 ),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后,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羸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聚集成为盗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作为说辞。”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敕诰。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