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试题精选二

2023/8/8 18:00:03  阅读:45 发布者:

高中文言文课内外关联阅读试题精选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这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有删改)

材料二:

谢石既以相著名,尝游丹阳,见道姑行市中,执巨扇,其上大书"拆字如神”,石笑曰:“此术岂有胜我者?何物老媪敢尔!”呼之入室,书"石”字示之。姑曰:"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石视之不乐,然心服其言。明日,访所在,无识之者,盖异人也。

建炎中,石为利路一尉,武将王进邀之饮,使拆其名,石曰:"家欲走,若图事必败。"时进以谋叛结党欲发,不以其语为然。将起乱之夕,乳媪谕垣告官,逮捕下狱,始叹息曰:“悔不用谢石之言。"郡守疑石同谋,而知反不告,亦逮治,坐削籍黥配蓬州。后询王进乡里,乃沧州南皮,且起于卒伍,悉如道姑言。

泊至蓬,因过天庆观,逢樵夫负薪憩门左,石兼能相术,熟视之曰:“神清、骨清、气清,得非神仙乎?”樵径前,挽发骂曰:“汝正缘口多坏了,今日尚敢妄说?”批其颊至再,乃去。旁人相惊,争拂石面,石问何为,则黥文已灭矣。郡即给据俾自便。

《春渚纪闻》录云:“石初入京师,以拆朝字为十月十日大贵人之故得官。”别一说云:徽宗书“问”字,命一隶持往石密批于侧缄封之戒其到家方可发封。隶归奏,上启读,乃曰:“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遂补承信郎。有道士闻其事,亦以“问”字占,石曰:“门虽大,只有一口。”道士愕然。盖他黄冠,唯童仆数辈。犹未以为奇,复书“器”字,倩俗人往占,曰:“人口空多,皆在户外。”于是大服之。

(选自洪迈《夷坚志》,有删改)

[]《夷坚志》,文言志怪小说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ABCDEFGHIJKLMNOPQRST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熟视之曰”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B.“执巨扇""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C.“亦逮治”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D.“且起于卒伍”与"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对天命是顺其自然的;洪迈的《夷坚志》是志怪小说,内容是虚构的,从选文看,对天命的认知有迷信的成分。

B.谢石以相术闻名之后,在丹阳得知一个道姑是位异人,便请她给自己测字,道姑给他测字之后,谢石虽然感到心中不乐,依然心服其言。

C.宋建炎年间,谢石先在利州为武将王进测字,后在蓬州替一个背柴的樵夫相面,虽然两次的预言都准确言中,谢石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D.为表现谢石的测字本领,洪迈除了记录自己的见闻,还引用了《春渚纪闻》里的记载,通过一位道士的叹服来表现谢石技艺的高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术岂有胜我者?何物老媪敢尔!(4分)

(2)时进以谋叛结党欲发,不以其语为然。(4分)

14.谢石给王进、徽宗拆字分别得到了怎样的结果?(3分)

答案

10.EJM(每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原文标点:命一隶持往,石密批于侧,缄封之,戒其到家方可发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且起于卒伍”与“当其欣于所遇”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前者意思是“从”,后者意思是“对”。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得知一个道姑是位异人,便请她给自己测字”错误,测字后第二天才觉得她是位异人。

13.(1)这种拆字的法术难道有人能超过我吗?哪里来的老太婆敢这样口出狂言!(译出大意给1分;“岂”“胜”“敢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王进因为谋划着纠集党羽想要发动叛乱,根本不把谢石的话当回事。(译出大意给1分;“结党”“发”"以……为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能力。

14.①王进:受牵连被削去官职,并脸上刺字发配蓬州;②徽宗:得到官职,被补官承信郎。(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材料二:

谢石以“相术”闻名后,曾经去丹阳游历,他在市面上见到一位道姑,手里拿着把大扇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拆字如神”,谢石笑着说:“这种拆字的法术难道有人能超过我吗?哪里来的老太婆敢这样口出狂言!”于是他招呼道姑来到自己房间,写了个"石”字给她看。道姑解道:“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虽然“名”与“石”字形相近,想出“名”却不成;虽然“名”与“召”两字相近,得到皇帝的召见却会很快离开;“石”碰上“皮”是个破,“石”碰上“卒”是个碎。)谢石看了这几句话闷闷不乐,但他从心里服气道姑所说的。第二天,他再去寻访道姑,发现没人认识她,谢石估计道姑是位异人。

宋高宗建炎年间,谢石做利州路某县的县尉,武将王进邀请谢石喝酒,并让谢石给自己的名字测字,谢石说:“在家想跑出,如果你想谋划什么事,一定会失败。”当时王进因为谋划着纠集党羽想要发动叛乱,根本不把谢石的话当回事。将要起事的那天晚上,王进的乳母翻墙把他要叛乱的事告了官,于是王进被逮捕下狱,他这才叹息着说:“我后悔当初没听谢石的话。”郡守怀疑谢石是同谋,认为他知道王进要谋反却没报告,于是也把谢石抓起来治罪,结果,谢石被削去官职,脸上刺字发配蓬州。后来,谢石有机会询问到王进的家乡是沧州南皮县(应了道姑所说的“逢皮则破”),而且王进本人就是从小兵卒干起的(应了道姑所说的“遇卒则碎”),从谢石的经历来看,全都被道姑说中。

到了蓬州之后,有一回,谢石路过天庆观,碰到一位樵夫扛着木柴在道观大门左边休息,谢石也会相面,他仔细打量这位樵夫,说道:“你这个人,神清、骨清、气清,你不会是神仙吧?”樵夫直接走过来,一把揪住谢石的头发,骂道:“你这个人就是因为多嘴把事情搞坏了,今天怎么还敢胡说?”说着话,樵夫开始轮番抽谢石嘴巴,而后走掉。旁边的人见此场景都被震惊了,他们争着去抚摸谢石的脸,谢石问怎么回事,原来,经过樵夫的抽打,谢石脸上的刺字竟然消失不见了。蓬州郡衙门于是给了谢石一纸公文,允许他自便了。

《春渚纪闻》里有关谢石的记录这样说:“谢石当初去京师(东京汴梁),他因为测‘朝’这个字,解为‘测字者是十月十日(组成了‘朝’这个字)出生的大贵人’所以得到了官职。”(说的是宋徽宗正是那位测字的‘大贵人’,正是十月十日出生的)另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徽宗写了一个“問(问)”字,让小仆役拿着去找谢石测字,谢石把占卜结果隐秘地写在一旁,封好口,告诫来人到家后才能启封。那小仆役回到徽宗那里交差,皇帝打开信的封口一读,原来写的是:“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問”字从左右两边看,都是个“君”字。)于是谢石得以被补官承信郎。有位道士听说此事,也写了个“问”字,去找谢石占卜,谢石说:“门虽大,里面只有一口。”道士对谢石所说的感到很惊愕。这意思大概是说道观里只有他一位是在籍的黄冠(有正式编制的道士),而道观里的其他人不过都是些童仆杂役。道士见谢石如此批语还没觉得有什么奇异,于是又写了一个“器”字,麻烦另外一位普通人拿着去找谢石占卜,谢石说道:“人口空多,都在门外。”(道观里虽然人口不少,但在籍的道士只有他一个。)于是这位道士对谢石深深地服气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二子赐、兴。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 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注】①安乐公:蜀汉灭亡后,魏国封蜀汉皇帝刘禅为安乐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B.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C.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D.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矜:“不矜名节”的“矜”与“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也不同。

B.结草:魏颗不以老人之女为父殉葬,老人为报恩结草绊倒秦将杜回,以助魏颗擒获杜回,后世用“结草”代指报答恩情。

C.虫流:齐桓公坚决任用竖刁治国。桓公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的虫子流出。后世以“虫流”喻功绩流传。

D.属:“少能属文”中的“属”与《赤壁赋》“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与《屈原列传》“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晋武帝读了《陈情表》后甚为感动,赞其名不虚传。李密守丧期满后又再次被晋武帝征召担任太子洗马。

B.李密品评人物独到。他认为刘禅地位仅次于齐桓公,诸葛亮言教之语“碎”是因为交流对象为普通民众。

C.李密曾在给人的信件上说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李密以此典来表达对晋武帝不重用自己的不满。

D.李兴有文才,但行为不忠。趁讨援军时背弃罗尚投奔刘弘,刘弘得知原委后夺了李兴的笏板将其遣送回去。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前两句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2)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14.李密在晋武帝眼里“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但为何会落得被免官的下场?请根据文本概括缘由。(3分)

答案

10.B

11.C(“虫流”指亡身,可根据后文“任黄皓而丧国”进行推测。)

12.C(“而憎疾从事”,是对从事不满,不是晋武帝。)

13.1)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因此(就臣)内心(而言)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以、区区、废、远各1分。)

2)从事向司隶举报了李密的信,司隶因为李密在州县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了。(状语后置、以、清慎、宾语前置各1分。)

3)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固、意动用法、彭殇、妄作各1分。)

14.想升官(到朝中任职)但怀才不遇(无人举荐)、怀忿作诗激怒武帝(借诗表达不满讽刺武帝)、从事奏官弹劾。(三点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为”的宾语是“人臣”,所以在“臣”后断开,排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故选A

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答案】D

【解析】D项,“胡越”,这里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手法技巧的能力。

C.“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错误,应该是骈散结合,并非全是“骈俪工整”。故选C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4分)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4分)

【答案】(1)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

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争驰”,争先恐后效力;“尽”,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出游的快乐;“垂拱”,垂衣拱手;“化”,教化。

2)“及”,等到;“为……所”,被动句;“戮”,杀;“美”,称赞;“以为”,认为。

14.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可知,太宗认为“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作为臣子,看到国家的问题应该当面和皇帝说,不能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认为何曾是失职。

【参考译文】

(一)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二)

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