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期刊论文

60087条记录

  • 56646.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亚细亚现象和中国道路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P7—P8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题《世界历史·亚细亚现象·中国道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摘自《文史哲》2022年1期,王志强摘一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两种较为典型的“世界历史”观:一是绝对主义的,一是相对主义的。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则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相对于马克思的观点来说,它们似乎都固有其偏颇。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不过是... [发表时间:2022/8/18 9:33:55]

  • 56647.新时代出土古籍的整理、出版与应用

    [摘要]: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这是关于新时代古籍工作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值得认真学习和领会。新时代的古籍工作需要有新认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配合学习领会《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本文就出土古籍的整理、出版和应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传世古籍和出土古籍所谓古籍,是指历代的典籍,俗称“古书”。从来源说,古籍主要分为两大类:... [发表时间:2022/8/18 9:33:06]

  • 56649.“物感”与“情动”:情感的两种发明及其中西演绎

    [摘要]:摘要:作为抽绎感性经验世界的概念工具,“物感”与“情动”(affectus)从人与物、与感觉的相互敞开中认识情感,但感知与情感本身又与各自的文化传统系连相符。物感美学以“执心物两端而用阙中”的方式建构情感,心与物的关系是一种微妙而灵敏的平衡。情动理论源自一体两面的“心物平行”论,其中情感的思想样态更重要,且包含身体的性质要多于外物的性质。“气类感应”为物感论提供了连接物质与精神的通感场域,心对物的... [发表时间:2022/8/18 9:29:39]

  • 56641.大历史观视域下对虚无主义抗战史观的三重批判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P11—P13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湖湘论坛》2021年6期,薛刚摘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特征,在于以实践为出发点来考察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反思历史的进程及其规律。从实践角度出发认识历史是历史研究者需要秉承的基本观点,既要“从古至今”又要“从后思索”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就抗日战争而言,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发表时间:2022/8/18 9:40:24]

  • 56644.历史规律·历史大势·历史主动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P9—P10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历史规律·历史大势·历史主动——以唯物史观与大历史观为根本视域》,摘自《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21年4期,罗浩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形态,是认识历史和指导实践的普遍规律。唯物史观是把握历史规律的基本原理,大历史观是... [发表时间:2022/8/18 9:37:26]

  • 56650.从唯物史观看中国道路的百年历程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P5—P6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4期,李潇潇摘中国道路作为一条成功之路、发展创新之路,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唯物史观。中国道路正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和创造性体现。从唯物史观来审视,中国道路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是从“世界历史”走出来的,是从合理把握社会矛盾和坚持实践观走出来的。对于中国道路所内蕴的这... [发表时间:2022/8/18 9:28:40]

  • 56648.考古发现与秦史古籍研究的进步

    [摘要]:秦自西部崛起,以强势国力击灭六国,实现了统一。秦帝国的政治建设对后世有长久影响,因此秦史的意义受到重视。秦人典籍文化建设曾经落后于东部诸国。历史记述也起步稍晚,秦史古籍数量并不多,《史记》等经典文献保留的记忆非常珍贵。随着考古工作的进步,累年获得的多方面信息充实、丰富了我们对秦史和秦文化的认识,秦古籍研究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条件。继承陈直:秦史古籍的“新证”陈直先生是在秦汉史学界实践“二重证据法”的有... [发表时间:2022/8/18 9:32:04]

  • 56645.新世纪诗歌的写作精神与想象空间

    [摘要]:摘要: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新诗承袭了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话语资源和艺术观念,尤其是在“个人化写作”精神和诗学想象力等维度上持续掘进,为新的美学生成积蓄着力量。考察“个人化写作”在新世纪的衍变,它已摆脱了极端化和对抗式的写作模态,进入个体与时代的多元交流语境,在“对话性”的写作立场、“抒情性”的多样表达、“痛感”经验的精神提升等向度上实现汇合。同时,诗人强化了自身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继承并发展了陈... [发表时间:2022/8/18 9:34:50]

  • 56643.新世纪“70后”诗人群体的创作路径与诗学反思

    [摘要]:摘要:作为新世纪以来重要的诗歌代际写作群体,“70后”诗人既继承了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的诸多价值观念,又对其审美范式进行了必要的反思与重构,从而形成了这一代际群体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优势。他们由日常经验写作入手,打破了过去的对抗式写作格局,开启了内在的对话式写作之门。而在专业素养逐渐提高的过程中,“70后”诗人也从简单的情绪化写作逐渐转向更为丰富的文化经验书写,并保持了自身的难度意识。在中国古典诗... [发表时间:2022/8/18 9:38:39]

  • 56642.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摘要]:作者简介王晓娟,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朱喜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王颖,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原文刊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4期研究背景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应用的升级,人工智能等前沿应用技术已经从互联网渗透至制造业等行业,智能制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纵观全球发展形势,国际政治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后疫情时期,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 [发表时间:2022/8/18 9:39:26]

首页<<5662566356645665566656675668>>尾页共6009页 跳页共60087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