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由浙东天台山余脉向东北方向入海延伸而成,与山脉构成线一致。在距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期(距今10万年至1万年期间),如今的舟山群岛还是陆地的组成部分。随着冰河期的结束,气温的上升,冰川面积的缩小,海平面的上升,原同为天台山脉的陆地,其东部余脉成了散落在浩瀚东海洋面上的座座岛屿,形成了今天的舟山群岛。当出现下一个冰河期时,舟山群岛又会重新回归陆地,这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也有传说,是因地壳的塌陷而将舟山群岛与陆地分离飘落在大洋中的,所谓塌东京涨崇明。发生塌陷时,有一孝子背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急步往高处跑,谁知他身后的大地跟着塌陷,直到跑到一座高山脚下,实在跑不动了,放下母亲,对天长叹,闭上双眼,准备葬身汪洋大海。当他睁开双眼时,奇迹出现了,身后的大地就塌陷到他止步处,后来就把这地方称为定海,即今天的黄杨尖山脚下临城城隍头。这只是神话般的传说,无从去考证。
从那一年代开始就有人类在城隍头一带活动了,有说3千年前、5千年前、6千年前,如果是在冰河期留下来就生活在舟山岛的族群,距今至少有1万年以上的历史。以现今的临城千岛路为中轴线,从城隍头至田螺峙先人留下的众多带“洋”或与“洋”相近的地名有:龙光洋、庙洋坂、坝头洋、后半浦、蛇(茶)山浦、小墩、大墩、大马墩(墩指悬于海中而高出海平面的小块平地)等与洋相关的地名,这些地名是历代先人随着环境的变迁为自己活动所标记的地路图,也是先人对当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可以傍证冰河期结束后这里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时就有人类开始在城隍头一带活动。而由沧海成桑田,从地质成因可推测出要经历上万年的逐步演变而成,与冰河期结束年份相符。传说在城隍头附近有一清澈但不见底的水塘,名龙眼池,深不可测,直通大海,池水随潮汐涨落,无人敢下此水塘。曾有一商贩路过龙眼池,见池中央有漩涡急速旋转,出于好奇将肩上扁担投入漩涡中,扁担瞬即被漩涡卷走,第二天扁担竟漂浮在距龙眼池十里外的田螺峙海面上。原来此水池原是东海龙王一处行宫所在地,后来由沧海变桑田,东海龙王仍不忘此行宫,为再能来行宫,就有了从龙眼池直达东海的地下通道,龙眼池就是东海龙王用来观察沧桑大地的眼睛,故名龙眼池。后来人们在此附近建了规模宏大的庙,名龙光洋庙(即现今的郎家洋庙,下同),占地面积约5亩。庙主体建筑成四合院形布局,古朴庄重,大殿供奉龙王爷和菩萨,大殿正对面是戏台,二侧相房为二层建筑,可容纳更多人看戏。庙门为二扇木质大门,由哼哈二将守卫,大门口二侧有直径达2米左右的石擂鼓和石狮子,大门对面有牌方和一块高3米、宽1米、厚0.3米的大石碑。人们在庙里举行迎龙、祈雨、祈福、文演等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城隍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迎龙巡游活动,由二面雕龙大铜锣鸣锣开道,锣声浑厚悠长,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后面有十几面各色绣龙大旗迎风招展,紧跟着是鼓乐队、高跷队、舞龙队、腰鼓队、秧歌队等上百人组成的龙游队伍,浩浩荡荡,绕村巡游,举村欢腾。经过名叫龙灯会池一处水塘时,要停下来举行迎龙祭拜仪式。直到五十年代初,龙光洋庙被拆除,迎龙巡游活动戛然而止。在拆除时,有人见到二条龙从龙光洋庙腾空而起,直飞云霄,转瞬就不见了踪影。这些都是信徒们出于对东海龙王的敬畏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现今的龙光洋庙是信徒们出资在原址重建的,虽香火不断,但已无昔日的风韵。
而据志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西周穆王(公元前1001年~公元前947年)时,会稽一带有个诸侯自封为徐偃王。此举招致穆王围剿,徐偃王被迫逃到甬东(今舟山),在城隍头山(今临城城隍头村)一带筑起城池,史称翁城,也作王城。徐偃王秣马厉兵,晨夕演练,马嘶鼓鸣,响彻云霄,掘壕垒城,练兵待战,将掘壕守城处名城隍头。隍即没有水的护城壕沟,头就是护城壕的关隘。徐偃王死后,当地人为纪念他,建造了徐偃王庙。另据史料记载,城隍头曾是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起义的大本营。孙恩率领起义军多次沿海、溯江征战,直抵东晋都城健康(今南京)。后兵败自杀,前后长达12年。可见历史上城隍头曾是二王城堡,王之城。1982年,在城隍头毛家鸟墩和鼓吹山发现了战国遗址,为志书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佐证,证明了徐偃王在城隍头建城的史料是真实可靠的。可见,城隍头这一古村落至少已存在三千多年。
城隍头一直为一方政治、交通、商贸及文化活动中心,是近代五榭乡、长河乡、洞岙乡乡政府所在地。历史上城隍头就是水陆交通枢纽中心,本岛最大的一条河(俗称大河)其通航河段自田螺峙入海口直达城隍头河埠头,另有一条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城隍头,当时岛上为数不多的二条公路都经过城隍头,并在城隍头交会,一条自沈家门至西码头,另一条自城隍头经章家庙至定海城关。交通的便利使城隍头成了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现为城隍头村的新碶头曾经沿河商铺鳞次栉比,河岸上还有数处舟山版的水上吊脚楼,半悬半依,别具风格,一座古老的石板桥与碶闸组合成一体(新碶头由此闸而名),成了河二岸的来往交通要道。每逢集市、送交公粮等节日,河面上船只云集,吱呀摇橹声此起彼伏,长长的石板路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商贩的吆喝声响成一片,成了方圆十里的货物交易中心,繁华一方。河运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市面也没有了昔日繁荣,但今天的城隍头仍然是本岛陆路交通枢纽之一,329国道与临螺线、临长路在此交会,即将完工通车气势恢弘的329国道高架横跨城隍头,给城隍头带来勃勃生机。
地质的变迁史和人类活动留下的点滴痕迹,提供了先人在城隍头活动起始年代的科学依据,志书的记载和历史遗址的发现为城隍头的建城史提供了佐证,而民间传说更给城隍头增添了神秘色彩。好好发掘人类在城隍头万年活动史,传承三千年建城文明史,不要遗忘、更改承载历史信息的古地名,重铸城隍头王城古韵,让城隍头更加充满神秘色彩,让龙的神话继续在民间传诵,让世人能在这里重温历史气息。要做历史的传承者,代代相传,千万别成为埋没历史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