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投稿邮箱:aesthetics2023@163.com
4、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5、微信公号:现代美学之路(“哲学中国”信息)
6、中国社科院期刊不收版面费。
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
《美学》辑刊征稿启事
【微信公众号“现代美学之路”信息】
《美学》编辑部 现代美学之路 2024年07月17日 14:29 北京
一、内容要求
1、本刊征稿范围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美学、西方美学、艺术哲学、美育等范围的学术论文、研究动态。
2、来稿需为作者原创,未曾公开发表。语言表述畅达,逻辑层次分明,条理结构清晰,符合学术规范。稿件字数原则上以10000-20000字为宜,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数据,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
二、格式要求
1、来稿请用A4纸格式,Word文件电子版。若为译作,请附原文并自行解决版权问题。
2、稿件采取下列结构: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文章正文、作者单位、英文题目、英文作者、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3、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副标题除外),宋体2号加粗居右;作者名为楷体4号,居右;文内标题: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按一 (一) 1.(1)的层级序号标明,宋体4号加粗居中。
4、摘要与关键词:楷体5号,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摘要要求言简意赅,概括力强,篇幅在300-400字;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6个。
5、正文:单倍行距;中文文字及符号使用宋体5号,注释为页下注,用①,②……标识,宋体,每页单独排序。(注释标注示例见后)
6、英文标题、摘要及关键词使用Times New Roman体,标题为4号加粗剧中,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为5号。
三、来稿须知
1、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文全刊。本刊支付的报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
2、在与作者讨论与协商的基础上,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表述及其他技术性修改处理。
3、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学位、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等基本信息,便于联系。
4、本刊为半年刊,投入邮箱为:aesthetics2023@163.com。请勿一稿多投。本刊审稿期为1个月,逾期未接获通知者,可将稿件改投他刊。
5、稿件一经采用,即致稿酬,优稿优酬,并赠送样刊2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
《美学》辑刊编辑部
附:注释格式标注示例
1、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版,第100页。(请采用最新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页。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第283页。
刘若端编著:《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5页。
贺来、白刚:《“抽象对人的统治”的破除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1页。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233、44页。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标点本,第xx页。
(宋)梅尧臣:《和和之南斋画壁歌》,《全宋诗》卷254,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册。第3069—3070。
[德] 格诺特·柏梅:《感知学——普通感知理论的美学讲稿》,韩子仲译,商务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9页。
[美]艾伯特·奥赫希曼:《欲望与利益》,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美]弗郎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德] 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版,第5页。
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引自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参见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Arnold Berleant, Aesthetics Beyond the Arts,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12, p.61.
Arnold Berleant, Aesthetics Beyond the Arts,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12, p.61, 3, 7-8.
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trans.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 155-158.
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trans.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 155-158, 3, 44-45.
E. Husserl, Phänomenologische Psychologie, W. Biemel (hrsg.),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68, S.123.
E. Husserl, Phänomenologische Psychologie, W. Biemel (hrsg.),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68, S.123, 3, 8, 11-12.
E. Husserl, Phänomenologische Psychologie, W. Biemel (hrsg.),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68, S.2-3, 3, 8, 11-12.
2、期刊、报纸
夏莹:《事件与主体:如何理解巴迪欧之圣保罗的当代性》,《世界哲学》2016年第5期。
张再林、李重:《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刘成纪:《汉代地理图像与中国山水画之诞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徐碧辉:《“中华美学精神”探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1日第1版。
Heath B.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Modern China, vol.19(2), April 1993, p. 29.
W. Bonsiepen, „Zeitgenössische Rezensionen der Phänomenologie“, in F. Nicolin und O. Pöggeler(hrsg.), Hegel-Studien, Bd.14, Bonn: H. Bouvier und Co. Verlag, 1979, S. 23.
3、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文献
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0年,第21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6年6月,第9页。
陈旭阳:《关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研究》,2003年11月,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index.htm)。
李向平:《大寨造大庙,信仰大转型》(http//xschina.org/show.php?id=1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