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刊内邮箱:tszlyj@163.com
4、联系电话:13985187280(吴夏平)
5、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6、微信公号:唐诗学研究(tangshixueyanjiu)
(《东亚唐诗学研究》集刊刊内微信公号)
2024年8月6日星期二
《唐诗之路研究》约稿启事
【微信公众号“唐诗学研究”信息】
唐诗之路研究会 唐诗学研究 2024年08月04日 09:09 北京
《唐诗之路研究》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会刊,由唐诗之路研究会主办,每年出版两辑。
本刊旨在提升唐诗之路研究品位,为国内外文史研究者提供唐诗之路研究和交流平台。主要刊发唐诗之路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涵盖唐诗之路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等各种内容。提倡理论研究、史实考证、史料发掘、文献整理、作家作品研究等各种方式,立足于诗路,面向各个领域的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唐代,面向通代的学术渊源和学术影响研究;立足于国内,面向国际的全球开放研究。本刊提倡学术原创,杜绝泛论空谈,恪守学术规范,严禁抄袭剽窃,特别支持在选题、观点、文献、理论和方法上的学术创新,特别欢迎视野宏阔、文献扎实、论证深入、有问题意识、有理论高度的稿件。热忱欢迎国内外同仁赐稿!
稿件要求
一、来稿请用Word文档,中文简体字排版,字数原则上控制在1万至1.5万字左右,特别稿件可不受此限制。正文前应附上300字左右“摘要”、3—5个“关键词”。
二、本刊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稿件正文中请勿出现作者个人信息。请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通信地址、联系电话,以便联系,并提供以下各项之英译:论文题目、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
三、来稿如为项目成果,请使用*在论文题目处进行注释,脚注写明项目来源、名称、编号等相关信息。
四、来稿中古代纪年、古籍卷数,一般用中文数字,古代纪年首次出现时须括注公元纪年。如:贞观元年(627);《旧唐书》卷一。其他数字,一般用阿拉伯数字。凡是第一次提及外国人名,在汉译之外,须附外文原名,如:柏拉图(Plato)。
五、本注释采用脚注形式,注释码,请用①②③之类表示,上标设置,每页重新编号。引用文献需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参考格式如下:
1.古籍,如: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册,第4410页。
2.专著,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
3.析出文献,如: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4.期刊论文,如: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5.报刊文章,如:傅璇琮《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概况”一文的商榷及其他》,《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6年9月30日。
6.学位论文,应标注学校、学位及提交时间。
7.外文文献,如:Liuxi(Louis)Meng,Poetry as Power: Yuan Mei’s Female Disciple Qu Bingyun (1767-1810),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7, P. 40.
8.相同书籍的第二次引用,可省略作者和出版信息。如:《新唐书》卷六○《艺文四》,第5册,第1609页。
六、编辑部对来稿可提出修改意见,但除了技术性的处理之外,不代为作者修改,文责自负。
七、本刊只发表原创性成果,请勿一稿多投,投稿三个月后若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八、来稿一经刊用即赠样刊两册。
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tszlyj@163.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东部文苑楼520室
邮政编码:200234
电话:13985187280
《唐诗之路研究》编辑部
二○二三年六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