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纸质稿或E-mail附打印稿。
3、官网网址(从主办单位进入):
http://zgswh.scu.edu.cn/index/tszs/_zgswhyj_.htm
4、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2023年6月13日星期二
《中国俗文化研究》稿约
【2022年02期信息】
一、《中国俗文化研究》是刊布当代学者通用现代科技精神研究中国俗文化的最新成果的专业纯学术集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
二、本集刊热忱欢迎宇内同行专家学者惠赐尊稿。本刊登载有关中国俗文化研究的成果,以及国内各民族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比较性研究论文。内容涵盖中国俗文化领域内的各种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性学科,诸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考古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敦煌吐鲁番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博物学、科技史、民俗学、少数民族学等。
三、本集刊已经设置的栏目,有“俗语言研究”“俗文学研究”“俗信仰研究”“风俗及其他文化研究”“望江楼论坛”“书刊品评”,并将依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总之,本集刊希望容纳所有与俗文化有关联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本刊采用匿名审稿制。来稿均由编辑委员会送呈校内外至少两位同行专家审阅,再由编辑委员会决定是否采用。
五、编辑委员会对来稿可提出修改意见,但除了技术性的处理之外,不代为作者修改,文责自负。
六、来稿采用中文繁体字书写或电脑打印。电脑打印者,除寄打印稿之外,请将电子文档发至编辑委员会电子信箱。无论手写或是打印,皆要求:
1.论文的标题之下,附以300字左右的“提要”、3至6个“关键词”。“提要”请客观陈述论文主要观点,一般不作评价。“关键词”请紧扣论文内容,以有利于检索为标准;“研究”“辨析”“问题”等不宜作为关键词。并请同时提交如下各项之英译:论文题目、作者、工作单位、提要、关键词。
2.国标7000字以外的字或符号,另纸书写或采用图片格式。
3.于另页上,按顺序写上: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罩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 E-mail)、电话号码。
4.如需要图片,除在文档中插入之外,请再提交供印刷的JPEG或TIFF文件。
七、来稿中,古代纪年、古籍卷数,一般用中文数字,而古代纪年首次出现时尚须加注公元纪年。如:元和十三年(818);《山海经》卷一。其他的数字,一般用阿拉伯数字。凡是第一次提及外国人名,在汉译之外,须附外文原名,如:柏拉图(Plato)。
八、注释要求:
1. 一律采用当页页下注。
2.注释码,请用①②③之类表示,并标注在正文相应内容的上方,如:XX①,XX②,XX③。每页重新编号。
3.引用中文文献的参考格式如下。
(1)引用专著,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99页。
(2)引用文集之文,如: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载《金明馆装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8页。
(3)所引专著或文集若有多个版次,宜将版次标出。例如:李黄《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版,第82页。
(4)引用学位论文,应标注学校、学位及提交时间。例如:张晓敏《日本江户时代(诗经)学研究》,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69页。
(5)引用期刊文章,如:杨明照《四川治水神话中的夏禹》,《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4期,第××~××百。
(6)相同书籍的第二次引用,可省略出版信息。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100页。
九、本集刊只发表原创性成果,请勿一稿两投。来稿敬请自留底稿,编辑委员会将在收到稿件三个月之内答复,若未得答复,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刊出后,赠送样书二册。
十、本輯刊已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資料庫收録,其作者文章著作權使用費與本輯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免費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統計分析資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録,請在來稿時聲明
十一、来稿请寄: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九眼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俗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
邮政编码:610064。
电子信箱:zhongguoswh@163.com。
《中国俗文化研究》希望得到海内外各界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