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新书推荐丨《中古京兆韦氏的变迁》

2022/11/11 15:06:43  阅读:202 发布者:

新书推荐

《中古京兆韦氏的变迁》

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

以小见大,从家族辗转对

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进行的宏观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马建红

ISBN978-7-100-20852-9

开本:1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9

定价:168.00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绪 论 .......1

第一节 中古士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

第二节 中古京兆韦氏研究综述......23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34

第一章 京兆韦氏的起源与形成 .....39

第一节 京兆韦氏的起源......39

第二节 汉代韦氏关中世家的形成.......50

第三节 韦氏京兆郡望的形成.......53

本章小结........66

第二章 汉末魏晋南北朝京兆韦氏的播迁与分立......70

第一节 南迁京兆韦氏的盛衰.......70

第二节 北归京兆韦氏的命运......95

第三节 居北京兆韦氏的崛起.....108

本章小结..........134

第三章 隋唐关陇婚姻圈中的京兆韦氏 ......135

第一节 郧公房.......135

第二节 驸马房......169

第三节 彭城公房......181

本章小结.......209

第四章 隋唐京兆韦氏中的书香门第 ...211

第一节 逍遥公房......211

第二节 平齐公房......250

第三节 龙门公房.......261

第四节 郿城公房.......271

本章小结.........300

第五章 仕宦命运各不同的隋唐京兆韦氏诸房望.... 302

第一节 平流仕进的阆公房........302

第二节 晚渡北归中央化的小逍遥公房.......320

第三节 受益于安史之乱的“郎官韦家”南皮公房....339

第四节 晚唐强藩斗争中的京兆房..357

第五节 由土著而中央化的大小雍州房..........362

本章小结......365

第六章 中古京兆韦氏家学门风的转变 .......366

第一节 京兆韦氏家学的传承与转变.......367

第二节 京兆韦氏门风的变与不变.........375

第三节 中古京兆韦氏的文化成就........384

本章小结.......394

第七章 京兆韦氏衰落于唐末五代的偶然与必然........397

第一节 京兆韦氏地缘优势的逐步被打破........399

第二节 谱牒与京兆韦氏宗族血缘的认同........413

第三节 科举制与京兆韦氏政治优势的得失.......417

第四节 唐末五代的社会暴乱对京兆韦氏的打击......427

第五节 京兆韦氏的衰落与蜕变.......433

本章小结...........439

结语 .............441

附录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校补 .........443

附录二:京兆韦氏宗族结构 ...........462

附录三:韦氏远祖的谱系建构 .............464

附录四:中古士族的谱系建构与北朝胡汉认同

——以韦氏墓志的追祖方式为中心 .......476

主要参考文献 .............490

后记 .........51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古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历史变迁的系统考察,其中所言及的变迁主要是指家族重心的转移、家族特质的转变及家族地位的沉浮,其主旨不仅仅限于对变迁史实的厘清和陈述,还尽量结合中古政治社会的变化阐释其变迁的原因。因此,在内容上将不免世系婚宦、家学门风、观念信仰、经济基础等家族微观研究的传统,但也有基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背景宏观思考的新意。作者用功甚勤,研究中不仅使用了大量新出土的墓志资料,并结合正史以及其他传世文献不断地对其研究课题进行充实补充修订,与读者的见面可以作为中古时期京兆韦氏家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

马建红,女,山东临朐人,19801月出生,历史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著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略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唐史论丛》、《北方文物》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马建红博士《中古京兆韦氏的变迁》一书,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甚为高兴。并嘱让我写一篇序文,勉为其难而为之。

家族史的研究始终是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由家族组织在人类社会中所占有的地位决定的。在社会中家族组织是从事社会生产和其他各类社会活动最基本的群体,它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承及其整个社会结构的构成与运作,都具有极大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在中国社会中这种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和明显,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治国,她所提倡的“亲亲”、“仁爱”、“忠孝”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且远。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始终体现出一种家国一体、家国不分的政治体制结构。而在这种政治体制结构中家族的作用是极为突出的,有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对于中国家族史的深入研究,是解开古老东方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这是很有见地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一是人种的繁衍,即“人类自身的生产”。而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其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要使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能够得以传递并使得不断发展,亦要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这些,都必须通过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即家族来进行。此外,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个人通常都是在与他人的相互联系中从事生产或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即是说,是在群体中生活的,家族自然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社会群体。家族在这几方面的功能,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亦没有消失,所以现代社会仍然将家族作为一项主要研究内容,以致形成所谓家族社会学,而在中国的中古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人类交往范围依然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家族的上述功能不仅没有丧失与消弱,而且表现得更为显著,家族组织作为社会的基础,对社会制度亦具有强烈的影响。正像恩格斯曾指出的“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恩格斯原意当然是指原始社会的情形而言,但在中国中古社会中,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并不发达,血缘关系、家族组织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礼仪规范、文化传承等诸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如欲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获得真切的认识,都必须对当时家族形态与功能给以充分的注意。

家族史的研究对中国历史研究来说,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中国家族组织始终对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影响,其时间之悠久,作用之深刻,皆是举世罕见的。甚至在近代与现代中国社会,家族组织、家族主义以及由其衍化出来的思想意识,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中国社会已被社会学家称为“家族社会”。但当我们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形态时,即会发现她更具有典型的意义。

对于家族史的重视,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汉魏两晋时期,“汉有邓氏《官谱》,应劭有《氏族》一篇,王符《潜夫论·姓氏》篇,宋何承天有《姓苑》二篇。谱学大抵具此”。第二次高潮是在南北朝至隋唐之际,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兴起一个谱学的热潮,但这些谱谍与家传,真正可称者并不多,但却成为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次第为举选格,名曰:“方司格,人到于今称之。”第三次高潮是在明清时期,由于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以及明朝初年的官方移民,故至明清时期,又掀起一个修谱的高潮,但此次家谱的修撰,其始祖大多追述至明朝初年,其追述较远者可追述至“三皇五帝”时期,一般是追述到五代时期,且对于五代时期先祖事迹与世系大多已不甚了了。第四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高潮又可分为两个路向来加以说明,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民间兴起的家谱修纂,至20世纪90年代和 21世纪初达到一个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修谱的目的除了敬宗收族之外,人们尚在追寻“我从哪儿来”、“我的根在何处”?一是对于家族史的学术研究。家族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也是 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在民权观念、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学习西方、反思传统、寻求自强之路成为时代的强音。20世纪对家族问题的认识是与对传统社会定性和解决现实社会革命的道路问题紧密相联。进入20世纪80年代,家族史与宗族史的研究进入空前活跃和繁荣,家族与宗族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段:一是先秦时期父系公社、商周家族宗族法的研究;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较为集中在世家大族的形成、门阀士族的研究;三是宋元明清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宗族研究。其研究涉及的领域逐步拓宽,不仅有整体性研究,而且还有断代与专题性研究,地域性宗族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展开。伴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家族史与宗族史的研究,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成为历史学最富有成绩的领域之一。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古时期家族与宗族的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依然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仅有大量相关论著相继问世,而且大量的学术论文相继发表,涉及的家族不仅有当时的名门望族,而且当时的一些二流甚至三流世家大族,也都在学人的个案研究之列,故被有些学人称之为是“跑马圈地”;研究的问题既有对整个家族进行全面论述者,亦有对家庭与宗族、家族仕宦、家学门风、家族信仰、家族教育和思想文化、家庙祭祀与礼法、大族的历史地位与衰落原因、家族谱等问题的研究。此外,还有对边疆少数民族家族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

进入21世纪之后,家族史研究热潮依然高涨,对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家族几乎都有学者涉及,既有文化世家丛书的出版,也有地域性家族史研究的展开。与此同时,随着家族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家族史的整体研究和理论升华就显得十分必要。就目前的研究状态而言,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取向,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研究、对新出墓志由史料分析到史学分析的转向、对人类学上的自我认同、历史记忆、边界理论的运用和对学界先贤旧有理论的挖掘、重在对士族社会生活的关注等。虽然如此,但对于家族史研究的理论升华还远远不够。

家族史研究之所以会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关注,一是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社会组织,几千年来血缘亲情、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立爱唯亲,立敬唯夫,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家族血缘关系可以放大扩展,“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正是家族血缘关系把“家”与“国”沟通为一体,国是家的放大,“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因此,中国历史上家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谱系清晰可考,文化代代相传,即使政权不断更迭,家族却能获得延续。对于这样重要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二是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史学研究的转向有关。传统的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等领域逐渐式微,而代之而起的社会史、文化史、区域史研究欣欣向荣,史学研究者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整体走向区域,从政权更迭走向文化嬗变。家族史作为社会史和区域史研究的一个方面,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三是新资料的大量出现也刺激了家族史研究的活跃。这种新资料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是近年来不断出土的墓志碑文的整理与公布;第二是史学研究者搜集史学资料的视野再扩大,陆续公布的档案、方志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史内容,均成为史学工作者进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基础。

即将奉献于读者面前的《中古京兆韦氏的变迁》一书,是马建红博士的学位论文,后又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论文的选题至今,前后历时十五个春秋,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者不断地对其研究课题进行充实补充修订,今天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它是对中古时期京兆韦氏家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作者用功甚勤,在其研究中不仅使用了大量新出土的墓志资料,并结合正史以及其他传世文献,对京兆韦氏的起源、远祖谱系的建构和韦氏京兆郡望的形成,均进行了详细地考订,提出韦氏京兆郡望的形成应该是在汉末魏晋时期。对京兆韦氏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房支分立、南迁、居北和南迁北归不同房支兴衰沉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综合比较,认为宗族乡里基础对于世家大族社会政治地位的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隋唐时期京兆韦氏的不同房支进行了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着重分析了韦氏族内不同房支的冲突和差异,深入探讨了跻身关陇婚姻圈中的京兆韦氏三房的社会政治地位、家族成员的快速官僚化和中央化,致使其与宗族乡里渐行渐远,其政治地位骤起骤落,最终随着关陇军功贵族集团的衰落而较早地退出了政治社会舞台,趋于沉寂;而以文化底蕴见长的京兆韦氏四个房支,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由此进入仕途,其政治地位至唐中后期彰显于社会。与此同时,韦氏宗族子弟也经历了从重视族姓郡望到强调个人素质,由经学传家到以文学入仕的转变,在赢得政治地位的同时逐渐丧失了其家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京兆韦氏家学门风的不断转型,对京兆韦氏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使京兆韦氏快速适应了科举制而跻身于新型的科举士族之列而保其政治社会地位不坠;另一方面则是使家族文化由学术性而转向功利化;在门风上的转变中既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不变的是保持了崇儒重礼的一贯性而使其一直保持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京兆韦氏也以此为资本而联姻到同样具有社会名望或政治地位显赫的家族,从而与之结成比较牢固的婚姻关系网络,有助于其政治社会地位的维持;变的是家族特质经历了由汉代魏晋的文质化而至南北朝的文武兼备再至隋唐的彻底文质化的演变,京兆韦氏于南北朝时期的文武兼备是以其不失宗族乡里基础为前提的,而隋唐以后的文质化则是伴随着官僚化、中央化和城市化而进行的,宗族乡里基础已几乎完全丧失,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掌控私人武装力量的空间和身份,而与京兆韦氏这种转变同步的则是武人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取得了权力优势,显然京兆韦氏的这种彻底性的文质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使其在政治社会上的优势显得有些“空中楼阁”的意味。作者认为中古士族的官僚化、中央化和城市化,是与隋唐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城市经济的复兴和发展、教育文化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相关联,而商品经济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寒门子弟对社会流动的要求和社会阶层固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以黄巢起义为主的社会动乱,将集中于两京及其附近的各地名望大族的精英分子消灭殆尽,直接导致了中古世家大族的整体性衰亡。加之唐末五代和宋代印刷术的推广和使用推动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使原来世家大族所依恃的文化优势逐渐丧失,京兆韦氏便也在从士族社会向士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遥想的文化符号而一去不复返。

作者将中古时期韦氏家族上下千余年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动态解析,条分析缕,娓娓道来,它对于从事中古家族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者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今此书得以付梓,甚为欣慰。略书己见,是以为序。

王洪军

20211210

书于鲁国故城寒舍

(来源: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