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黄仁宇:《蒋介石日记》中的大历史

2022/9/15 11:44:30  阅读:544 发布者:

如何了解历史人物蒋介石

编者按

此文是2011年出版的黄仁宇先生的《从大历史角度解读蒋介石日记》的选摘,标题为编者加。黄仁宇此书也收录在全集中,作为用大历史观解读历史的笔法,此书有鲜明特色。

历史研究,不可脱离史料,此书把近代史尤其是1924年至1945年期间的蒋介石日记,参同大量史料,勾勒出别开生面的一副历史场景。

作为研究近代史及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一本著作,此书值得细读。

关于蒋介石我曾听到和阅及以下的说法:

黄维(前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埔一期,被俘):“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不过他的方法是陈旧的,因为他,我一生被活埋。”

罗斯福:“……得到任何形式的团结,是一个极为庞大而困难的工作。……(他)在一个短时间内,要在全中国建造我们两个世纪所得之成果。”

麦克阿瑟:“早知如此(大陆被中共占领),我们应把蒋一口吞下,不管他的头尾。”

史达林:“他要领导中国,须先清算四百五十万人(据当时人口百分之一计)。”

陈铭枢(告尤特士女士):“蒋介石有两种性格,一方面他无法,他自己违背法律,破坏法律。另一方面是他的好性格,他真心诚意爱国,希望领导中国到独立及良好的境界。

他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袖,只要他不坚持每一个在政府里的人都只奉听命的话。我至今真心慈爱他,只希望我能帮助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他不经审判杀人,除非他同意,连县长也不能派……”

徐达(我在美国陆军参谋大学同学,往广东作游击战被中共部队俘获枪决,临刑时):“蒋委员长万岁!”

毛泽东(对尼克松):“他称我为匪。”(尼克松问及“你如何称呼他”之后):“我们也称他为匪。”周恩来(从旁插入):“我们彼此糟蹋自己。”

周恩来(对美国新闻记者):“在这种情形之下(国共交兵),他愿意和我们谈判,实不失为爱国人士。但是他以为中国之事乃他一个之事,那是我们决无法同意的。”

尼克松:“蒋和毛在外表和内情都是绝对的不同……毛坐下来懒散如一袋洋山薯甩在那里,蒋坐着像擦炮膛棍一样笔直,他的背脊骨有如钢制……”。

白修德(1950年间对《新闻周刊》记者):“我当年低估蒋的困难,但是那种无政府状态,是我们无法含默不说的。”

李宗仁:“我因为蒋氏未尝做过下级军官,没有亲上前线一尝炮火轰击的机会,深恐其在枪林弹雨中感到畏缩胆怯。我二人到城边战火正烈,流弹在我们左右嗖嗖横飞,我默察蒋氏极为镇定,态度从容,颇具主帅风度,很使我佩服。”“蒋先生总喜欢遇事蛮干,一味执拗,不顾现实。”“他……严肃……劲气内钦……狠”。

朱世明(驻日代表团长,因在日发言无忌,被蒋勒令辞职):“这些人的宣传不顾现实,说来说去连他们自己也相信起来了。”(以后蒋又召见朱以为将被扣押,蒋则当场感谢他多年的服务。)“这一手我倒没有想象得到!”

陶希圣:“所有的文稿都经过他审核,有一次改稿五次之多,总不如意,到第六次他才说:‘这样好了,不要改了’。”

像这样的批评和传言不知凡几。读者自己也可以录抄起来,即可以缀聚成章。

今逢他的一百零七年冥寿,至他去世也即将二十载,有了多余的历史之纵深,我们则可以看出,这些资料先要综合,才能分析。

蒋氏遇到历史上一个极具转折性的阶段,他代表一种史无前例,最庞大的群众运动,在青黄不接期间缺乏社会上机构体制的支持,他自己挺身而出,以代组织制度之不足,合法亦为之,不合法亦为之,亲自操切,强不可能为可能。而且相信精神上的力量,不许部属据实直言。

所以他一生包含着无数的矛盾,他本性是一个轻飘而具幽默感的人,经过锻炼,顽硬如啄木鸟。他有妻有子,却早晚祷告,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静默,过着僧侣式的生活。

他慈悲为怀,却下令枪毙自己亲信的部属与同僚,他能感动下级干部,却常常不能令与他共事的人心服。

最近两年我将他在各处发表日记中之摘录约两千条仔细阅读,发觉以下应为一般读者注意:

“政治生活全系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1936326日)

“恐怖与憎恶二者乃为暴动之动力,感情与神秘之势力在革命心理学中占重要地位。”(192635日)

“历史无事实,事实决不能记载也。知我者其鬼神乎?”(1926118日)

“凡事应以国家利害为前提,如我自认为是,则当以大无畏精神行之可也。”(1937114日)

“惟祈上帝能早日赦免余之罪恶。”(19381212日)

“不行不能知。”(1939130日)

综合以上各节我们就知道无从以世俗道德的立场评议蒋氏,有等于躯壳未备,无从提倡健康。现在已有人指摘我一提及蒋介石就以成败论英雄,我就看不出尚有其他任何的方法可作凭借。

认识历史上的蒋介石先要承认他的功业,他在旧体制完全崩溃之后牵扯拉拖的硬干蛮干造成一个高层机构,亦即新国家之躯壳轮廓外表形貌,有了这实质之立场作背景,才能看出当日他所能引用之工具及所遇之阻碍,即是评议他做事得当与否,也要将这些因素通盘考虑。

否则全用主观之所谓“理性”及“本位”,不仅错认历史而且脱离时代。

(原载19941031日《中国时报》)

来源: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