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国故事的界定有哪些范围?
关于中国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领域有不同的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故事只是其中一方面。中国故事并不局限于叙事,也可以是信息,如中国制造、中国5G建设、中国高铁等方面的信息也属于中国故事;另一种是阐述观点,如让学生针对外媒对中国孔子学院和孔子思想的一些误读和误解,来写反驳性的文章,这也属于中国故事。但是从讲述形式的广泛性来说,真实的个人生活故事,是所有大学生都可以讲述的,而且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讲述内容。
2、对于中国故事素材的版权问题,原作和译作的评价标准不一,国际上的认可度也不确定。如何选择中国故事的素材?如何寻找中国故事相关资源?
我们要求学生呈现原创故事,不能翻译或改编期刊、报纸上的内容,或由一些零散的内容拼凑而成。在进行数字化叙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使用图画、背景音乐、视频等素材的版权要求,要寻找具有使用权的素材,在作品最后声明所引用内容等。选择哪些中国故事的素材和相关资源取决于想呈现的中国故事。我们现在做的项目是讲述真实个人故事。讲述个人故事,要进行自我反思;讲述周围人的故事,则需要采风、访谈、查阅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视角反复锤炼故事线,以叙事框架来呈现。
3、纯粹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和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之间有什么区别?怎么确认这个故事吸引人?怎么确认外国朋友能听得懂?听得有趣?能够接受?
首先,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应该属于两种文体。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像说明文,偏向比较客观的视角,倾向于说清楚故事内容是什么。例如,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科学的解说或介绍,如介绍京剧、《清明上河图》;或对客观、抽象事物进行阐释,如介绍二十四节气,使国外的受众对中国文化有一些了解,从而获得一些有关中国的知识。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更像记叙文,偏向讲述者的主观视角,侧重讲述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讲述自身故事或访谈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带有寓意的故事,一般注重描述事情的过程,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上的冲突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价值观。
其次,可以从情节编排和共情两方面着手,以期更好地吸引受众。就像看电影一样,不同的情节编排,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还要让受众与故事的主人公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刺激。
最后,在语言表达上要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归纳为“在求异中求同”。“求异”指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虽然受众可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表示感兴趣,但是这些可能离受众的生活比较远。在传播过程中,还要“求同”,就是落实到情感,并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使它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
4、讲故事是不是涉及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步?在词汇表达方面应该如何把握?怎么用词?
首先,外语数字化叙事从语言风格上讲既不同于书面叙事,也不是口语风格,而是类似于有准备的即兴演讲。讲课时也借鉴了美国演讲修辞学教授斯蒂文·E. 卢卡斯提出的关于演讲语言的四条评价标准: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和得体性,即让中国大学生用英语讲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用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叙事性语言文体,以准确流畅、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呈现故事内容、更好地引发听者的共鸣。
其次,用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语言的简洁度和生动性,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来评价学生的文本:从简洁度看,是否避免了抽象晦涩的词汇、使用听众易于理解、表达具体清晰的词汇,用词是否不重复、不冗赘,句子是否通俗易懂、无长难句;从生动性看,是否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变化的句式来细致地描写人物或环境,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制造悬念或营造戏剧冲突,是否恰当使用设问、反问、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表达效果,是否恰当使用押韵、谐音等修辞手法让语言更有韵律和节奏。
5、如何传播中国故事?哪些讲述方式比较有效?
一是落脚点在故事本身,无论是讲述个人的亲身经历,还是他人的故事,都要进行深度挖掘,要包含真情实感,要包括人物、情节、冲突等故事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访谈等形式来体察和挖掘真实生活故事。二是真诚地分享中国故事,在表述上要体现大学生的风采,呈现积极向上、不自傲自夸的态度。三是要有受众意识,要考虑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
6、因为英文演讲教材里中国文化是失语的,从课外补充演讲素材又有点刻意。请问从哪些教材里可以挖掘英语演讲素材?
老师们可以参考外研社引进出版的《演讲的艺术》一书,该书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附录中的演讲素材里都有许多中国元素。此外,演讲课仅靠一本教材,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其他内容,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如傅莹大使的演讲,也可以补充从外国人视角讲述中国话题的演讲。
7、“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这一话题比较宏大。请问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撰写论文,是从叙事角度、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还是对外翻译角度?
老师们可以从叙事角度、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对外翻译等角度来撰写“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论文,但是要看选取的角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比如,数字化叙事视角,以前国外的研究是基于他们的本土语言来讲数字化叙事,而现在我们是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是以跨语言的方式来构建框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8、关于这一话题,请问有哪些相关理论?在构思论文思路时觉得缺乏理论深度和高度,想多了解本土的理论知识,希望老师们多分享一些案例。
在外语教育领域里,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话题,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来指导这方面的研究。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框架是一个创新性尝试。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框架包括哪些内容?该框架与传统的语言能力构架有什么不同?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些都可以依赖外语教育教学相关的经典理论,进一步深耕和深挖。此外,数字媒体素养也是一个新兴话题,通过短视频进行国际传播,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传播素养。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可以与思政教育结合,深入探索思政的具体内容、途径和效果;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融入不同类型的外语课程设置当中。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的重要议题,外语教育界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在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根植不同实践进行积极构建。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也非常欢迎更多老师参与到这一领域。
9、对于“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这一话题,缺乏教学实践。请问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或有效融入“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如何建立起长效的机制和合理的架构?
第一,可以和课程结合,如在希腊罗马神话的课程中融入一些中国故事,让学生做对比,这其实就是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故事。第二,可以根据课程单元主题设计讲中国故事的环节,如在英语课的presentation环节,根据单元主题Medicine and Emotion,让学生讲一讲关于中国医患关系的故事。第三,可以结合教学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如体育大学的学生可以讲述中国的体育故事。最后,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在整个学期都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讲中国故事,并不仅仅是在一堂课上讲一个故事。
10、有哪些好资源可以用于“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教学实践?
资源大概可以分为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纸质资源包括纸质书籍、期刊文章,如《在彼处:大使演讲录》《演讲的艺术》;网络资源如“中国好故事”平台、CGTN、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另外,还有MOOC中国“实用教学工具:数字化故事讲述”。
推荐文献:
Anderson, C. 2016. TED Talks: The Official TED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Carnegie, D. 2006. Public Speaking for Success [M]. New York: Jeremy P. Tarcher/Penguin.
斯蒂文·E. 卢卡斯,2010,《演讲的艺术(第十版)》(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傅莹,2011,《在彼处——大使演讲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冠,2021,《让世界听懂中国》[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中国好故事”平台,详见网址:http://chinastory.cn
MOOC中国“实用教学工具:数字化故事讲述”
11、学生反思有具体的问题引导吗?还是让学生想到什么写什么?除了反思,还会对学生进行访谈吗?
学生反思涵盖三个方面:gain表示收获,problems表示问题,suggestions表示建议,简称GPS。老师如果想通过学生反思来反哺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在故事写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听完老师的讲课后还有哪些疑惑,对哪一个课程环节印象比较深刻,也可以根据老师们的研究设计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们觉得学生反思数据还不够的话,可以补充一些学生访谈,更好地了解教学情况。
12、目前正在申报相关课题,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具体实施开展,特别是如何结合学生英文写作能力来培养学生数字化叙事能力,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高职学生怎么开展教学比较好?
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主要因素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水平,还包括跨文化意识、叙事能力、数字传播素养等。我觉得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在这些方面很有优势。另外,讲故事除了讲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用英文介绍景点、推荐产品或直播卖货。这种真实世界中的英语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水平不高并不会成为进行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的一个很大的阻力,相反,参与具有真实意义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13、想从叙事学研究角度探讨“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请问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研究与外语叙事要如何结合?想请专家解答叙事结构中的“评价”。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情感领域研究可以提供一个抓手,可以依据情感的内化过程把整个讲故事的环节串起来,观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深挖情感领域其中的一个环节,考察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情感投入、情感内化过程的特征。另外,学生在叙事评价方面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可能由于受到中文叙事模式的影响,在评价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探究。关于叙事结构中的评价,可以借鉴William Labov的经典叙事学理论,其中对叙事评价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推荐文献:
Labov, W. & J. Waletzky. 1967.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A]. In J. Helm (ed.). Essays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 [C]. Hillsda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2-44.
D. R. 克拉斯沃尔、B. S. 布卢姆,1964/1989,《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П: Affective Domain)[M],施良方、张云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学生的数字化叙事的视频最好是原创的,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在用英文讲故事的视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资源,删去汉字字幕,进行英文翻译并配音。调研显示大部分高职生(包括我们老师在内),视频制作能力有限,仅限于简单的剪辑,请问专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生使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最为核心的点还是故事本身,最重要的是故事要能打动人,要完整、清晰、具有可理解性。音图、动画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完善故事本身的情况下,用掌握的技能更好地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短视频制作的技能,是新时代背景下所有人面临的挑战,是师生可以互为资源、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宝贵机会。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可以促进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