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洗”

2024/10/29 14:35:48  阅读:14 发布者:

正如古诗所云“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洗”,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可见”的学习目标、“可见”的学习过程、“可见”的学习反馈三个维度。

一、“洗”出“可见”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在课堂教学中起指引作用。教师要想使教得“可见”,必须设置清晰、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前大部分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存在数量多、缺少主目标或者主目标被掩藏而导致模糊化的现象。有的授课者为了追求学习目标的高大上,总是喜欢设置一些脱离教学实际、华而不实、吸引眼球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虚假”、“空泛”。例如《登岳阳楼》一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激发阅读诗歌、学写诗歌的兴趣;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个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层面设置,但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呢?如果分不清主次,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有是如何区分呢?最终的结果是重点不突出、难点不凸显,学习目标不明确。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模糊,使教学目标虚化。比如“体会诗歌的魅力”,体会什么魅力?这样的学习目标会致使课堂呈现出教学行为不一致的现象,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是不明晰的。究其原因,是学习目标指令的“不可见”。

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应先结合学生学情和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时学习目标,即在每节课中,应明确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要求;同时预设学生获得的语言能力、审美鉴赏度和文化自觉的培养等应达到的程度。这个学习目标最基本的特点是清晰可见的。约翰·哈蒂认为“可见的学习目标”不仅要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学到什么,还要知道学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教学《木兰诗》这一课,不妨把学习目标设定为:

1.指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以不同的身份复述故事,从而厘清故事的结构精妙;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反复吟诵诗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并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语速等,体悟诗歌的情感。

这样的学习目标可以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梳理和整合;也可以将具体的语言文字置于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理解和分析;也可以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发展逻辑思维;还可以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这样的目标不仅指向可见,而且过程操作可见。

可见的学习目标一定要能够提示学生“应该学习的技能、知识和要达到何种水平的表现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达成,使之能据以指导和评估他们的行为和努力”。正如 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把学习目标设定为“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这个学习目标既明确了学习的技能是“默读”、“勾画”和“复述”,又指出了学习的内容是“事件发展”和“心理活动”,同时点明达到的程度是“复述故事”。清晰的学习目的,具体的要求和做法成就了肖老师的精彩课堂。

二、“洗”出“可见”的学习过程

约翰·哈蒂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知道自己该如何学习,教师知道学生怎么学习并且知道下一步学到那里。因此,学习过程应该是清晰可见的,学习的双方都是清楚的。可惜的是,当下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自嗨”,因为教师备课的起点是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不知”,终点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知”。如果基于这个逻辑的话,就抛弃了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只带耳朵的听众。这样的话,学生不知往何方,更不知为何往,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懵懂的、模糊的。

因此,教师要剔除其他纷杂的想法,秉承一个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双方都可见的,而不是教师所见、学生不见;更不是双方都不可见的过程。

例如肖培东老师在执教《壶口瀑布》这节课中围绕“枯水季节游壶口瀑布”设计三个活动:

活动一:所至——默读3-6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专选”的妙处?或者说对这次旅游和这篇文章写作的意义?

活动二:所见——阅读游记,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梁衡先生的游记却能如此再现黄河水的磅礴气势,就要归功于先生的语言艺术。我们再读读第3段中的描写语句,交流:究竟怎样的语言才能匹配这样的壶口瀑布?

活动三:所感——专选枯水季节,使得作者有了独特的观察点,自如地转换视角;专选枯水季节,便于作者看清壶口瀑布的雄奇跌宕和多姿多彩。讨论:“专选”还有什么妙处?

整节课以三个活动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由“感知瀑布”入手,进而“品味语言”,最后“激发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由“读下去”到“读进去”再到“读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真正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它让课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如何干?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教师也看得见学生的“学”,双方互见,使学有所向,学有所依。

三、“洗”出“可见”的学习反馈

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也包含着学习的反馈。如果没有反馈,那么教学过程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科学的反馈应该既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可见”,也要“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因此,“可见”的反馈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能看到双方再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从而生成“有的放矢”的推进教学的进程。可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有些课堂把往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就没有反馈这一环节,这就谈不上什么“可见”之说。还有部分课堂虽然设置反馈的环节,但是这个反馈等同于练习,学生只知道练习是为了巩固知识,而不知道练习的真正目的,同时也不知道练的如何,教师只知道练习批改,但是也不清楚反馈的真正意义,发现不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反馈定位、目的均是模糊的,实际的操作也就是“雾里看花”。

在教学过程中,“可见”的学习反馈可以让教师能够科学审视学生的学习从而作出相应的教学举措;也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并调整学习状态。将“可见的学习”理论用于教学反馈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制定“项目任务评价量表”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利用“项目任务评价量表”,一方面,通过相配套的量表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师可见,使教师能够辨析不同的学生在思维、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误区等问题,让教师能对全班的学情做成精准的判断,找出提高课堂效率的合理策略,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通过量表的反馈,使学习对学生可见,让学生认识、分析、提升自我。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产生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正如约翰·哈蒂所阐述的“教师要看得见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产生的影响;学生也要看得见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的双方都知道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可见的学习”理念实现学习目标的清晰科学、学习过程的清晰合理、学习反馈的清晰客观,实现教学过程的重构,推进深度教学,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转自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