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期末考前努力背熟

2024/1/29 11:06:07  阅读:46 发布者: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

()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 埋伏笔, 设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 修辞手法的作用 :

(1) 本身作用; (2) 结合语境。

1、比喻、 拟人。

2、排比: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格式: 引起读者对+ 对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等;

5、对比: 强调了 … …突出了 ……

6、反复: 强调了 … …加强语气

()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 对比、 借代、 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

()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1, 动词, 形容词: 不行。 原意加改动后的意思, 如去掉, 不够生动准确

2, 副词(如都, 大都, 非常只 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 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 表时间, 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 , 与事实不符。

()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段意的概括归纳

1. 记叙类文章: 格式: (时间+ 地点) + + 事。

2. 说明类文章: 格式: 说明(介绍) + 说明对象+ 说明内 容(特点)

3. 议论类文章: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 + 论点

() 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1. 表现手法: 用典、 烘托、 渲染、 铺陈、 比兴、 托物寄情、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委婉含蓄、 对比手法、 讽喻手法、 象征法、 双关法、 起兴、 联想、 正侧、 对照、 由实入虚、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化动为静、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2. 修辞方法: 夸张、 排比、 对偶、 比喻、 借代、 比拟、 设问、 反问、 反复对比。引 用 、 反语等。

3. 常用 术语: 准确、 生动、 形象、 凝练、 精辟、 简洁、 明快、 清新、 新奇、 优美、 绚丽、 含蓄、 质朴、 自 然等。

4.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品主旨+社会现实+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5. 鉴赏古代诗词步骤 :

一把握诗词内容:

1 细读标题和注释

2 分析意象

3 品味意境

4 联系作者。

二弄清技巧:

1 把握形象特点

2 辨析表达技巧

3 说明表达作用 。

三评价内容观点:

1 概括主旨

2 联系背景

3 分清主次

4 全面评价。

6. 特别注意:

一是紧扣要求, 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 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 力求用语准确、 简明、 规范。

() 易混术语区分

1. “方式、 手法” 的区分

艺术手法, 又叫表达技巧, 包括:

① 表达方式 :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② 表现手法 : 同上

③ 修辞 : 同上

()描写的角度

1 常见的角度有: 形、 声、 色、 态、 味。

2“形”、 “色” 是视觉角度; “声 ” 是听觉角 度; “态” 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现代文阅读

选择题的解答

1.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 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 从而改变句意。

(1) 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 添加定语或状语,

: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 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 造成似是而非。

: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 从而改变句意。

: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 添字, 改字, 换序等方法扩大、 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 以特殊代普遍。

另外, 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 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 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 记住: 题干中有“根据”、 “证据”、 “原因 ” 等字样, 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 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 而非正误选择;

(4) 记住: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 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 表达方式

第二类: 表现手法:

第三类: 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 设置悬念、 卒章显志, 欲扬先抑、 制造波澜,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 材料安排(主次、 详略等),

第四类: 修辞手法

第五类: 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化物为人, 拉近距离, 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 交流情感。

3、借代: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 揭示本质, 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 易于记忆, 使词句有音乐感; 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6、排比: 内容集中, 气势; 叙事透辟, 条分缕析; 语气强劲, 抒情强烈。

7、反复: 突出思想, 强调情感; 承上启下, 层次清晰; 强调, 增强感染力。

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 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 的内容。如《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是词牌名 , 咏梅是题目 。

引号的作用 :

1、表引用 (引用人物对话、 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 反语、 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语句作用 、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 然… … 但是… … ”, 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 ; 用了关联词“不但… … 而且… … ” 之类, 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 , 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先评写作特色、 语言特色, 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 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给你什么感受、 启迪、 教育……

3、分析关键词,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 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

1、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 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 感情);

5、突出 、深化主题。

提炼中心、 主题:

常用词语, 如概括主要内容, 一般用 :

本文记叙了… …, 描写了 ……, 介绍了 …… ,通过… …, 等等, 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一般用 : 表达… …、 抒发… … 、赞美… …、 歌颂……、 揭露……、 鞭挞…… 、 讽刺…… 、 说明… …、 揭示… … 、反映…… 等。

常见的语病:

(1) 成分残缺

(2) 搭配不当

(3) 语序不对

(4) 前后不一致

(5) 成分多余

(6) 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

(7) 句式杂糅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叙事有头尾, 条理清晰, 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

(2) 倒叙: 造成了 …… 的悬念, 使故事情节更曲折,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 补充交代了 ……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使中心更突出。

(4) 穿插议论的作用 :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画龙点睛。

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 显得特别亲切、 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 能够比较自 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分类别、 下定义、 摹状貌、 作诠释、 打比方、 列数字、 列图表、 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 别类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 将比作, 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 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 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 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使更准确更有说服

⑨、列 图 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更有说服力。 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 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 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议论文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 提出…… 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 …的中心论点;

(3)、发出 …… 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

(4)、补充论证了 ……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 ,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关键词: 简明平实、 形象生动、 幽默风趣、 含蓄委婉、 富有文采, 逻辑严密,刮目相看。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