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考教结合:必修下古代文化经典反思作文导写

2023/8/16 10:42:53  阅读:53 发布者:

作文题目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及价值观,引导青年一代思考该如何评价文学作品及史传作品中的人物,如何汲取他们思想、智慧的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提高思想修养,很好地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题目既贴近考生学习、生活,让其有话可说,又考查考生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关注度,考查其对人生的思考深度,引导其学会思辨,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追寻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选择烛之武。)

2.上上智慧利家国,千古英雄烛之武。 (选择烛之武。)

3.以烛之武为镜,做德才兼备之人。(选择烛之武。)

4.目无全牛智卓绝,游刃有余技超群。(选择庖丁。)

5.智高于人,技高于世。(选择庖丁。)

6.选择明智走对路,态度谦逊更远行。(选择张良。)

……

偏题立意:

1. 学习古人,点亮思想。(忽略限制,泛泛而谈,走向话题。)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偏离题目核心,题目的核心是谈某人物的智慧对你的启发。)

……

考场佳作

上上智慧利家国  千古英雄烛之武

殷都玄鸟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上上智慧苟利国  千古英雄烛之武。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在这三人之中,智退秦师的烛之武给我启示最深。

同学们,同样是闪耀智慧的光芒,庖丁的智慧是匠人小智,烛之武的智慧是救国大智。

庖丁的智慧在于游刃有余,目无全牛,他宰牛的动作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他解牛少了血腥气,多了一种艺术美。庖丁解牛十九年,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用今天的话来说,庖丁就是一位顶级的匠人或者艺人。更为奇特的,庖丁解牛中还蕴含着养生的道理,文慧君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但是和烛之武相比,庖丁的智慧仅仅是小智,烛之武的智慧乃是救民于水火的大智慧。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若庖丁之智,既无法杀敌,也无法退兵,最多在郑国灭亡之后,给郑伯或者秦伯表演一番杀牛之技。而烛之武的智慧却可以一言退兵,一言救国。若新冠疫情之时,若洪水肆虐之时,是才艺双绝的小智能普度众生呢,还是抗疫抗洪的智慧能换得国泰民安呢?

同学们,张良的智慧是打败对手的上智,烛之武的智慧乃是求取双赢的上上智。

张良发挥自己的智慧是以刘邦强大的军队作为凭借,而烛之武却只凭自己老迈之躯,独闯敌营,巧妙瓦解对方的联盟,兵不血刃,化敌为友。张良运筹帷幄,仅仅是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对方,其中的不乏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这样的阴招;烛之武却善于构建命运共同体,获得两个国家的双赢。我们应该学习谁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见一个对手就要打败一个,最后独孤求败;还有的人,不管是对手还是路人,只要不是不可调节的矛盾,就努力与对方达成双赢。同学们说说,哪一个更有智慧?我们该学习哪一个呢?

同学们,张良运筹帷幄乃是士为知己者死,烛之武竭忠尽智乃是先国家而后私怨。

学过《鸿门宴》我们都知道,张良是刘邦的智囊,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他为刘邦运筹帷幄乃是士为知己者死,而烛之武却是怀才不遇,抑郁终老。当郑伯去求烛之武见秦伯的时候,他的心中是有怨气的,但是郑伯一句“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他就先国家而后私怨了。今天,国家不是也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么?烛之武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辛弃疾有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今天在这里我想说,做人当如烛之武,治国当如朱之武。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新课标语文”

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我欣赏游刃有余的庖丁,也佩服运筹帷幄的张良,但我更敬佩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凭借自己洞若观火的眼光和能言善辩的口才说退秦君、勇纾国难的烛之武,他是值得我一生学习、追寻的榜样!

烛之武有在机遇来临前不断充实自己。一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道出了他多年不受重用的愤懑和情不自禁的委屈!但是他没有忘记的是不断努力、充实自己,随时等待机遇的到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不被理解的经历?可是在委屈和牢骚之外,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已有充分的准备,能随时迎接属于你的高光时刻?如果没有,请你耐下心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增强积淀,记住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烛之武有在国家危难时深明大义、勇担使命的勇敢。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烛之武慨然“许之”,是植根于心底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勇气。我们可能没有像五四、革命时期的青年人那样可以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至少可以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哪怕只是做出力所能及的一点小事。疫情时代,你有没有勇气像无数志愿者那样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洪水肆虐,你能不能像于逸飞一样勇于担当、为救治被困者耗尽体能?能不能像上海的河南籍大学生一样及时搜集、发布求助者和救援信息的对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救命文档”?生活中,哪怕是举手之劳,也可能汇聚微光,烛照黑暗,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努力践行!

烛之武有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从容和层层深入、切中肯綮的智慧。不难想见秦国君臣那盛气凌人的姿态,秦军大营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但是烛之武毫无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奴态,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讲明利害,层层深入,从根本上动摇、瓦解了秦、晋联盟。他紧紧抓住秦穆公趋利避害的心理,一句“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游说,却收到了“秦伯说,与郑人盟”的结果,怪不得古人盛赞烛之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言语智慧!同学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有头脑、有思想、有智慧、有口才,是助你成功的“秘籍”,我们要成为像烛之武一样的“四有”新人!

以上三点就是烛之武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庖丁的神乎其技背后是庄子的道家无为思想的折射,难免消极避世;张良的运筹谋略也只是为主子刘邦与项羽争雄,格局仍不阔大;而烛之武则代表着一个普通人拳拳的爱国之心,他的深明大义和当仁不让是其他两个人物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我最敬佩烛之武,我号召大家向烛之武学习!学习他的扎实笃定的积淀、当仁不让的勇气、从容演说的智慧!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当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时,也可以对烛之武等先贤自豪地说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

作文题目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

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要求: 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场佳作

1.尊重规律,成就精彩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的刀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有人认为庄子顺应了自然,顺应了规律,我认为,庄子是正确认识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成就精彩人生。

   庖丁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他的刀,而是他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其他厨师处理一头牛,靠的是力气,讲究的是刀刃的锋利,因而时常换刀。而庖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干的是头脑活。凭着对牛生理结构的了如指掌,他摸准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整个过程不曾拿刀硬碰,演绎着“刀尖上的艺术”。从这说开来,不仅仅是牛,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庖丁这类尊重规律的智者,正是在“变”之中找到了“不变”的规律,方能在事业上行稳至远。

    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导致事业失败。

    当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时,种植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客观规律,大面积栽种樟子松。结果不到几年,由于突发松毛虫害,所栽种的两亿多株樟子松大多因此而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之前,在治沙的过程中,治沙人员也曾罔顾生态环境,大面积栽种杨树,结果所栽种的杨树半死不活,无法起到治沙的作用。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往往办不成事,办不好事。

   尊重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治沙的过程中,我国治沙人员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不会盲目采用单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环境条件好的地方种植乔木,条件差的地方采用乔灌草结合,甚至以草方格的形式阻止沙丘移动,并最终取得成功。不仅仅是治沙,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完美地利用自然光照,在给旅客以舒适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乡村扶贫方式不一刀切,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帮助农民精准脱贫,实现了经济效益……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它们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唯有理解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尊重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尊重规律,乘规律之利,扶摇直上九万里!

2.顺应自然,按规律办事

  读罢《庖丁解牛》这篇文章,不仅为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而感到惊叹,而且还从这篇文章中悟出了一点道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绮,耄然向然,奏刀马耄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为什么庖丁解牛的技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首先,他必须长期专门从此项工作,这是他解牛技术之所以能够达到此境界的外因。由此可见,研究任何事物,对外界的客观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证明孟母很注重她儿子所处的环境优劣这个外在的客观条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但是,作为普通的规律来说,无论对人对事,还是应当考虑一下外界的客观条件为好。“没有条件也要上”这个口号已经被“渤海2号事件”证明是错误的。我想,不是长期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要有这样的技术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庖丁解牛的技术之所以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另一个因素。即内在因素,因为庖丁经过长期解牛,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好解牛的内在规律,所以能“游刃有余”。

因此,不论做何事,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掌握好事物的内在规律。荀子的《劝学》篇大讲其“积”的重要,不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也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变好或者变坏,这也不是“一日之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要像庖丁解牛那样善于掌握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去办事。

    相传在我国古代善于治水的圣人大禹,他根据水流的规律,采用了疏通引导的方法,才使各地的洪水流入大海,取得了治水的成功,为世人所称颂。可是在大禹之前,大禹的父亲治水却违背了水流的规律,到处堵水,结果致使洪水泛滥,灾情未见减轻,治水失败。

    地球上的万物,要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在物理学上这叫做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牛顿根据苹果为什么落地而发现的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这条规律的作用,水就必然由高处往低处流,于是,人们就利用这一规律进行水力发电或引水灌溉,为人类造福。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采取的治水办法符合水流的规律,而大禹的父亲的思想却违背了规律,采取了错误的治水方法,致使治水失败。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按规律办事,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能去违背自然的规律。

3.以刀刃解全牛,以有为至无为

    庖丁解牛,从“所见无非全牛”到“未见全牛”,这是道的极致;“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是技的巅峰。只是顺应自然便可无往而不利,这便是道家的无为。可仅仅无为便可将解牛化为一种艺术吗?庖丁用他的话语告诉我们,无为是从有为开始的。

    无为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没有夜以继日的练习与努力,就没有马龙在比赛中出色的反应,以及“六边形战士”的美誉;同样也不会有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技之巅峰。倘若马龙没有日日夜夜地挥洒,庖丁没有十九年解数千牛的积累,想必他们也远远无法达到他们现在所达到的高度。“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种无为来自背后坚持不懈的努力。

    无为需要全神贯注的沉浸。庖丁的“官知止而神欲行”便是全神贯注的注脚,“视为止,行为迟”更是全身贯注的外化。著名作家是枝裕和曾在《海街日记》中写道:“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诱惑,然而什么都追求、都积极有为地投入,总会顾此失彼,甚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如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心里盘算着怎么邀功请赏、怎么名声大振,那他一定无法看似轻松地发挥让人惊叹的技艺。全身心投入眼前事,不做他想,唯有无想,才能无为。

    无为需要相信内心的骄傲。“只要不失去你的崇高,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假使庖丁没有追寻自己内心的骄傲,而一心只想着养家糊口,那么他很难反复磨炼自己的技艺,达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至高境界。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早年的翻译不被众人认可,甚至被核心期刊“封杀”,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崇高,笔耕不辍,最后用一首诗影响到美国总统克林顿。世事易变,匪石弗转,怀揣着骄傲,才能如风一般将故事的种子悄悄埋下,再拱手立于旁侧,任由时间将其催成参天大树。

    庖丁将其解牛之道归结为“依乎天理”,看似无为,实则他的坚持不懈、全神贯注和坚定相信,处处也烙印着有为的痕迹。人生的道路也如此,唯有用双脚将要走的每一寸土地压实,才能在负重前行中,创造一片岁月静好。

(三)

作文题目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请根据以上对话的的内容,确定立意和主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段话主要是在讨论“不能和不为”,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限制。“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竭尽全力去“为”。

【参考立意】:

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

2)应该有所为;

3)避免不能和不为。

考场佳作

拒绝不为不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一班的小玮,我演讲的题目是“拒绝不为与不能”。

现代网络上的流量金句层出不穷,前些日子便在B站上刷到UP主罗翔的金句:“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人都是有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有限是一个范围,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自然难以做到。

不为与不能,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概念。不为,是能而不做,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腰,是触手可及的事情,能为而不为,这完全是态度问题。挟泰山以超北海,“我不能”,这是能力问题。态度左右着能力的发挥,而能力需要态度去发掘。

不叠被子,不洗衣服,不整理内务,这是惰性使然;折不好被子,整理不好宿舍内务,当不好值日生,这是责任意识不强使然;记不下单词,完不成作业,这是不下功夫的缘故。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上习惯于能为而不为,必将造成人格缺陷和思维的惰性。

其实,因为愿“为”,“不能”有可能转化为“能”。

将集体的事当成个人的事来做,我们就能当好每次的值日角色;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我们就能够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勤于思考,善于请教,坚持钻研,我们的做题能力就能提升;挑战记忆,坚持背诵,把握记忆规律与知识规律,我们就能成为记忆高手。

什么是“为”?就是做起来,学起来。怎样“为”?就是认真“为”,坚持“为”,高标准“为”,长期下去,我们不仅提升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品德修养。

成长的过程,就是从“不能”到“能”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有“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念。而我们的学识能力与德行修养,又决定了我们能“为”什么。

为个人,为小家,这是一种为;为社会,为国家,这也是一种为。哪一种为更能激发我们的潜能,哪一种为更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答案不言而喻。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中写道:“人生的意义在于追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将个人作为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发现,我们的所为正在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的力量时,我们的“为”便有了非同一般的力量。

一个快递小哥的接送行为,会在疫情严峻的武汉,迅速聚合起一股强大而温暖的正能量;一对夫妻提供的一个小小的临时厨房,在给予困境中的患者以方便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着善的力量;一位饱经个人忧患的女教师,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山区女孩的教育上,硬是在那个边远的山区建起了一座女子学校,让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大学,融入现代社会,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人生充满活力,我们的未来光明美好,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这个有意义的人生,就需要我们从今天开始,用我们不懈的“为”去书写每一天,奋斗每一天,成为我们人生的美好华章。

若非恒力,安见春光?

    《南方周末》新年贺词里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而让这样的逾越变得触手可及的,是千万个在寒冬就已经蓄力的种子,以恒力为柄,吹响了破土的春之号角。看似不能之事,也时有奇迹发生,而这奇迹的本身,不外乎一句“为者常成”。

   不给失败冠以“不能”的理由,是善为者的座右铭。

   正如齐宣王置折枝之力不顾不施仁政却说“吾不能”,现今世界压力剧增是事实,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打着躺平的旗号,挂着情绪化的名号解释自己的停滞和焦虑。很多人以此当借口,将自己的“不为”归结于“不能”以此来逃避。尤记得苏翊鸣曾经说过:“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国际赛事的每一分进步都是在与“不能”作斗争,苏翊鸣何以朗朗少年就有王者之姿?我想,是他从不为困难找理由,不给失败留余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人可以用“为”去冲破“不能”的障碍,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如果一直给自己设置天花板,那么当人一旦被这种认知限定,就不会有知难为而为之的“勇”,不会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更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得。明知难为而为之是冲破“不能”的信念勇气,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年轻的时候,创作很勤奋,可是得到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743封退稿信。他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不敢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信都变得毫无意义。”凭着愈挫愈奋的勇气,到逝世为止,他一共出版了564本书。他没有给自己找不能的借口,亦没有被浮云遮望眼,由此成功。反观现在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卧于“躺平”之毯无法起身,错失了不知多少蓬顶之外穹顶之上的星光。

   生活不可能一往无前一帆风顺,我们的努力突破的“不能”有时就会成为渡江的舟楫。

   张晓宇在中国人寿应聘时,激烈竞争中因为多学了德语通过了应聘,这个经历让他在职业生涯中不懈怠,面对行业洗牌,他依靠深厚的积淀当选了长安汽车的销售高管继而成为副总裁。试想,如若只抱着“不可能”的念头做事,又何来后来的拔节迈步呢?我们常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实际上这股“风”是每一个敢于突破“不能”的追风灵魂。当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一件事,生命的感受和获得的激荡早已澄澈清明。所有生命都在等待破土之春,但若非恒力,安见春光?

想来作家李敖给自己的母校北京新鲜胡同小学题字时挥笔而就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也是想激励年轻人莫畏寒潮,自成春色吧!人生没有百分百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不曾放弃的追求。

    一朝春色引人醉,自成碧草更无霜。唯有勇敢突破,才能突破“不能”,成为风暴中无畏的勇士!

 

【微点评】

 

    该文从不以“不能”为借口做出口,深刻讨论了“不为”和“不能”之间并非割裂,有人将“不能”做挡箭牌,包装自己的“不为”,而长期“不为”必将导致“不能”越来越多。所以只有勇为善为,才能突破人生瓶颈,破解迷局。说理鞭辟入里,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语言独具启发性,实为议论佳作。

(四)

作文题目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古代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①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②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该寓言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样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写作指导

题干第一句话就说明了文化经典的价值,其中“社会、人生、历史”也向我们暗示着思考的方向。第二句话给我们指明了阅读经典的科学方式,其中“充分理解”很重要,它既包含准确理解,不能歪曲,又包含全面理解,不能遗漏,这是“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的前提;而“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又是我们挖掘古代文化经典当代价值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三句话是任务指令,包含着两个要求,一是文体要求,作文必须是议论文;二是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包含阅读、思考、写作在内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道题涉及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两个类型的思维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而是强调在理解思考的过程中,重视前人思想的历史成因,考虑其历史价值,客观看待其合理成分及不足;而发散性思维也不是说写作时可以随意发挥,信马由缰,而是要在思考的过程中,既注意文字本身的意义,也尊重命题人原本要表达的思想。

要完成话题①的写作任务,首先要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阐发的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进行梳理归纳,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认为不如“王天下”。“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前提是君主要有“不忍”之心,然后不断“推恩”,“推恩”的具体表现是富民、教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才能“王天下”。文中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发政施仁”“推恩足以保四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

一是孟子对待百姓的态度。孟子把百姓的地位看得很高,这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反对暴政,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但是他“推恩”“保民”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认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很明显,他对贫民有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态度虽然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并不罕见,但在今天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换个角度思考,孟子的这种看法初步接触到了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是孟子对待君主的态度。孟子将治理好国家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君主的观念转变和善心大发上,期待贤君明主能够推己及人,这与现代国家民主法治的治理观念相去甚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虽然可行,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实现,而战国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有长久安稳的和平时间。司马迁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仁政在当时虽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但这依然无法掩盖孟子思想的光芒,孟子的思想主张和他独到的见解一直流传后世,并且影响至今。

话题②可以概括为: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先秦诸子往往用寓言作为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后来,这种寓言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比如柳宗元的«黔之驴»。高考作文使用寓言作为命题材料由来已久,比如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用的就是«韩非子»中的寓言“智子疑邻”。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之所以言简义丰,是因为故事的思考角度可以有多种。比如庄子的«庖丁解牛»,如果从庖丁的角度思考,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缘督以为经”是他十几年解牛经验的总结,是解牛之“道”,也是解牛技巧的“大纲”;如果从庖丁解牛遇到筋骨盘结的难处时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角度思考,还可以得出遇到困难,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的寓意;庖丁成功后“善刀而藏之”,教导我们做事要有度,不宜过于张扬;如果从牛刀的角度,在解牛的过程中,不要“折”、不要“割”,而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样才可以做到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人的生命就像一把刀,在前进的过程中,不能什么都硬碰硬,要“顺应自然”才能“保全天性”。当然,以上对«庖丁解牛»寓意的多元解读,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庖丁对解牛技术的总结,实际上照应了原文开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考场佳作一

施政以仁,治国依法

太和中学2019203班 刘雨彤

我们不妨让时光倒流,回到两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的战国时代。就是在那样一个“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孟子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发出了“民贵君轻”的呼唤。孟子生前没有得到重用,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中国人开辟了一处心灵上的桃源,为往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留下了丰硕的精神食粮。(根据话题,自然引出孟子“仁政”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发出”呼唤,“留下”食粮,动词锤炼精当。南怀瑾先生把儒、释、道分别比喻成粮食店、百货店、药店,“精神食粮”的说法贴切恰当)

时至今日,孟子的论辩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光彩依然。当年显赫一时的王侯将相,终究化为一抔黄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流传至今的孟子思想却愈发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他呼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对当今社会仍起到警示作用;“推恩足以保四海”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之处;他设想的“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文景之治,修养生息;开元之治,轻徭薄赋;明宣宗朱瞻基以仁孝治天下,亲征恤民……践行孟子主张的这些历史事实至今仍是美谈。(巧用孟子之言、杜甫诗句,构成排比,有理论,有论据。引证使用合理,论“仁政”之功,利在千秋,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但孟子的思想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他的政治主张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但绝不能囿于此。他认为人性本善,仁政的目的在于维护人性的善,他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样才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终“王天下”。他反对惩罚,认为过错在于君王。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想法未免太过单薄。他过分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却轻视了法律的作用,有时候法律要比苦口婆心的教化更有力量!(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用«齐桓晋文之事»中关于仁政的具体要求,分析孟子仁政的本质,指出其局限性,亮出自己的观点,强调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出治理国家应儒法并重)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致,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与出台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却也不能小觑人性中恶的一面。唯有法律可以最大程度压制人性的恶,必要的惩罚才可以让社会保持较为安稳的秩序,不至于误入歧途。(自然过渡,用«民法典»做例证,再次强调法治的必要性)

就扶贫而言,真正的扶贫绝不是孟子所谓的“推恩”,而是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我们无法避免有人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骗取扶贫资金。所以要拟制严格的规章制度,“输血”与“造血”并行,使真正的贫困人民得到救助。没有法律规范的地带总会有人想“走走”,缺乏强力手段的仁德总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应该逐渐完善法律规范,更好地治理国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段从现实角度出发,以“扶贫”为例,富有时代气息,紧扣“治国依法”)

我们正朝着现代化的目标攀登,孟子主张的仁政也好,韩非推崇的法、术也罢,重要的是可以为我所用,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让社会和谐安定,人民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星空璀璨,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辩证分析,总结升华,得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观点。句式整散结合,灵活多变)

点评

本文论点鲜明,文章紧扣论点,站在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角度,辩证分析仁政和法治,论证充实有力。段落衔接自然,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恰当,彰显了学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考场佳作二

要有“外圆内方”的智慧

太和中学2019202班 赵博

不论是古代“天圆地方”的天地观,还是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无不蕴含着“外圆内方”的处世智慧。“以为轮,其曲中规”的治学之术也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解牛之法也罢,“外圆内方”的智慧都深嵌其间。(以两组整句点题,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开篇展示自己丰富的素材储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庖丁解牛而刀不碰骨,毋庸置疑是因为他技艺娴熟,但更多的是“批大郤,导大窾”,有意不使刀与骨针锋相对,这是“圆”的智慧;刀不失锋利,“动刀甚微,謋然已解”,不忘自己的目的,这是“方”的境界。(根据话题,结合«庖丁解牛»中的语句,提出自己的思考,指出何为“方”“圆”,巧妙过渡,为下面的论述蓄势)

“圆”意味着收起锋芒,低调做人。没有谁愿意挨着刺猬,因为它桀骜不驯,对谁都是一身锐刺;猫咪却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学会了把锐利的爪子藏进肉里,低调地与人类相处。庖丁用刀,学会了避开硬骨,避开不利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的刀过了十九年依然“若新发于硎”。韩信放下尊严,忍受一时的胯下之辱,后来助刘邦夺得天下、名垂青史;一度低调的季羡林也曾破天荒地“高调”了一回———公开摘下外界给他的三顶桂冠,季老的低调彰显了一代大师的风范。审时度势,因时而变,放下尖刺,避开矛盾,“圆”的内涵便是如此。(巧用生活所见之物,刺猬和猫咪的对比形象生动,且充满生活气息,举例恰当。韩信与季羡林的例证,古今相对,典型而贴切,段落首尾相呼应,有一气呵成之感)

“方”意味着不失自我,不忘初心。如果说“圆”是为人处世时以温柔取代暴戾,那么,“方”就是在“圆”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标准,不以外界为转移。“解牛”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势如破竹的,肯定会碰到一些筋骨交错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尽力精诚,不忘“解牛”之初心,不为则已,为则惊人;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顺从自己的内心,不因外界的是非曲直而改变。“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不向命运低头,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气魄“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守内心的“方”。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荣华富贵、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心中的“浩然之气”。“方”的境界等同于恪守本心,百折不挠。(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采,也显示了学生使用素材的熟练度)

学会方圆结合就是要我们知道: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坚守内心。就像柳宗元的«说车赠杨诲之»中的“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所以说,“外圆内方”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是经历了痛苦的修炼。正如杜甫的方圆形成于乱世中的颠沛流离、妻离子散,苏东坡的方圆成长于“乌台诗案”的厚德坚韧。(以柳宗元笔下的“车厢”“车轮”为例,再次解释“方圆”,并指出“外圆内方”的形成条件,证明观点,语言有气势,具有感染力)方圆使得他们在经历生死之后脱胎换骨,浴火重生。(总结本段,得出结论)

就像庖丁将刀插入骨节间解牛一样,“圆”是为了更好的“方”,无“方”不成“圆”,方与圆对立统一。我以为“外圆内方”既是文惠君所悟的养生之道,也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再点材料,首尾照应;回归话题,重申观点)

点评

学生写作功力深厚,文笔老练。名言警句,巧妙穿插;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严谨。事例经典,解释具体,论据充分,运用自如贴切,衔接连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转载自《教学考试》

2021年第01

(五)

作文题目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五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五个独立语段构成,材料①是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轻一代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材料②讲述的“王道思想”,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材料③表现的是樊哙的忠勇和胆识。材料④主要说明了晋文公撤军的理由。材料⑤是新时代领路人习近平对青年所讲的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任,要有担当,要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

综合分析上面几则材料,不难看出,主要想表达的是青年、理想与时代的话题,所以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2)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3)纵使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4)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考场佳作

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总书记的赞扬,是殷殷期望,更是光明未来。自古以来,我中华青年都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中流砥柱。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勇气,越是艰难,越要勇往直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1949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新挑战,无数青年无畏无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抗疫大军的中坚力量,彰显着抗疫战场的青年担当。

综观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都能看到广大青年挺身而出的身影,那些曾经带着朝露的蓓蕾,在疫情防控战场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守护祖国、守护民族的重任,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主要是讲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注重教育和伦理教化,就可以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而我国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广大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放眼神州大地,无数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正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战场,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一往无前的执着,肩负着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素材集锦

素材一

《孟子》

1.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适用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机遇等

示例:“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其实,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那些找到事物规律,善于借势的人,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关羽借地势,“水淹七军”;诸葛亮借风势,“火烧赤壁”; 秦始皇借局势,统一六国。英雄造时势,而时势更能造英雄。如今,那些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的诸如马云、马化腾等人已打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愿我们都能做尊重时代的顺应者,成就你我美好未来。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适用主题: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等

示例:几千年来,忧患意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 。这些古代名言警句,无不透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之魂。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适用主题:学会取舍、坚持自我等

示例:面对职业道路的选择,鲁迅深知比起救人,文字才能真正拯救麻木的国人,最终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豪;面对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抛来的橄榄枝,陈省身先生明白,他一生的热爱唯有数学,所以果断放弃合作,最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生命是有限的,倘若不想碌碌无为,面对多样的机会就必须有所取舍。而在选择过后,当我们意志坚定地走在追梦路上,途中拙山枯水,我们也将抵达梦想的终点。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适用主题:廉洁自律、坚定理想等

示例:清正廉洁,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屈气节;清正廉洁,是“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的浩然正气;清正廉洁,是“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的淡泊名利。坚持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必须守好的基本底线。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适用主题:重视人民群众地位、英雄和人民辩证关系等

示例:中医经典《本草纲目》,不仅是李时珍的个人劳动总结,更是历代药学家及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表面上是贾思勰个人著作,背后则是数万人民生产农作的智慧结晶。翻开历史画卷,看似满眼英雄姓名。但没有广大人民提供土壤水分,又怎能孕育出这些鲜艳亮眼的花儿?英雄本就深深植根于人民。而当我们放眼整个国家,它又何尝不是?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所以将人民放在国家和国君之上,就是因为,有人民,才需国家,才需国君。

6.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

适用主题: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等

示例: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孔子也说:“欲速则不达。”很多时候,一味地追求快,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运动会中,有些田径运动员在临近结束时,选择向上跳起的姿势越过终点线。可实验证明,跳起来的速度,反而比继续跑过的速度要慢。所以,哪有什么一蹴而就,朴实无华的奋斗才是成功的真谛。

素材二

《庖丁解牛》

角度①:顺应规律

所谓“顺水推舟不费力”,顺应水流的方向推舟就很容易。顺应事物规律,便能游刃有余。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解牛本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对庖丁而言毫不费力,因为他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规律,了解牛各个筋骨交错、筋肉相连之处,然后避开坚韧的地方,这使得他几年都不用换刀,刀口如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像庖丁一样,顺应事物的规律,避开锋芒,因势利导,便会游刃有余。

角度②:坚持和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所谓日积月累,方能熟能生巧。“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的解牛技艺,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一步步提升的过程并非轻易,而是庖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所换来的回报。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放眼当下,我们作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放弃,在坚持中获得智慧,最终方能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

角度③:专注与热爱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爱你的工作,你在工作中自然会受到奖励。”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时,已达到“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境界;解牛完毕后收藏其刀,踌躇满志。若不是有着高超的解牛技巧,若不是庖丁对这份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他怎能达到如此纯熟之境界?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的爱好,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既愉快了自己,又能将工作做的更出色。

角度④: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空,虽是月朗星稀,但也不乏“匠星”闪烁。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仅从“庖丁解牛”便可窥得一斑。

第一,工匠精神讲求的是悟道。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追求并不止于技术,而是要有所超越,通达于“道”。工匠中的得道者常常能够做到“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合于道,“利用”善于用,“厚生”惠于民。

合于道就是与自然相合、与天工同化,能够顺着事物自身就有的机理将其发挥到极致。善于用就是用好一切可用的东西,跨界融合,将不同功用的物件聚合到一起产生集成效用。惠于民就是让人在其中更多地受益。

第二,工匠精神讲求的是精进和专注。精进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分别,“所见无非牛者”,对细节尚无感觉。“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主要心思放到细节之上,以至于闭上眼睛也能知道牛的筋脉骨骼在哪里。

“专注”需要会万物于一己,心无旁骛,用心一也。除了专注的对象,一切皆“忘”。庖丁从“所见无非牛者”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无不展现专注之意。世间的荣衰宠辱已不在心中,外界的扰乱也不能起作用,这样才可能有所作为。

第三,工匠精神讲求的是自尊。庖丁表演解牛绝技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从解牛中获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庖丁在文惠君面前挥洒自如,轮扁在桓公面前说理论道,卖油翁在射箭高手康肃公陈尧咨面前从容献技……无不以我为尊,充满自信。

角度⑤:通达权变

庖丁解牛远非熟能生巧这么简单。庖丁知道,脉络相连、筋肉聚集的地方往往不易下刀,相反,只要顺着牛的骨节的空隙,便可轻易走刀。“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事实上,变通的智慧、妥协的智慧并不等同于屈服于现实、奴颜婢膝,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正如滔滔江水遇水中汀渚,分流而汇;遇巍峨高山,盘绕而行。变通、妥协的智慧在于能如庖丁解牛般,暂时避开筋骨交错之处,于现实的客观条件的框架内部“运力”,不改初心,最终于现实的枷锁中将难题豁然而解。

转自:“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