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诗词鉴赏】以乐景写哀情试题精选

2023/7/24 10:10:40  阅读:42 发布者:

以乐景写哀情试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 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A从侧面着笔,故A错误。故选A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其二)① 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②后,日落君山③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④,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①靖康之变,陈与义当时被贬陈留,随着难民南下,至岳阳楼时作了两首诗,这是其二。②杪(miǎo)秋:晚秋。③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④自首:指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登岳阳楼所见的天空、湖水、夕帆、大雁等几个意象,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

B. 颔联第二句写落日,与王维的《使至塞上》写落日意境相同,都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C. 尾联写诗人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把诗写完.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

D. 全诗虽写秋天之景,但这些景象大都优美宜人,诗人意在以此乐景反衬出宋朝遭难之后的沉痛哀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据此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B项,没有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故选B。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筝(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琵琶行》节选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4对《夜筝》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 三、四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 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借月亮、“紫袖红弦”“东船西舫”等景来传达情思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D “以乐景衬哀情”欠当,“紫袖红弦”也不是景。故D错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余。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凉氛围。

B. 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写出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 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上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 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回悲抑的感受。

【答案】A

下面诗句分别属于四种景与情的交融情况,下面选项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①以哀景写哀 ②以哀景写乐   ③以乐景写乐      ④以乐景写哀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A.  ②④③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②④

【答案】A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渡江云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4、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答案】D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江夏别宋之悌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地点,写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与远处的大海相连,想象丰富,境界阔大,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B.颔联点题,并巧妙运用数量词“千里”与“一杯”,将丰富深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颇耐咀嚼。

C.颈联写景,由“晴日”到“晚风”,暗示时间推移;“谷鸟吟”“江猿啸”,皆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感动。

D.整首诗意象鲜明,艺术构思巧妙,跳跃性很大。前三联写景叙事,尾联直抒胸臆,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空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C“江猿啸晚风”是正衬,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以哀景写哀情。故C错误。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①三亩宅②,万里一归人。

知祢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④。

[]①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

②三亩宅:《淮南子·原道训》云“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宅”指栖身之地。

③祢: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

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是诗人的自指,王维当时任右拾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语言风格简约,毫不晦涩,表达感情直白,比如“怜”、“羞”、“一归人”等。

B.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题,正照应题目中的“落第”二字。

C.“柳条春”以乐景写哀情。本是考试失意的伤心人,又要面对着这翠柳吐绿的满目春色,更觉伤心。

D.“五湖三亩宅”呈现给我们一片美好的田园风光,融情于景,表现主人公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

E.“万里一归人”营造了悠远空旷的意境,万里迢迢,诗人终于如愿踏上返家之途,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项中“向往田园生活”错误,E项中“诗人”“如愿”“诗情画意”错误。故选DE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14下列对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 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 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 “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准备。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 菊花三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生动地写出了菊花绽放得灿烂热烈的景象。诗人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将盛放的菊与客之“哀”形成对比,更显其哀。

E. 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综合性较强,解答时要注意在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选项中出现的问题要重点分析研读;反复对照有误差异。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情感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B项,非“白描”“不事雕琢”,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D项,菊笑与客哀没有反衬关系,菊笑暂时驱散了旅途的忧愁。故选BD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飞雪似杨花”侧面烘托宋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

D.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E.词的结尾三句作者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答案】CE

【解析】(1C.“侧面烘托”错误,“飞雪似杨花”应为正面烘托;E.“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