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诗歌鉴赏】以动衬静试题精选二

2023/7/24 10:08:05  阅读:37 发布者:

【诗歌鉴赏】以动衬静试题精选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①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②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③离披马前堕。

[]①火:猎火。②“地形”二句:描绘狩猎的过程,用曹植《七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句意。③五色:雉的羽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了猎场情景: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野雉时出时没,“静”字表现了肃穆的气氛。

B. “出复没”三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野雉被猎火驱赶出草丛,见到猎鹰以后惊惶逃窜的窘态。

C. 诗歌前四句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为将军射猎做了铺垫;后面六句波澜忽起,情趣横生。

D. 诗歌塑造了一位踌躇满志的将军,他出猎不仅为觅取野味,也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解答】

C前四句应为“以动衬静”,打猎前突出“静”,与打猎时和打猎后的“动”形成对照。

故选C。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了灞原上傍晚秋风秋雨停歇,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B. 颔联描绘的景象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公。风雨中片片黄叶飘落,一人独坐,默默出神,运用衬托手法,表达诗人内心酸楚。

C. 颈联抓住秋季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意象鲜明,哀景衬哀情。其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D. 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尾联含蓄委婉,情感悲凄沉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解答】

D“尾联含蓄委婉,情感悲凄沉郁”分析错误,尾联“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久居荒郊,内心充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直抒胸臆,情感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

故选D。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用笔富于变化。

B. 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C. 颈联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二者妙合无垠。

D. 此诗写了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及感慨,自然而含蓄,平易而真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B.“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错误,“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诗人昼夜不眠,难以入睡,内心是纷乱的。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B.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 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为诗人旅居菱州所写。

D. 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E. 本诗与必修三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本题,B项,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E项,本诗描绘景物是暖色调,与(其一)的冷色调不同。故选BE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余杭四月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下面对本诗歌的赏析不正确两项是()()

A.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联,“生意”即生机,总写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景象。

B.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联写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C.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联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门户闭得紧紧的,这里动静结合,重在以动衬静。

D. 全诗写诗人在余杭道中所见,不管是一路的自然风光还是农户白天闭门养蚕,从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

E. 全诗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诗中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充满了归隐之意。

【答案】CE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C从整首诗歌来看写的是所见的“生意”——生机,最后一联应该是重以静衬动,彰显“生意繁”。故C错误。

E“充满归隐之意”属于妄自揣度,诗中并没有流露此意。故E错误

ABD正确。

故选CE。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晓清笳乱起”一句突出了边地的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虚实结合。①陆词上片虚写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下片实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断,周围一片死寂。抒发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②辛词虚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写秋天沙场上点兵时的盛大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首句和末句实写挑灯看剑、念念不忘征战的心情和年老鬓衰、梦想落空之后的感伤。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的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而成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朗照、清新明快的氛围。

C.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答案】B、(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B项,“营造出月夜朗照、清新明快的氛围”错,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故选B

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影”句描写出园内景色之美,正面写出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 三、四两句写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有“一半”被落日的余晖照耀着,颜色更加鲜明。这两句诗写出了乡村秋景的美。

C. 五六两句写园中景色,幽竹如人一般静立,寒花为“我”吐露芬芳。既写出了诗人对小园风物的喜爱,又以物衬人,衬托了诗人静雅高洁的形象。

D. 诗人在小园中由斜阳看到新月初上,“新月似新霜”,既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也写出了秋夜的寒冷,故诗人说“小园宜小立”。

【答案】A、①“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③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

A项,“‘水影’句描写出园内景色之美,正面写出园内小池清澈见底”分析错误,“水影”句意思是: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高达茂盛的树木,应是通过树影的婆娑荡漾侧面写出园内小池清澈见底。

故选A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从幽寂写起,渲染了极为静寂的环境,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

B. 颔联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 “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十分强烈,但表达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D. 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

15.  细读全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写的三幅画面,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

【答案】14D、①三幅画面:夜晚更声回荡在空寂的城中;室内老鼠窸窣出行,枯叶因邻家的狗走在上面沙沙作响;明月高悬照耀广阔的松林和江水。②彼此关联:前两幅画面是个整体,由远及近,以声衬静;第三幅画面是想象之景,与前面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错误,尾联“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意思是不如这样乘着小船离家去,到广阔的松江眺望明月,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激愤。

故选D

15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和分析画面的关系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第一幅画面是“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意思是内室里幽幽暗暗,从梦中醒来:墙外传来了打更的声音,已经过了三更;第二幅画面是“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意思是房里的油灯孤零零的已经没有火焰了,洞里的老鼠悉悉索索的出动了,听见枯叶落下的声音,邻居家狗儿走动的声音;第三幅画面是“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意思是不如这样乘着小船离家去,到广阔的松江眺望明月;这三幅画面彼此相连:第一幅和第二幅画面的写法是由远及近,以声衬静;先写了墙外传来了打更的声音,再写了洞里的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这是由远及近的写法;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而在这寂静的夜里作者的听觉变得意外的敏锐,又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如此夜不能寐,正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第三幅画面是诗人的想象,是虚景,与前面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要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