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新书速递 | 韩林合《人:遵守规则的动物》试读

2023/7/5 14:54:48  阅读:201 发布者:

人之自然禀赋为何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充分实现?

试读:

在康德看来,人天生就拥有理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生下来就拥有充分实现了的、成熟的理性。人生下来时拥有的仅仅是类似于植物的胚(Keim)的理性,即作为纯粹的潜能的理性,未得到化育(未开化)的理性(die uncultivirte Vernunft)。这样的理性还需要经过长期而复杂的教育过程才能觉醒并最终得到完全的展开(entwickelt)——充分实现出来,或者说走向成熟。就一个特定的人类个体来说,其理性成熟的过程就是其从有理性能力的动物(ein mit Vernunftfähigkeit begabtes Thier; animal rationabile)最终转变成为有理性的动物(ein vernünftiges Thier; animal rationale)的过程,也即其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在此理性能力特指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理性的自然禀赋(Naturanlagen),即作为潜能的理性。当然,人出生时拥有的自然禀赋不限于这种意义上的理性能力,还包括其动物性的自然禀赋(包括与个体保存相关的自然禀赋、与物类保存相关的自然禀赋和社会性自然禀赋)和与道德相关的自然禀赋等等。与理性能力一样,人之与道德相关的自然禀赋显然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充分实现出来。按照康德的理解,即使人之看似纯粹动物性的自然禀赋也并非像在动物那里那样,不需要教育而通过简单的成熟过程便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因为就人来说,这些动物性的自然禀赋之成熟及其正常的发挥作用均不能不伴随着甚或渗透着理性的作用(这点尤其适用于人之社会性的自然禀赋)。

人:遵守规则的动物

韩林合

ISBN978-7-100-21376-9

那么,人之自然禀赋为何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最终充分实现出来或走向成熟?人为什么是唯一必须得到教育的创造物?这点当然是因为人不具备独立自主地展开其所有自然禀赋(特别是与理性、道德性或伦理性和社会性相关的自然禀赋)的本能。这与其他动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他动物均能独立自主地展开其所有自然禀赋,因为它们均拥有相应的本能。

康德坚信,人性——更准确地说,人性之胚或人之自然禀赋——必定会经由教育而得到越来越好的展开。最终说来,完善的教育会让人类臻于完善(Vollkommenheit, Perfectionirung)——让人完成其使命(Bestimmung)

总之,只有经由教育,人才成其为人,也即,一个人才能从单纯的动物——从单纯动物性的创造物(ein bloß thierisches Geschöpf)——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且他完全是他所接受的教育使他成为的那种人。进而,只有经由完善的教育,一个人才能成为“完人”或“全人”。

康德将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分成三种:照料(Wartung)、管教(Zucht, Disciplin)和教导(Unterweisung, Belehrung, Anführung)。教导又称“化育”或“文化”(Cultur)。管教和教导合称“教化”(Bildung)。因此,化育或文化是教化之一种。照料是指大人对孩童给予的悉心的照顾,以防其以有害的方式使用其能力。管教是负面的教化,告诉人不能做什么,旨在去除人的野蛮性(Wildheit);教导或化育是正面的教化,告诉人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可以做的事情,旨在去除人的粗鲁性(Rohigheit)。因此,没有得到良好的管教的人是野蛮的,而没有得到良好的化育的人是粗鲁的。文明化(Civilisirung)是化育或文化之一种,旨在教导人讲礼貌、守规矩。文明与变化不定的时代风气息息相关。

化育或文化旨在让人掌握做能做的事情的技巧(Geschicklichkeit),而技巧则是指人们使用其心灵能力以实现其所设置的任何目的的能力。由此看来,对于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各种心灵能力之化育:低级心灵能力之化育和高级心灵能力之化育。而在心灵能力之化育中,理性(在此包括知性、判断力和狭义的理性)的化育又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康德所关心的教育主是就是指理性之化育。

通常意义上的教育旨在将外在于人之本性或人之自然的东西灌输给人。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为的艺术。不过,即使这种意义上的教育最终也会变成人之自然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成为其另一种自然,即所谓“第二自然”(die andere Natur, the second nature)。与通常意义上的教育不同,康德所讨论的教育特别是理性之化育旨在让本来内在于人之本性或人之自然的东西,即人之自然禀赋(包括作为理性之展开根据的自然禀赋)充分地实现出来。此种教育可以说是以成性为目的的教育。因为以成性为目的的教育所成就的东西根本说来本来就是人之自然之一部分,因此即使将其称为“第二自然”甚至于都是不适当的。不过,由于人确实不能独立自主地(或者说仅仅凭借其自然本能便可)展开其所有自然禀赋,相反,只有经由教育——即以成性为目的的教育——人才能完成这个使命,所以即使以成性为目的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因此,一切教育均是艺术,而且完善的教育进而完善的艺术最终会再度变成人之自然(人之本性)。

教育必定是在特定的共同体进而社会中进行的。因此,作为有理性的动物的人必定也是社会性动物。请参见如下段落:“经由其理性人注定要与其他人一起生活在一个社会之中,并且注定要在其中经由艺术和科学来化育、文明化并道德化自己(sich durch Kunst und Wissenschaften zu cultiviren, zu civilisiren und zu moralisiren)。不管其倾向于将自己被动地交付给来自舒适和惬意的生活(他将这些称为幸福)的诱惑的动物性的禀好(thierischer Hang)有多么强大,人都注定要在积极地抗拒其自然的粗鲁性(Rohigkeit seiner Natur)带给他的那些阻力的过程中让自己配得上人性。”

由于人拥有理性,而且拥有语言,因此人是更高级的社会动物。这也就是说,动物之社会性冲动与人之社会性冲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脚注及参考文献从略)

内容简介:

“按照其本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是亚里士多德最为著名的哲学断言之一。应该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一主题呢?本书以亚里士多德思想为起点,借助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诸多洞见展开讨论,落脚于人类的遵守规则活动之上。与之对照,尽管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貌似也能够遵守规则,但这仅仅是单纯因果机制中的一个环节。它们所依据的是“原因”而非“理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性活动。人类遵守和改变规则的活动,虽然涉及因果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一种因果机制,而是基于内在的、规范性的辩护关系建立起来的技术、习惯或习俗,以及制度。

作者简介:

韩林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道家哲学。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研究》《分析的形而上学》《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游外以冥内——郭象哲学研究》等;主持编译八卷本《维特根斯坦文集》;主要译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纯粹理性批判》等。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读者不仅能够从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家的理论中找到“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的起源与发展,还能发现维特根斯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家(如庄子、郭象)的思想资源如何能够丰富、深化我们对这一命题的理解。维特根斯坦曾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人类生活中最为普遍、典型和重要的遵守规则现象。以此为基础,作者韩林合教授揭示了遵守规则现象中规范性的辩护结构,并主张人之本质体现为自主制定规则并遵守自己所制定规则的能力,进而体现在其所做出的行动之上。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