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021条记录
[摘要]: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0日晚23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傅静远(JingyuanFu)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Medicine发表研究文章——“Influenceofthemicrobiome,dietandgeneticsoninter-individualvariationinthehumanplasmametabolome”。文章第一作者陈连民(LianminChen)博士现任南京... [发表时间:2022/10/11 17:08:37]
[摘要]:本研究关注的是季候性返乡青年如何通过媒介再嵌入乡村并重建自身能动性,但亦在提醒人们在关注乡村振兴主体的同时,要注重主体性与实践的关系。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作者:王玉玮,黄世威 暨南大学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标题:媒介化回嵌:季候性返乡青年的主体性重建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鄂西北王村的民族志研究摘要媒介技术与季候性返乡青年的主体性彼此勾连,镶嵌... [发表时间:2022/10/11 16:37:25]
[摘要]:时间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本研究作者采用了现象学视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来探讨时间概念,一起来看看~作者:刘实孙慰川来源:《广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摘要“时间是什么”的问题一直被历代哲人不断地提出与解答。前现代哲学对时间的态度是将其视为一种与人无关的永恒理念或空间化的绝对存在,其后,时间哲学往现代性过渡的路途伴随着时间的主观、客观之争,待到具有... [发表时间:2022/10/11 16:29:51]
[摘要]:当青年教师遇到“非升即走”,难免会“生存焦虑”。下文从“情感文明”的角度,关注青年教师在这一制度下的主体感受,并指出在当下制度中建设情感文明的路径和方法。作者:王青庞海芍来源《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摘要在对高校“非升即走”预聘—长聘教师制度的讨论中,教师情感是极少被关注却又是密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朱小蔓提出的“情感文明”为理论视角,基于叙事转写和相片合成的方法对该制度下高校... [发表时间:2022/10/11 16:28:08]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人类探源、追溯远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于北京时间9月28日23时在《Nature》(《自然》)杂志在线发表4篇论文,9月29日7时以封面文章同期发表,报道了志留纪“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将很多人类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关键环节,刷新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 [发表时间:2022/10/11 15:55:57]
[摘要]:内容摘要波德莱尔在《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等诗篇中展示了“应和”与“忧郁的理想”的关联;本雅明则在解读波德莱尔诗作的基础上,形成以美学经验抵御现代异化的理论,并以“灵韵”作为这个美学经验的符号。本雅明的“灵韵”在物我相通的“应和”中补充了内心时间的维度,海德格尔和博尔赫斯则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中的第四维度。本雅明在《论波德莱尔若干母题》中所论及的波德莱尔、孟福特、柏格森、普鲁斯特、梵乐西等现代哲学家... [发表时间:2022/10/10 17:09:01]
[摘要]:内容摘要列维纳斯与利科在法国理论的“伦理转向”中角色迥异,两者的异同使“伦理转向”的细部充满张力:利科通过列维纳斯走向对死的内在学习,死亡在他看来是不可认知的事件,不存在海德格尔所谓的“筹划”或“先见”,也不会有“能动”或“自由”,更无人能够“承担”;列维纳斯将爱欲视为战胜死亡的超越性事件,利科则认为爱是通向正义的道路,它在对仇敌的爱与宽恕中超越敌我之分;列维纳斯主张的是自我与他者的“非对称性”结... [发表时间:2022/10/10 17:08:04]
[摘要]:摘要:围绕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1节中作了批判性阐释。一方面,从生产的个人来看,人的依赖性是人的社会性或社会联系的具体体现,其赖以形成的纽带和基础既可以是作为自然因素的地缘或血缘关系,也可以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社会因素和社会关系,后者同时促成了个人的独立性和孤立化;另一方面,从个人的生产来看,物质生产既具有一般规定和共性,也具有特殊规定和个性,是一般规定和特... [发表时间:2022/10/10 17:05:47]
[摘要]:摘要:理论范式是赋予对象以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或模型,它为一定群体成员在理论思考中共构、共承与共循。文学理论中国范式是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群体在持续的理论建构中通过积累、养习、模塑、交流而形成的理论思维模式,它具有关联整体性地思考对象、脉络整体性地梳理对象、中和整体性地协调对象以及变化整体性地生成对象的特征,并且有一套调整机制。中国特征通过范式机制得以体现,这类机制可以概括为理论建构的超越机制与双域调节机... [发表时间:2022/10/10 17:04:19]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9期P11—P12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摘自《社会科学》二〇二二年六期,莫斌摘人类求知的过程中面临两大威胁,一个是怀疑论,另一个是独断论。怀疑论对于知识的可能性持否定态度,为人类求知的事业蒙上了一层永恒的阴影。独断论虽然担保了获取知识的可能性,但是却贬损了知识的价值,其夹带的任意性也容易受到诟病。为了更好地开展理智生活,我们既要克服怀疑论问题,也要摆脱独... [发表时间:2022/10/10 17:03:43]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