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东乡……
光阴荏苒,岁月可痕,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风景和往事、经历令人回味,更为此而感怀、遐想,这是人之常情,符合客观规律,同时是意料之中的,相对于其他方面,许多读者朋友一定对地理有不同程度的兴趣,也有可能所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兴趣和爱好,且是比较雅致的。当您打开新版(2017年版)祖国版图,在中、下部偏右一片绿色区域中,不难发现,革命老区江西赫然在目,而东乡曾经是其所辖的一个县。对于东乡,我是有一定的记忆或印象,也曾有一段往事令人印象深刻。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风华正茂的我,时常听到一位老同事讲,那个时候他经常到东乡出差,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提及了了东乡腐竹,因为这是当地的特产。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在我的记忆或印象中,就一直有关于东乡的记忆或地名,也对此有所关注,一旦遇到合适或特别的场景或时段,往往就像电影一般时不理浮现脑海之中,令我情不自禁地回想郅当年的那一幕幕场景,往事顿时呈现,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挥之不去。
每每提及东乡,可能许多人对此有些陌生,也有人不了解或不知道,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特定因素所带来的。但不论怎样,东乡是与众不同的,耐人寻味的,同时具有品位和特色的,尤其是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宜人的环境和气候,鲜明 的产业特色,协调的产业化规模,丰富的人文内涵,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东乡具有不同一般的品位和层次,也吸引了许多人的视线,爱到他们的广泛关注,其就像一块明珠镶嵌在赣东大地,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也是那么的特别或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给关注他们的人士带来了许多遐想或丰富的想象力。
东乡文化是地方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村民们喜闻乐见的,他们在欣赏之余,也对古老的民俗 文化表示了浓厚兴趣,y这些不同形式、特点和内容的文化,既有地方风格,也有鲜明特点,还有丰富内涵和旺盛的人气,一直存在的民俗文化之中,是提升地方文化层次,丰富大家文化生活的好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显著的群众文化基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抚州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明末,赣东茶灯传入抚州地区的东乡、进贤两县,与花鼓、马灯融合,清代《东乡县志》记载:“元宵……好事者或伴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进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盛于新春佳节,清初,在抚州西部山区,组成了三角班。角色通常为一旦一丑,加上一个鼓手坐堂,演唱单台和小戏。同时,城乡各地又流行了一种“板凳戏”,弹拉坐唱,活跃于茶楼酒肆和村户人家之中,进而推动了三角班的广泛流传和艺术提高。
东乡跳马灯(第四批省级)江西省东乡县浯溪村的跳马灯源于明朝时期,明代永乐年间蔚为壮观,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在历代人们的表演、传承中,该灯戏不断汲取劳动人们的智慧以及民间艺术的多种元素,使其艺术魅力经久不哀,审美价值不断提升,形成了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灯舞。跳马灯主题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在春节时为祈求新年的平安幸福,增添吉祥如意的气氛为目的,以跳马为主,说唱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同时表现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良好的祝愿。跳马灯,融舞蹈、音乐、说唱等一体,是综合性较强的一个舞种,其间以演员跑马步表演为中心,以马僮翻、滚、牵马、驯马、护马等杂耍为辅助,整个表演配以打击乐和吹奏乐,做到舞步与音乐的和谐配合。……罗汉灯是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灯彩活动,融傩舞、杂耍、武术于一体,配以打击乐伴奏,以力与美的叠加造型,表达繁衍生息、祈福辟邪的主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难度很大,颇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罗汉灯源自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70年代以前在东乡县广为流传,90年代后,其余各乡镇表演团队相继自然解体,现仅在小璜镇孙家圳流传。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由罗汉头组织,孙家圳各家各户抽出30余名演员,吃过麻子、拜过金花小娘、银花小姐和祖庙后,在旧屋或空旷之地表演,有时在农闲时农民亦会组织操演。
罗汉灯共有24人组成,其中大罗汉14人、小罗汉4人、罗汉头1人、领队1人、乐队4人。表演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为罗汉头舞蹈,由师傅表演罗汉在庙生子全部过程的傩舞,后半部为众罗汉和童子表演,通过武打和60多种高难度造型,表现人丁兴旺和众罗汉在民间做善事的情景。
通过上述文字的介绍或描述,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已经对东乡有了不同程度的兴趣或印象,也许有人已经对此而有所神往,也有人可能已经产生了东乡情结,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加深,这是可以预见的,也是特色之乡、魅力东乡留给他们的良好记忆。假以时日,借助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东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未来可期。
创作日期:2024年元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