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教育要知行合一

    类别:随笔 作者:天地之间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7/11/16 12:54:26 网友阅读:2292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教育要知行合一

    杨旻

    摘要:今天的教育重视知还是重视行?这个问题怕不难回答,从教育的急功近利当可发现。教育的功利表现在课堂,也表现在家长的争抢起跑线,更表现在赶时髦,新名词层出不穷,似乎只要换一个名词就可诞生一种新的教育。殊不知教育绝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小产品,而是事关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也!为此本文强调教育须知行合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 功利 赶时髦 眼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陶知行,他在实践中得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故改名陶行知。1931年秋天,他写了一首《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34年7月16日,在《生活教育》半月刊上,他正式宣布改名陶行知。陶行知改名给今天的教育者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比知识更重要。反观今天的教育,似乎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重知识而轻实践,重文凭而轻能力,殊可惜也。

    知与行究竟哪个更重要?我只能说都重要,就好像问手和脚哪个更重要,没有人能做出明确的取舍。但是现行的教育却依然重知轻行,看看课堂里教师的行为,依然是讲知识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做实验则蜻蜓点水,草草了之。于是慨叹,高分低能;于是找原因,独生子女的通病,把责任都推给了家庭和孩子,唯独不从教育的本身找原因,这是公平的吗?我们只要孩子埋头苦读,两耳勿闻窗外事,只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无需关心。教育的功利一至如此!

    教育的功利还表现在赶时髦。“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催生了全民对唐诗宋词的关注,自然也吸引了学校对诗词的关注。于是有学校提出“诗词教育”、“诗词特色”甚至“诗词兴校”,这真要贻笑大方的。历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缺少诗词,从“诗经”直至唐诗宋词元曲,缺少的乃是重视,有多少人意识到诗词背后的人文价值、教育功能?前些年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一时街谈巷议都是国学,某些学校立马把国学的培育作为发展特色,似乎抓住了国学,学校就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了。于是编印校本教材,组织各类竞赛,热热闹闹,不亦乐乎。殊不知,奉贤教育局早就编印了一套贤文化读本,从幼儿园直至高中,是为《诵中华经典,做贤德之人》,可惜这套读本花费了不少的人力财力,发到学校却大都束之高阁。其实,只要认准了诗词兴校、国学立校,编不编校本教材本不重要,现存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是历代选家和大师的选本且得到广泛认同的权威,把这几本书读好,诗词的底子、古文的功力大抵错不了,何必舍近求远,守着金山却要去大浪里淘沙呢?

    再来说说文化润校,这是一个高大上的目标。首先是对文化的界定,什么是文化?广义而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狭义而言,也许指的是传统文化吧?一般认为,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五千年历史形成的灿烂文化博大而精深,就如恣肆汪洋,撷取其中一个点便难以穷其深,以此润校不免迷失,不知是滋润、浸润还是润饰呢?而文化润校的成果短期内似乎难以分明,那就润下去,坚持个十年八年,有个分明也未可知。而更聪明的做法是打造校园文化,这切口就小得多,在文化风靡的当下,打文化牌总是不错的。许多地方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搞得风生水起,学校作为文化培育的场所,理应不甘落后的。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悠久而稳定的集体人格,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今天的学校塑造着怎样的集体人格呢?有人而少格,甚至有人说连人都不见了。至于说价值观,我们给予学生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呢?恐怕最终还是实用的、功利的价值观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重知轻行的结果。所以重提知行并重、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根本归宿。

    我想起玄奘法师,他西天取经的故事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玄奘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凭一双脚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历时17年,终于到达佛教发源地印度,取回经书,回到长安后又用19年时间,翻译经书,弘扬佛法。没有西天之行,就没有弘福寺、慈恩寺的弘法;没有长安的译经,西天之行也就没有意义。

    我又想起了司马迁,如果没有年轻时候在祖国各地的游历,对历史古迹和风土人情的考察,怎会有史家绝唱的《史记》?郦道元如果没有游遍名山大川,对各地水文地理的分析,怎会有地理巨著《水经注》?李时珍若不是翻山越岭像神农氏一样尝遍百草,搜集民间的医方偏方,又怎会有千古医经《本草纲目》?

    由此联想到奉贤教育提出的“重走红色之路”、“开启世界之旅”,这是对知行合一的切实践行,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举措,也是还教育本源的开创之路。我们的孩子埋首书堆太久太久了,他们的生活中除了书就是书了,是时候让他们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了。红色之路让他们了解历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是千千万万的先驱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世界之旅为他们打开眼界,让他们知道世界并不只有一个中国,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文地理,不要做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雄心。让孩子知行并举总比闭目塞听地死读书要好得多。这才是教育,时代需要的真教育!

    2017年4月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