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自修走进教室,习惯地扫视每个座位,发现最后一个位置还空着。学生们都在读书,教室里很安静。我走到窗前望着校门口,五分钟后,我终于发现那个熟悉的身影,提着书包急匆匆地进来。一会儿,他悄悄从后门猫着腰走到了他的座位,拿出书看了起来。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尽管心里很想训斥他几句,因为他是全班离校最近的一位。但是我什么也没有说。
中午休息时,我把他找请来,在走廊里很随意地跟他聊天,我问他父母的情况,同他谈初中的学校和老师。聊着聊着他突然说:“老师,你批评我吧。早上我迟到了。”我看着他诚恳地说:“你已经知道错了,我为什么还要批评你呢?不过我很想知道你是否愿意为班级、为同学做点事。”“老师,什么事?”“教室后门还有把钥匙,你愿意保管起来吗?”他想了想终于答应了。我拍拍他的肩膀,正中地把钥匙交给他,并开玩笑地说:“不要让同学们等在门外啊!”
第二天起,他果然早多了。每天早上开门,放学后锁门,相当认真。我为他的进步而高兴。过了一星期,他却又迟到了,这次直到早自修结束他还没有来。我立即给他家打电话,他母亲接的电话,说他还没有起床。第一节课前,他来了,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早饭也显然没吃。我知道学生的行为是不断反复的,寄希望于一次谈话就彻底改变是不现实的。但是他迟到那么久,甚至当我打电话的时候还没有起床,这其中到底有没有别的原因呢?于是我又给他母亲打了电话。他母亲终于告诉我,她儿子从初中起就经常玩电脑游戏,父母也没办法管他。因为面子关系,在我第一次家访时她并没有把这个情况告诉我。知道了原因,我心里有了底。对于这样的学生到底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怎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呢?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耐心,细心,爱心,还要讲究艺术性。高中学生的思想是复杂的,做工作不能简单化;学生的行为规范需要长期不断的培养,决不是下命令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反复性。打铁要趁热,而做思想工作却不能操之过急,要先想好对策,也让学生有一段反思的时间。
几天后,我再次找他谈话。这次他将玩游戏而迟到的事主动告诉了我。我还是没有批评他,只是说作为学生应该体谅父母,尊重父母,他点点头。末了,我提醒他,不要把钥匙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