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脑海里涌现这样的问题:何为教师?教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韩愈说的“传道受业解惑”,向来被阐释为教师的职责,且奉为经典,而雷夫老师走得更远,他用实际行动阐释更深。
雷夫老师之所以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56号教室,源于一种大爱。他爱每个孩子,不分肤色和年龄,不论贫穷和富有。因为爱,他的教学不单单是为完成任务,他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他关注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一年相处的时光;他教给孩子的是终身受用的全面技能,而不只是知识。他简直是一个全科老师,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建立信任。相互信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但是如何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呢?雷夫老师并没有高深的理论。“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说到底,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杀猪的故事可是说是取信于孩子的典范,但是,面对天真的孩子,有多少大人能够真正做到呢?“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非常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深刻的道理。你上课是不是经常迟到?你有没有当着学生的面煲电话?你是否一面训斥学生一面却上网玩着游戏?如果这些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不可能得到学生的真正信任。
培养品性。正如雷夫老师所说:培养品性才是教育本质。因此雷夫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品性培养,例如诚信、热情、感恩、胸襟等,这些学生终身受益的品性,应该从小培养,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品性的培养不能光靠说教,要通过实践慢慢养成,大人在这方面的言教无比重要。
不为考试而教。这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是相当困难的,考试作为教育的指挥棒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为考试而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雷夫老师却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抛开了急功近利,他的目光关注着学生的未来。正因为如此,他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他建立了小小莎士比亚社团,他组织学生影视欣赏,他组建乐团去教堂演出,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品格得到了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更加优秀。许多老师都担心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社团或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证明了那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观念。也许是时候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
第56号教师的奇迹令人赞叹,但是这非凡成就的背后,是作为教育者的奉献和牺牲,奉献出自己的金钱,牺牲大量自己的时间,甚至包括与家人共处的时间。雷夫之所以乐于奉献,是因为对学生的爱。这份大爱,让他甘于坚守在56号教室,度过26个春秋。雷夫的成就同样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这是得与失的辩证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