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官网网址:http://sjc.pku.edu.cn/bdxwycbpl.htm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投稿邮箱:xwcbpl@pku.edu.cn(公众号信息)
5、出刊日期:年刊,一年出版1辑。
2024年8月8日星期四
重要通知 |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6辑征稿启事
【微信公众号信息】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4年05月22日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近期新出版的《重现日常生活:数字、人文与传播》和《虚实共生:真实、创造与传播》两辑书籍,以持续追问的方式,从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平台社会与认同传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平等、传播思想与价值观转向、生命传播与虚实共生等方面,探讨当下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新闻与传播学应对时代的需要、以跨学科的姿态介入人之本质乃至生命提供了理据。
在此基础上,本刊现向海内外专家、学者诚邀佳作,旨在通过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社会等具象化的社会现象,以跨学科的方式直面数智时代全球传播与技术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具体事项
01征稿议题
(一)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1.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研究
2.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理论和历史研究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沿问题研究
4. 新时代新闻传播史的书写范式与研究方法
(二) 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
1. 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再思考
2.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影响力提升
3. 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与路径探索
4. 新文科建设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
5.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三)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对话
1. 数智文明中的中国、世界与人类文明
2. 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性与同一性
3. 国家形象建构与媒体角色
4.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权力博弈与数字伦理
5. 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与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
1.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基础理论创新
2. 网络空间规则与互联网治理体系建构
3. 数字合作新机制与数字主权发展
4. 数字文明与网络命运共同体建设
(五) 数智时代的传播研究新范式
1. 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历史溯源与媒介史观
2. 传播研究的观念转换与理论创新
3. 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4. 媒介重构中的叙事策略与传播机制革新
(六) 数字化传播、营销与广告
1. 大数据、计算广告与产业趋势
2. 数字化广告的传播实践与行业经验
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创新与案例分析
4.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形象塑造
(七)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虚实共生
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与伦理风险
2.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范式下的社会平等与社会信任
3. 元宇宙、区块链与虚拟现实发展
4.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5. 平台社会中的劳动、资本与经济
(八)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
1.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2.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3.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学术发表的规范与伦理
(九) 生命传播与跨媒介叙事
1. 重返部落化与共情传播
2. 交谈、真实、创造与数字生命
3. 生命传播视阈下的的跨媒介叙事
4. 多元数字平台与生命体验、生命叙事
……
02来稿须知
(一)来稿必须为未正式发表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请勿一次投递多篇稿件,如遇此类情况作退稿处理。
(二)来稿应符合学术规范,具有创新性的视角与见解,使用较新文献资料,文章查重率不超过15%。请作者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三)本刊对来稿一律采取双向匿名审稿,择优录用。来稿在截稿日期后2个月内未被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未刊用稿件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四)投稿论文字数(包含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及注释)10000-12000字,投稿者须按照本刊的论文格式规范写作(见后),您的稿件格式及引文注释是否合规将直接影响您论文的编审进度,格式不符者作退稿处理。
(五)来稿文责自负,本刊编辑部有权修改、编辑、加工文稿,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六)来稿请于邮件正文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单位、职称(在读研究生请规范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在站博士后请规范注明博士后流动站名称或所在二级学院和“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及电子邮箱。若有多个作者,请用分号隔开。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七)有意投稿的作者,请于【2024年9月15日24时】前将稿件发至本刊投稿邮箱:xwcbpl@pku.edu.cn,邮件请以“议题+标题+姓名+作者单位”命名,来稿附件请用Word文件。
03本刊体例
(一)标题: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副标题(若有)黑体小四号字,居中,不宜超过20字。英文标题字号类同,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摘要和关键词:论文需提供【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简明阐述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以150-300字为宜。摘要后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隔。“摘要”二字和“关键词”三字为宋体小四号字,加粗;摘要的文句和关键词词语为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英文字号类同,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注: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三)正文:条理清晰,行文规范。1级标题用“一、”标示,黑体四号字,居中;2级标题用“(一)”标示,黑体小四号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3级标题用“1.”标示,宋体小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每段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1.5倍行距。范例见附录1。
(四)本刊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在文内用上标表示。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并在引文具体位置的序号后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如:[1]57,[1]126。具体格式参见附录2。
(五)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可使用脚注,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的上标表示,如“①”,脚注内容置于页面底端,注释处序号不用上标。
04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编辑部(邮政编码:100871)
投稿邮箱:xwcbpl@pku.edu.cn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