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舞蹈学研究所举行开放课题线上交流会
2022/10/25 16:01:09 阅读:281 发布者:
2022年10月12日上午,浙音舞蹈学研究所“理润新舞”学术季举行了线上开放课题学术交流会,会议由舞蹈学研究所所长徐颃主持,8位开放课题项目负责人依次对其项目进展状况、研究路径、未来计划等方面作出汇报,并进行学术交流。
曾婕 《宋画中的身体文化研究》
项目基于当下现实诉求,通过对宋画的深度了解,重新回顾宋代舞蹈史,对已有宋代舞蹈专题研究做出统计。最终锁定三幅宋代风俗画,对其中身体文化和美学思想进行个案分析。一方面包含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细腻描绘,另一方面也体现当时统治者的宫廷趣味。通过对宋代风俗画中所描绘的身体形态进行语境还原,不仅有助于舞蹈研究者设身处地地展开宋代舞蹈的想象图景,也利于其对宋代舞蹈的如何转向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选取个案研究的主要目标设定:细描作出人物形象对具体分析,同时借鉴美术史研究成果以及舞蹈相关的文献图像资料;深描作出对图像中所描绘的身体形态做文化想象和审美语境的还原,揭示图像所可能表达的文化意涵和美学特征。项目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会聚焦已经锁定的三幅宋代风俗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借鉴图像学研究方法展开具体分析,同时对宋代文化和美学方面的知识作进一步学习。
李超 《“音舞相融”的舞蹈教育研究》
“音舞相融”是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热点现象,但音乐和舞蹈作为两门独立学科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势必会存在教学实施情况、学科之间的壁垒、人才培养教学反馈、社会评价等问题。结合前期材料收集分析来看,目前开设舞蹈专业的院校有普通高等院校、音乐艺术类院校、师范与职业教育学院、舞蹈专业高等教育院校四类。除北京舞蹈学院外,其他舞蹈专业或舞蹈系的开设情况大多一方面依托于音乐学院,一方面在人文社科学院下与音乐专业并驾齐驱。由此看来,音乐和舞蹈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项目从新文科视域下视觉与听觉的幻象与共相、时空的感知呈现与视觉相关等角度论证了音乐和舞蹈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艺术形式而存在。从舞蹈教育角度对本科与研究生专业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希望通过改进倡导“音舞相融”的教育模式,影响舞蹈的实践活动的发生,促使更多实践成果的产生。(此次交流会由课题组成员——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教师蒋雯晶代为汇报)
范舟 《浙江山区26县舞蹈文化现状调研》
负责人主要围绕项目的基本情况、现有资料、初步成果以及现存困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项目是基于“调研考察——资料整合——提炼分析”的研究思路之上对于浙江山区26县舞蹈文化现状的研究。以保存浙江地区民间舞蹈资料、探索浙江民间舞蹈的形态规律与审美特征为研究目标,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与学理性两个维度。其次,项目对于部分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并阶段性地完成了衢州、温州、台州、丽水青田等地区的调研报告和文献综述,之后会进行更加严谨宏观的整合。最后,负责人指出,在青田县百鸟灯舞和海溪鱼灯的实地调研工作结束后,现存困惑有以下几点:其一,浙江民间舞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具,独特的步伐、律动等较少;其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与民俗舞蹈之间的出发点、形态特征等维度存在差异性;其三,民俗舞蹈自身传承过程中的流变问题以及“研究者”与“传承人”的身份关系等问题。
路露 《世俗与典雅——南宋绘画乐舞图像中的舞蹈文化镜像研究》
该项目从图像学研究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学与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以南宋时期的舞蹈元素图像为研究对象,将《宋画全集》中的音乐图像设定为原始材料,并选取“傀儡戏”和“南宋乐舞”两个部分展开具体研究。研究过程围绕文献资料查阅与演出观摩两方面进行,在资料查找过程中选取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刘松年《傀儡婴戏图》为研究个案,观摩舞剧《只此青绿》,考察宋代绘画中舞蹈元素的社会属性,分析其文化内涵,探索南宋中的世俗生活、文化、人事关系及其象征意义。在收集、整理图像资料过程的同时,对我国古代音乐图像学解读方式作出新的尝试与探索。
陈晓 《中国电影舞蹈文化及其身体美学研究》
中国电影舞蹈文化及其身体文学研究属于跨学科视角研究,目前项目已完成学术论文《身体的“降格”:影舞互动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生产机制》的撰写。聚焦近代1905——1945年这一区间,从舞蹈和电影相似的成长环境,舞影共场的放映空间等几点印证了舞蹈对于中国早期电影生产机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电影与舞蹈的共栖空间、影舞从业者的跨界流动及其身体观念、文化身份的迁移与物质身体的呈现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下一阶段的研究将会以专栏形式呈现。
毛雅琛 《军旅舞蹈教育与改革路径研究》
此次交流会,负责人主要围绕项目综述、项目进展、项目预期三点进行汇报。负责人指出,目前对于军旅舞蹈教育鲜少有专门性的梳理和研究。故本项目聚焦于军旅舞蹈的教育与改革路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军旅舞蹈的发展、文艺战士的培养、不同时期的特色教育、当代舞教学模式、改革路径等一系列与军旅舞蹈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项目进展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论题的进一步明确与细化,以及论文结构框架的搭建等。目前已完成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分类与整理工作,并做了不同时期的学员访谈,后期会进一步深化。
杨祎程 《〈人民日报〉民族舞蹈批评的言语研究(1987-1997)》
项目前期工作从材料整理着手,深入考察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负责人指出,《人民日报》只是作为民族舞蹈批评研究系统中的部分呈现,还包括《舞蹈》杂志和《中国艺术报》以及在时代发展过程当中涵盖舞蹈批评较为活跃的媒介资料的收集与整合。对于言语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学和身体研究立场,用符号学的方法进行研究。项目以基本文献材料为原则,从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研究的总体认同和文献话语两点进行考察。80年代到90年代的过程中,呈现出数质的活跃、社会性的氛围、舞蹈经济与通俗舞蹈等方面的多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发现和总体架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范畴。当前研究透过两篇构架好的论文框架进行研究状态与面向、预设的结论和价值的分析解释,通过学术研讨与论文发表两种途径进一步深化项目研究价值。提出项目未来通过类型归纳、材料“言语”梳理出两个发展方向,希望把跨文化的研究方向建构清晰。
周荟 《“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区域“乡村春晚”营建机制研究》
80年代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月山春晚”作为春晚的种子开始萌发,相对设施完善的岳山村文化礼堂为月山春晚提供了基础保障。2018年乡村春晚研究院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挂牌,项目课题成员参与了乡村春晚建设规范、标准等各项制定,为项目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项目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春晚”以及“乡土文化”的相关理论及概念的钩沉爬梳;论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春晚”引领的“乡土文化”复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浙江区域“乡村春晚”引领的“乡土文化”复兴与营建面临挑战的原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浙江区域“乡村春晚”建设的路径等。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乡村春晚蕴含了多种乡土文化要素,是乡村振兴不可少的内在动力和重要路径。而乡村春晚的热潮中也暴露出了物质环境建设相对落后以及对传统乡土文化流失的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镇江乡村春晚营建机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线上课题学术交流会组织有序、氛围热烈,为完成进一步学术工作明确了研究方向,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课题组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也促使了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期待各项目组呈现更多优秀学术成果。
供稿:21级研究生 张蒙
来源:浙音舞蹈学研究所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