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思维要求┃论文写作

2023/6/7 10:17:40  阅读:96 发布者:

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思维要求

周振芳

江苏省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

课题研究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反映,课题研究论文的写作伴随着思维活动的全过程,需要思维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唯有高品质的思维活动,才有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课题研究论文的写作需要诸多条件,其中思维活动贯穿其全过程,材料的选择、内容的安排、文字的表达等都需要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要提高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必须关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着力提高思维活动的品质。

一、整体性

写论文常犯的毛病是“位置迷失”,表现为写着写着忘记究竟是在哪个位置上了——是在第一大点的第二小点里,还是在第二大点的第一小点里,似乎所写内容都在总的范围(文章所要说明的总的观点)内,但又缺乏某一位置上的针对性,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实际上写论文必定是在某个“点”上进行的,必须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把处于这一位置上的要求(回答好什么问题)体现好。因为只有把局部的意思表达好了,才有可能把整篇文章的意思表达好。就像装修房子,必须明白此时所处位置,吊什么顶、贴什么砖、用什么涂料都要先满足这一位置的特殊要求,才能最终体现整幢房子装修的一般要求。

当然,不能只盯在某一“点”上,还要注意“点”与“面”的兼顾,既知道处于哪个位置,明确那个位置所要达到的要求,又要知道这个位置在整体中的地位,对将要形成的论文有一个整体的想象,建立起“点”与“面”之间有形、无形的联系。比如,论文《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中的“形成好共育课程”(一级标题)中的“课程的特色化”(二级标题)这一小点的写作,需要围绕“课程的特色化”来组织内容,这是由它所在位置决定的。但若眼里只有“课程的特色化”,而不顾及它的“上家”——“形成好共育课程”,以及“上上家”——“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就会与整篇文章脱节,就会无“家”可归。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查阅更多指导文章。

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论文写作要有大局观和整体意识,处于某一“点”上的写作要暗合、呼应上一级标题、上上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上上一级标题建立起有形、无形的联系。这样,部分的内容才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内容才能为整体的表达服务。有时这种联系可以有意识地体现在小标题上,如笔者的论文《阅读反刍:把理性植入童心密林的深处》(刊于《江苏教育》2014年第9期),第三个一级标题是“转向:直指语言,在事例与文理之间巧妙联结”,该标题下面分出三个小点:1.指向材料选择;2.指向语言运用;3.指向朗读体会。三个小点紧扣上一级标题,以保证部分内容与整体内容的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标题层级分得越多,对于思维整体性的要求也越高。若是仅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总论点)分解成三层意思(分论点)进行阐述,就相对比较轻松,每部分结合着总的问题的意思写,就基本能体现整体性的要求了。当然,分几个层级也要根据总的意义表达的需要而定,并不是分得越多越好。那种并无多少篇幅而分出二级、三级标题,以至于每个末级标题下面的内容显得更为单薄和零碎的做法,本身已无整体性可言了。

另外,写文章之前必定围绕文章所要说明的主旨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践与思考,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如何组织到文章中去?也要从整体的角度,对案例进行选择、安排和呈现。一旦某一案例放入某一位置上,就不再是“你”自己,而成为某一位置上的“你”,带着某种使命的“你”——要服务好论点(分论点)的说明。比如,“百字默写”(每次挑选一百字的课文内容让学生默写)的案例既可用来说明“趣味性的方式”,也可用来说明“游戏化的方式”。一个案例常常可以用来说明多个问题,可以放到文章不同的位置,若是放在前一个标题下面,就要着力把案例的“趣味性”写出来,若是放在后一个标题下面,就要着力把案例的“游戏味”写出来。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免费加入课题论文群。

从论文的呈现形式上看,也要力求统一,如各部分篇幅相当,各部分内容呈现形式基本统一:若是第一部分采用“说理+举例”的方式来写,那么这一形式基本决定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若是第一部分先是调查研究,再是问题分析,最后是对策寻求,那么后两部分也可以按照“调研—分析—对策”的方式来呈现。这样的一致性既方便表达,也方便阅读,是读与写必须遵循的内在逻辑。当然也不能被整体所固化和僵化,要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统一中可以有变化,在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意义表达的需要可以用形式上的变化。如上面提到的调研内容,可以有文字描述的、量表说明的、曲线图反映的,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以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指出的是,论文形成的过程,也需要在整体的框架内进行,可以几大点(包括大点下面的小点)齐头并进,以便各位置上的内容在整体中相互照应,并根据需要对部分内容随时做调整,从而更好地反映课题研究的成果。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二、严密性

严密就是要符合逻辑要求,在逻辑上自洽,自圆其说,自成体系,不矛盾,不重复,不颠三倒四,不含糊其词。从大的结构上看,一般可以把一个中心论点分为三部分,也可以分为四部分、五部分,但是分得越多,分解的意义就越小,逻辑上也显得不严谨。各部分既相对独立,没有内容上的交叉,又相互联系,统一在“一”中,集中力量为“一”服务。每一小点也可以照此方法进行第二层级的分解,形成二级小标题。这种严密结构的形成,需要经历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在分析与综合之间不断来回,让它在学理上立得起来。

如笔者的论文《赋予教学童化的意味》(刊于《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23期),把总论点分为“在现实的旁边编织”“在理性的外围发生”“在仪式的边缘展开”三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有各自的边界,指向一致,共同支撑起“童化教学”这一总论点,以此反映自己的“童化教学观”。若是分解为“教学的游戏化”“教学的活动性”“教学的儿童味”三个分论点,“游戏化”与“活动性”内容上有交叉,“儿童味”似乎又包含了“游戏化”与“活动性”,这在逻辑上无法自洽,这样的思维显然是不严密、不严谨的,甚至是无法成立的。

还有的是在内容(做法)上做划分(常见于工作经验总结类的文章),与理念上做划分相比,显得不够严密和严谨,因为做法可增可减,随意性较大,且用几个做法说明一个总的论点,论点没有得到分解,其内涵显得单薄不够丰富,文章也少了研究的味道。欢迎点击加入视频课程申报书教你做课题写论文。

再从内容上看。整篇文章是由部分内容组成的,部分(一级标题)由更小的部分(二级标题)组成……最基本的意义单位是末级标题下面的内容,虽然“小”,但也往往由几层意思组成,几层意思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有的采用比较清晰的方式排序,如“其一,其二,其三”“一是,二是,三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首先,其次,再次”“先,接着,最后”等,种种方式是“散点”的(有清晰的界限),比如数学上的“数”。更多的是“连续”的(界限很不明显),如同数学上的“量”,其好处是比较自由,有推理、论证、思辨的味道,也更具严密性——不大可能随意抽去中间的一层意思、一句话。但要做的工作是把几个意思按先后顺序排列,其方式有多种:先亮出观点再举例子,或先举例子再做阐述;先分步说明再总结,或先总的说明再分步展开;先正反两方面说明再综合起来,或先总后分正反两方面说明,等等。

还有“层中有层”形式的,等等。其中要用到分析法、例证法、推理法、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反驳法、反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还要用上“不过”“比如”“由此可见”“此外”“总而言之”“退一步讲”“或者”“类似情况还有”“另外”等起衔接作用的语言,让文章更好地层层展开。但无论是“散点”的,还是“连续”的,都必须根据论证的需要对几层意思进行排序,把顺序调到最佳状态——排序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排序的结果是思维的结果。

当然,严密并不等于死板,严密也可以灵活,几个例子可以先出现甲例子再出现乙例子,也可以先出现乙例子再出现甲例子。不同的排序方式会引起整段文字意义的细微变化,因为组织严密的一段文字的意义不是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层层推演和论证的结果。

论文中除了自己的内容,还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要把引用的内容组织到论文中去。如何实现无缝对接?这也有严密性要求,对于引用进来的内容要加以选择并做些变化:或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或完整应用,或部分引用;或集中引用,或分散引用。让这些外来的内容有机结合到自己的论文中,与原有内容呈“水乳交融”状而非“油水分离“状。有时还可以只提人家的姓名(尊重别人的劳动),“正如××认为的那样……”用自己的话来讲出人家的意思(方便自己的表达),这样的应用更是了无痕迹,是思维严密性在较高层次上的体现。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严密是在粗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严密是反复打磨的结果。因此要重视论文写作的后期修改、完善等工作:多余的内容去掉,不足的地方补全,不够的地方写到位,不顺畅的地方做调整使之顺畅。好的论文是改出来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写作思维的一次练习和再提升。

三、创造性

写论文总拿出一些新的东西给大家看,或者是因为有了新的东西,才需要写作,而不该本末倒置——本无内容(课题研究成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写”的方式来产生——这样的写作其愿望多半是会落空的。所谓“新的东西”,就是发人家“未发”,见人家“未见”,给人家“未有”。这必然要借助“求异思维”——“还有吗?”“还有更好的吗?”比如,“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一般采用“小棒法”,让学生在动手拼接中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位教师另辟蹊径,采用“橡皮筋法”——橡皮筋套于两钉之间呈绷紧状态。用铅笔从中间挑起一根橡皮筋,橡皮筋伸长,就形成三角形,放下橡皮筋,橡皮筋恢复原样,就形成不了三角形,从中可以看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形成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就形成不了三角形。语文教学中的例子也有,《自相矛盾》的教学,从“夸”字中拆出“大”与“亏”两字,围绕“楚国人说了什么‘大’话”“楚国人吃了什么‘亏’”两个问题,架构起整篇课文的教学。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关注查阅更多专题资料。

类似上述这样富有新意和创意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给人极大的启发。读者最喜欢读这样的内容,对于作者来说,最享受的部分也是类似这样最具创造性的内容。但人很容易滑入“集体无意识”中,比如,“多读多写”“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生活化”“活动化”等大家耳熟能详,很难说出大家都没听到过的新鲜话来。原因是太“大”了,在“大”的地方是相似的,只有到“小”的地方、“细”的地方才会有不同,才会有个性,才会有创造。因此,必须多一点“细节思维”,往前走一步,再往前一步,回答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分层教学”的“分层”上做文章;在“创设情境”的某一类情境的某一个“点”上多思考;在“写字教学”的某一特色做法上多研究……到了细处,雷同的可能性就小了,就能看见“自己”,就能写出新意。还要用好“具体思维”,结合着具体内容来形成思考:把“红色”结合到花朵上,结合到衣服上,结合到苹果上,结合出具体的思维结果而非抽象的思维形式,这就结合出了不同,结合出了新意。

此外,人还很容易局限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人只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因此还必须开阔视野,把“皮肤”尽量撑大。茄子烧茄子还是茄子,茄子加土豆再加点青椒就成了美味的“地三鲜”。联系其他学科,联系其他行业,就打开了新的认知领域,拓展出新的写作思路。如笔者的论文《评课可借鉴“中医”思维》(刊于《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9期)、《做一名出色的“裁判”》(刊于《江苏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等文章,就是从另一个视角看教师、看教育,这必然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发现。

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写作思维的复杂性。复杂的写作思维不能就事论事、人云亦云,必须独立思考,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举手积极一定好吗?”“提问越多一定好吗?”“正确率越高一定好吗?”这些问题也许能问出一些思考来。如笔者的《别把孩子教成“问题学生”》(刊于《学校管理》2016年第3期)一文的写作就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和反思:发下品德试卷开始考试,学生问开了:“考多长时间?”“能不能翻书看?”“是用铅笔还是水笔写?”“是用黑色水笔还是蓝色水笔写?”……种种问题反映出“不仔细听老师要求”“没有自己的主见”“依赖他人,不自信”等问题。最后得出“这样的提问不能提倡”“这样的提问有‘问题’”的结论。这样的“反弹琵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也不是在文字层面玩游戏,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思考,基于追问的对事实真相的步步逼近。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获取海量资源。

总之,课题研究论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头脑中的想法机械地搬到稿纸上。论文写作必然要多一点灵动,多一点创造,就是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也需要拿出自己的东西。虽然大家使用的都是汉语这一共同的工具,但这工具是活的工具、会产生意义的工具,使用它就是在创造(同一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形成带有个人色彩的表达特点:有的长于铺陈叙述,有的长于推理论证;有的喜欢形象描述,有的喜欢理性思辨;有的习惯“一条线”地呈现,有的习惯“块面式”地反映……不能说哪种写法一定好,哪种写法一定不好,但必须是独特的有个性的,因为独特的有个性的思想必定需要独特的有个性的语言与之相适应。

本文来源:江西教育 2022,(35),9-13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