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写作:基于15位硕士生导师的访谈

2023/6/9 14:19:20  阅读:74 发布者:

该文在文内引用了严耕望先生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年轻的时候,你的研究一定是‘小而精’的;到了中年的时候。体力能力增长。可以做大开大合、宏观的(问题);到了老年。可以写随笔性的文章,把自己的学术理念提炼出来,做一些方向性的总结。对此,你怎么看呢?本文邀请了15位硕士导师深入指导如何撰写硕士论文。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陈敏 中山大学

《新闻记者》2016年第8

从学术知识生产看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规范写作

基于15位研究生导师的访谈

本文从学术的知识生产视角出发,结合对全国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排名前15位高校中15位硕士生导师的访谈,分析当前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具体包括选题、研究方法、写作规范等方面:同时,对于如何提升硕士论文写作水平,本文也在访谈的基础上,从评阅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硕士学位论文

写作规范 新闻传播学

以文字形式表现的论文及写作,一直是人们传承知识、创新知识的一个主要形式,J弓入国际上往往以论文的数量来表示每年的知识量,恰能说明学术论文与知识生产的关系。论文写作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目的就是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也正是通过严格、有效的学位论文写作和评审来训练、培养知识创新的人才。①

目前关于论文写作与学术知识生产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其一是分析学术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②评价机制、⑨及其与学术体制@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视学术期刊在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位置和受到的相关制约力量;④其二是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分析知识生产中具体的引证或研究方法问题,@推动学术写作的规范化;其三是考察新环境下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⑦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分析高等院校的学术生产力问题④等。

但对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相对有限。关于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规范性问题,既有不拘学科、泛泛而谈的研究,⑨也有结合具体专业,如法学、教育学、社会学、英语、新闻传播学科等来谈的文章。其中,有关新闻传播学学科硕士论文写作规范的研究,往往是导师个人从自身指导及评阅硕士论文的感受出发,㈣从选题、写作、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一些策略性的改进建议。

为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术的知识生产视角观照当前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全国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排名前15所高校中的15位研究生导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进行。15位受访者分别具有4年到20余年不等的硕士生导师资历,其中7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他们主要从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写作规范等方面,指出当前硕士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自己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验、教训,就如何提高硕士论文写作水平,从研究生课程设置、论文评阅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好选题标准:问题意识+小切口

选题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成败。从受访者的论文评阅经验看,研究生们普遍对于媒体、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传播现象有研究兴趣,有关新媒体方面的选题比较多,比如媒介融合、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内容分析、网络亚文化、众筹出版等,而有关历史、理论对话的研究则比较少,可能与选题难驾驭有关。

但与此同时,同学们对于如何从新现象中提炼出真问题,做得往往还很不够。“大多数论文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研究对象,什么是研究问题”(学者J),很容易使论文停留在对研究对象的总结和浅显的描述层面。

“选题不在乎新旧,有时候研究很古老的问题也能产生新的思想,关键是你在这其中是否发现了问题,有问题才可能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不是薄弱了一些,而是‘相当薄弱’。”(学者B)

具体来看,硕士论文的选题

主要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1.对策类研究较多,选题学术价值有限

6位受访者对硕士论文中的对策类选题提出了批评,认为“‘社会现象梳理+政策、建议’类的选题从学术上不太能走向深入,现象分析可能会流于肤浅,写得像工作报告一样”(学者C),而且这类研究“太过业务,在理论与思想上的拓展非常有限,选题本身的学术价值不大”(学者F)

除了学术价值不大,对策类研究容易遭致批评的另一原因在于,学生提出的对策往往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要动不动就讲对策,很多同学自己一天工作经验也没有,谈什么对策呀?很多现象背后的东西、后台的数据,根本就不知道。能把问题现状搞清楚就不错了。”(学者B)

学者F也认同,硕士论文“能做到‘是什么’这一步就可以了”,“不要总想着给现实指条明路,很多试图为现实指条明路的研究多年后都是一场笑谈。如果要指条明路,只有一个可能性,必须是实证研究,用实证数据支撑现实决策,如果没有方法支撑,拍脑袋谈对策,不行。”

学者J也提到,“我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是should研究,我们既不去弄清什么是what,也不去弄清why,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对策性的,拍脑袋拍出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策性研究毫无价值,学者C认为,“正是因为用处太大了,太复杂了,一篇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政策、建议在现实实行过程中因素非常复杂,学术研究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甚至是一个非常细小的角度,抽出来一点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现实运用能够提出一种理论上的支撑。而现实问题的解决要考虑社会环境、制约因素、实际困难、成本效益等等各个方面”。

“学生做对策研究,缺乏产业经验、业务经验,分析问题很难有针对性。而且对策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学生提的对策往往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对于局势的观察需要大视野、充分的资料,而硕士生限于时间、经历、条件等因素,往往做不好。”(学者O)

2.迷信理论。

用理论套现实问题“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度比较高”(学者I),硕士论文选题应该既有理论框架,又有经验材料或个案研究。好的选题应该是“有真正想要解答的问题(puzzle),有概念化与操作化的支撑,有理论对话的意识”(学者H),是“一个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的选题”(学者M)

“经常有人说我得找个什么理论,为了理论而理论,思路反了,千万别被理论绑架了,是因为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只有从理论上才能很好地诠释和概括,所以才思考理论”,“不是套一个理论”(学者F)

硕士论文中因为“迷信理论”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同学喜欢用一些现成的理论去生搬硬套现实问题,得出简单的结论。学者N认为,“好的选题应该是基于现实与既有理论结论之间发生了不一致的情况而提出的新问题。既有理论上的追求,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我通常总结为:国际视野、理论框架、落脚中国问题”。

那么,怎样才算搞清楚了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区别?怎样才能培养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学者F举例道,论文“要有一个核心概念,一般必须是一个学术概念,有人说我要研究乡下人进城电影,这只是范畴,还没有落到点上,比如研究乡下人进城电影中的身体叙事,OK,身体叙事就是一个学术概念,这样问题性就马上来了”。

“我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时候,主要是强调他们的问题意识要很清晰,我希望他们能够画出一个比较清晰的问题的线路图,问题是什么,假设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需要非常清晰的逻辑线条。”(学者D)

关于论文选题,除了问题意识要强以外,6位受访者提到,硕士论文选题“开口应该小一点”。有些研究生“动不动很大很大题目,比如‘论我国传媒事业发展趋势”’(学者B),“想在一篇硕士论文里将一个领域的大问题都解决,这是不切实际的”(学者D),

“我们老师希望选题开口小一点,背后的意思是希望深一点,集中一点。但很多学生的文章深不下去,没有资料做支撑,所以(开口)小不了”(学者O),因此,很多硕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大题目小方法,大题目小样本,即用一种单一的方法解决一个相当复杂的研究问题,或者用很小样本证明一个很大问题”(学者K)

“严耕望先生一直说,年轻的时候,你的研究一定是‘小而精’的;到了中年的时候,体力能力增长,可以做大开大合、宏观的(问题);到了老年,可以写随笔性的文章,把自己的学术理念提炼出来,做一些方向性的总结。严先生的话用在硕士生论文写作中,是适宜的,对年轻人来说,论文要做得精致,要深挖下去,选题一定要窄,以小见大。”

“很多硕士论文动辄六七万字以上,字数写这么多,你是否真的有很深入的思考呢?我觉得这是一股不好的学风,以字数取胜,最后就成了罗列材料,不够精准。”(学者I)

对于论文的“开口/切口”问题,学者I提供了一些补充意见,认为:“切口的大小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有个整体的、多元的视角,也挺好的,关键在于研究视角的合理性,能否看到真问题。有些视角只能看到现象,有些视角只能看到概念,(而距离)看到现象的本质还很远、看到概念的逻辑还很远。好的论文选题中体现出的视角应该有利于看到真问题,并且建立问题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

此外,选题的新意,选题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也是受访者所关心的,“选题要有新意,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能够向前推进,而很多硕士论文是老生常谈,几乎都是在重复本学科的一些常识”(学者M),建议学生在考虑选题时,“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在理论上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者把我们以前不怎么关心的问题揭示出来”,“真正关心社会领域一些重大的、大家关切的问题”(学者D)

研究方法:重视程度在提高,具体运用问题

多近年来,研究方法作为硕士论文写作规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渐凸显出来。接受访谈的老师也大都认为,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对研究方法的重视是在不断提升的,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本没有研究方法

部分受访者认为,有些论文根本谈不上什么研究方法,大多是感慨式的有感而发(学者DFI),“有些论文方法非常简单,已经不足以揭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比如,有些学生缺少统计学的基础和训练,大量结果还停留在百分比的呈现上,如此结论难以揭示问题本质”

(学者F);还有“不少同学仍然把论文当作抽象的策论,针对特定事件或现象自由发挥,貌似辩证,实则空虚浮泛、大而无当。研究生的论文,最好要有一手的经验材料,无论是量化还是质化都好,以便言之有物”(学者M)

2.为了方法而方法

“有同学先定下喜欢的方法,再找选题。写作一开始就问老师,老师我想做定量研究,我很喜欢定量研究严谨的态度和精神,你看我写什么题目?这个恰恰就把逻辑颠倒过来了,这完全错了。应该是先定了题目,有了核心的研究假设和具体的研究问题后,再看什么方法适合。方法好不好,不是方法本身决定的。而是说这个方法是不是和你研究的目标适合。适合就是最好的。”(学者C)

“研究方法始终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学者A),但有的同学“对方法本身过度迷恋,有些论文对方法做不必要的炫耀和展示,以至于忽视问题、理论、现实才是论文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学者I),这些论文“不是以研究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设计研究,而是依托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研究方法不能做到的,就直接回避了,而不是寻找新的研究路径。实际上是被动、偷懒的研究”。(学者N)

3.方法与问题之间缺少逻辑关系

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但方法与问题之间缺少逻辑关系(学者HIO),是很多硕士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把握哪一种研究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者B),“不知道方法运用的范围是什么,边界在哪里,乃至于为了用某种方法而胡乱往上套”(学者E)

“比如现在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应该去做一些文本分析,做一些统计,或数据搜集,但好像他不知道这些用来干吗。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他知道什么叫研究方法,但不知道怎样把这个方法运用到他的研究里,获得他想要获得的结论。”(学者L)

4.对研究方法掌握不熟练

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中,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区分“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以为自己做的是“随机抽样”,实际是“随便抽样”(学者B)或“方便抽样”,“在网上随便做一个调查,或者就近找些什么人,样本量也不是很大”(学者G),还有的同学“假设设计没有超出常识”(学者O),“量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我看到的量化研究,无论问卷调查,还是内容分析,在变量设计上是否真的科学,存在疑问”(学者J)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逻辑,选择特定方法,就要严格按照其逻辑对材料展开分析和论证。每年论文答辩时我都会结合学生的论文来问一些方法问题,但极少有人能给出比较圆满的回答。”(学者M)

对于研究方法“使用得比较草率”、“用而不周”(学者I)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学者C认为,这首先与教师本身有一定的关系,“年纪大一些的老师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往往采取传统的偏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当然这种研究方法也会写出很扎实、很好的论文;年轻一代的学者,如果受过系统的方法训练,使用得比较规范一些,在方法上要求更严一些”,“两代学者、两代老师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

学者K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科处于转型期,传统方法的适用范围缩小,新的方法还未被大家接受”,因此建议同学“在方法的采用上还是要坚持规范和前沿的方向,至少在前沿技术上,很多方法有了新的进展,要去了解”。

5.罗列多种研究方法

有些同学误以为研究方法写得越多越好,为了挖空心思罗列多种研究方法,“甚至把一些并非独立存在的东西也罗列为研究方法,例如把文献回顾称为‘文献资料法”’(学者M),学者C也谈到,“最让我们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同学们在写研究方法的时候,一写就四五种方法一起用,有的还写得更多,后面实际上可能哪一种方法都没有用,这是很滑稽的”,“一般来说,做一个严谨的研究,主要运用一种方法,可能再辅助一些手段,这也就差不多了”。

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上述5个方面以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论文“照搬一些同类研究的方法,换一个不同的研究对象,得出来差不多的结论。我感觉这类研究纯属浪费自己和评阅老师的生命,也是对研究方法的亵渎”(学者N);“一些论文太注重研究方法的专业演练,反而忽视了对研究结论和讨论的深度分析”(学者A);同学应该理解“方法并非万能,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要更多地在证据允许的范围内做概括和推论”(学者M)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写作规范:

注意细节,学会受限制的创作

“学术论文写作是‘受限制的创作’,不能天马行空,要将重心放到证据和论证上”(受访者M),在访谈中,老师们肯定了近几年硕士学位论文在写作规范性方面的提升,但认为仍有较大改进的空间,从标题、摘要、关键词,到目录、注释、引用文献,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还存在很多问题。

1.文献综述:“综而不述”。

罗列文献在文献综述的写作中,受访者提到,一方面,有些同学态度不认真,“很多人所谓的文献综述就是把关键词拿到百度上去搜搜,数据库里去搜搜,不愿意下工夫去做”(学者B),“一些核心的文献都没有看见,这也是可以看出不用功的主要原因”(学者D)

学者N认为,“文献综述通常要占到论文写作付出劳动的四成,这样才能知道目前的研究处于什么样的水准,还存在什么样的不足,进而引出自己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如果文献没有积累到可以提出问题的水准,文章通常是无法写好的”。

那么,相关文献积累到多少才算合适?学者C的经验是:“大家如果仔细做过研究,有这种经验的话,就会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看文献看到一定程度,后面的文献观点上重复的就比较多了。这个时候证明你在文献回顾上已经差不多了。实际上经典的文献并不多,为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主要是经典的文献,很多文章停留于同一时期的同一水平重复,或稍微有所改进。”

但是,“很多同学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哪些文献是重要的,哪些提一下就可以,甚至提不提都无所谓。这是文献综述最大的问题”。(学者G)

另一方面,有些同学的文献综述只是简单地罗列、堆砌文献,而缺乏评议、分析。“在搜集、思考、审读别人文献的时候,要加入你的思想,加入评述”(学者C),“综述要有逻辑,边陈述别人的观点边分析,一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交代这几方面的关系”(学者F),不过学生的“批评性分析还是少了一点,怕伤和气、惹麻烦,学生的胆子应该更大一点”(学者O)

基于文献综述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学的文献综述和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之间逻辑关系薄弱,不能推导出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是两张皮(学者FINO)“要把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你对这个研究领域真的要非常熟稔,真的是在思考这个问题,真的要把研究对象不断在脑子里反反复复考量,你才能真的从中提取出研究的问题,以及基于前期成果你能做什么的未来的研究设想,这是很见功力的。国外硕士生、博士生都有一门课叫Literature Review,也就是文献综述,而我们没有这个训练。”(学者I)

2.摘要观点不突出,注释格式混用

摘要写得好的“真是很少”(学者D),绝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怎么写摘要(学者AB),摘要中经常存在观点不突出,写作拖沓,与绪论、导言混为一谈等问题。很多同学的摘要是目录式的,讲文章的第一、二、三部分分别说了什么。

摘要应该呈现论文的核心观点,是整个论文的浓缩和精华。摘要本身就是一篇简短的文章,要把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发现、主要观点等都包括进去,浑然一体,概括力要强。(学者BCDGLNO)

至于注释,目前硕士论文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没有引用或较少引用,直接引用没有注明文献出处等”(学者F);2.“‘伪注’和‘引而不注”’,“同一篇文章中多种引用格式混用,比如脚注、尾注与文中夹注混用”(学者M);3.“什么文章都引用,缺少选择,有些论文其实是研究生写的,发在很一般很一般的刊物上”。(学者G)

学者C建议同学“从一开始搜集资料时就要注意,你认为资料是有用的,就要把所有的出版信息都加进去,到时用这个文献就方便了,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否则最后才给注释加页码,这很误工”。

硕士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方面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还有:

章节标题:“一些论文只看标题的话,章和章之间的关系、节和节之间的关系很难看得清楚,这样就有些欠妥。标题应该简明,体现一定的对仗性,以更好地体现逻辑关系。”(学者L)

英文翻译:“少数同学将翻译的任务交给电脑完成,结果导致错误百出,应尽量避免用机器翻译,自己扎扎实实完成英文翻译。”(学者K)

页面设计:“有些同学的论文这一页和那一页行距都不完全一样,这容易引起人误读:是不是从别的地方复制粘贴过来的?即使不是复制粘贴,至少也说明在这个问题上不足够细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老师对一篇论文的印象。”(学者L)

学者L还特别提到结论部分的写作要点:“我在英国留学时,论文写作课上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他说不见得一定要是good conclusion,或者perfect conclusion,而是come to a NATURAL conclusion。别人看完你的论文,很自然得出和你同样的观点。你的conclusion是把前面所有的观点梳理和强调出来。不是让你继续develop,而是conclude,把前面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应当承认的是,“学术规范真是很难的一门技术。除非某个同学真的有志于学术,在毕业论文之外,早就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琢磨研究这件事儿,否则在通常为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很难娴熟掌握这门技术”。(学者H)

评阅机制:随机双盲,减轻评阅人压力

论文评阅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一环,一般认为,论文评阅如果能严格把关、不流于形式,会反过来促进师生重视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在受访的15位教师中,9位曾经对所评阅的论文做出过“不予通过”、“不同意参加答辩”的决定。

但做出这样的决定,对大部分受访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位受访者没有正面回答“是否有压力”这一问题外,4位老师用“压力很大”、“很有压力”等词语来形容,主要担心这一决定对学生找工作的影响;1位老师称“往往是深思熟虑,左右为难,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不同意学生参加答辩(学者F);

1位老师表示,“某种程度上,多少会有一点顾虑,主要是学术圈未必有很强的共识,有可能将这些决定私人化”(学者H);

只有2位老师表示“没有压力”,认为“做得不好就是不好”,“我作为评审老师,只对我的评审结果负责任”(学者B);“专业判断是唯一的理由,如果达不到硕士论文的要求,理应毙掉”(学者M)

这两位老师还表示,即使是匿名评审通过的论文,他们也有在答辩环节将其“毙掉”的经历。没有“毙掉”过硕士学位论文的老师在解释自己做决定的原因时,主要也是担心耽误学生就业,“以治病救人为主”,他们往往会通过给论文最低分、勉强让其通过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态度,同时给出详尽的修改意见,让学生严格按此修改,然后送有关专家再审。

至于什么样的论文会“不予通过”,3位老师特别提到了硕士论文写作的诚意,强调各人“能力或有大小,但一定要让人从论文中看出对学术的基本诚意和敬畏”(学者N)

“事实上做研究多年以后,对一篇论文的作者的内在动机、他是否真诚,还是有感知的。糊弄型的论文,没有认真、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研究,其实也敷衍了自己。”(学者I)

“治学态度最重要,一篇文章需要有笨功夫在里面。一个最低的要求是‘尽心力’。(论文)不一定选题很漂亮,不一定文采很漂亮,但要尽心力去做。任何一个老师看论文,(学生)是否花工夫,是能看出来的。”(学者J)

除了写作中体现诚意与否这个因素以外,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的论文很容易让评阅老师做出不予通过的决定(按受访者提及频次归纳):1.抄袭、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学术不轨、触及基本的学术底线,“论文存在明显的不规范,三万多字的硕士论文,只有两三个引用,还都来自百度百科”;2.论述过程极为简单、泛泛而谈;3.逻辑混乱、不知道在讲什么;4.理论应用存在重大缺陷;5.研究材料过于单薄;6.没有研究问题。

至于评阅机制本身,“匿名评阅最为合理”(学者M),“好的评阅制度应该是随机双盲,由研究生院操作,而不应由学院安排,所有论文盲审随机编号,评审老师随机编号,从始至终,论文与评审专家都是编号运行,完全保密,降低评审老师的心理压力”(学者K)

总之,希望“尽量不要让它流于形式,尽量以学术取向为准,减少私人情感的成分”(学者H)。“目前的评审机制本身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问题就在中国整个的评审文化是有些问题,有些人都会说好话,有些人对和自己观点不太一样的东西,比较难以容忍,很少能站在一个真正的学术角度,考虑学位论文的价值和意义,这两种都有,另外还有人情关系,这个评审文化,或者说体制更重要。”(学者D)

写作经验:

师生共同讨论选题+写作环节层层把关

关于指导教师与学生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受访者普遍认为二者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学者E),认同“指导老师严格要求的话,学生论文质量肯定会好一些”这一判断。

但老师们认为,这其中也要排除两种极端情况:有一种学生本身素质很好,“四两拨千斤,不需要怎么指导,就能写得很好”(学者J),“如果一个学生真的好学,即使他/她的导师很糟糕,通常问题也不大”(学者H),还有一种学生,“无向学之心”(学者H),“怎么指导也不行,不用心,不想用功,就想混一个文凭”(学者D),或是“心智不成熟”,“你这里提出一大堆问题,希望能够修改论文,她那边要实习要求职要毕业,一心敷衍了事,事到临头再哭哭啼啼”,导师也“只能一声叹息”(学者N)。部分受访者对一些硕士生导师本身也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不少研究生导师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修为”(学者E),“有一些指导老师也存在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有的老师压根儿没看学生的论文”,“老师本身不是很负责任”(学者B),他们认为尤其是在选题阶段,对于学生论文的选题是不是可以做、具体应该如何做,导师应严加把关。

相应地,在谈及自身指导硕士研究生写作论文的经验时,受访者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和学生一起找选题。找选题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进师门前,另一个则是在开题之前。“学生进师门之前,我会跟他谈研究方向,问他的学术兴趣,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老师角度来讲,如果学生写的压根儿是你不熟悉的选题,指导起来是很有问题的,如果在大的范畴内有契合点,就来读我的研究生,如果完全不搭界,那就不要进一个师门”(学者I)

学者N也提到,“如果对我的研究不感兴趣,又要选我做导师,我就感觉非常尴尬。研究各有专攻,不熟悉的领域我指导不了学生,诚惶诚恐的,担心误人子弟。近年来,我已经坚决不接受这一类的学生了”。

在正式开题之前,导师们会特别强调文献阅读与找选题之间的关系:“我的方式是如果一开始选题不靠谱、不沾边,要么太大了,要么太空了,要么别人写过了,(那就)先什么都别做,给同学一个大致的方向,让他扎扎实实先读200篇相关领域的文章。用几个星期时间,扎扎实实把文献读一遍,读完以后消化吸收了,灵感就出来了。再加上工作经验、生活阅历、思想碰撞,就会产生一些具有创新可能性的选题。”(学者C)

“让跨专业的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把新闻传播领域经典的文献读掉,之后大家寻找兴趣共同点,一起打磨框架和问题,我会同步跟进。有些同学甚至不会检索文献,我要从200篇文章里搜出十几篇文章给他们去看,跟他们讲哪一篇学习借鉴框架、哪一篇学习借鉴观点。”(学者I)

“有几年,我组织学生开读书会,一个学期或大半年只读一个领域的文献,同时鼓励他们边读边找问题,试着动手——这往往更为关键。通过这个过程,有些同学可能就找到了好选题,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学者H)

“对选题领域的文献进行穷尽式阅读,所谓穷尽式阅读,这个词一点儿也不夸张,只要选一个合适的题目,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大多数情况下也就百十篇同题或相关文献,相关代表性著作也就几本经典的,对它们做穷尽式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清理出已有的智慧积累,并且发现前人可能存在的留白,如此才能建立自己写作、论述的基础。”(学者I)

不过,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落实情况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落差,“年轻人做事都有省力原则,他的目的不是做好,而是拿到学位就可以,在这个前提下怎么省力怎么来。我们(老师)申报课题要查上百篇、几百篇文献,但一般学生不会的,他只看十篇文章,遵循省力原则”。(学者O)

至于具体做什么选题,受访者的做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鼓励同学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题目,允许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完全契合;一类则期待学生的选题尽可能和导师的研究领域结合在一起,参与到导师课题中去。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受访的硕士生导师们特别看重写作环节的层层把关、过程控制,以及师门之间的交流,对于督促论文写作的重要作用。

鉴于硕士研究生往往因为找工作等原因而无法拿出充足的、整块的时间来写论文,“学生挺拖的,不到最后时刻不交上来”(学者G),“现在很多论文,即便是匿名评审的论文,你也能明显看出是前一天才交稿”(学者I)

因此,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写论文时,特别强调了“过程控制”,要求制定严格的时间表:“设定好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比如几月几号交目录,几月几号交文献综述,几月几号交第一章……好处是随时反馈,他知道有人在看,在把关,到一个时期就得把这个事情完成。万一前面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总比最后发现一个大问题,不好调整。中间过程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很可能到了(截稿)那天就交不上来。”(学者L)

“他们在实际做研究的过程中,研究方法、数据采集、框架结构、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征得我的同意。”(学者M)

“思考和写作不能分开,很多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以想不清、想不明为由,拖到最后一天才交,交给老师的时候根本性的、大的修改余地都没有了。无论如何要先写一稿出来,要有个草稿,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自我检讨、向别人请教。”(学者I)

论文写作过程中,“与学长、师长、同侪大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修正不足,增加信心,弥补自己视域的不足”(学者I)是相对重要的,因此,很多老师会通过集体学习讨论等形式来指导学生做论文。

“从老教师那里学来的,每个师门开例会,养成习惯,经常分享一下做研究、读书的心得。到了论文指导层面,更需要定期去碰一下。这种定期集体指导的好处是彼此都知道对方写了什么,如果谁写不出来,彼此聊聊天,容易碰撞出火花,而且一个同学遇到的问题,对其他同学也是借鉴。”(学者L)

“成立研究方法小组,研究方法的学习一定要求研究生必须在一起研讨,特别强调每位同学熟练掌握,具体就是所有同学应该3分钟之内完成一种方法的解释与软件操作,也即单位时间内效率的提升。”(学者K)

提升硕士论文水平:

脚踏实地读书+加强方法训练

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受访者主要从多读书、学习论文写作规范、加强研究方法训练等角度对研究生提出期待。

1.多读书。“重返阅读时代”

5位受访者提到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多读书,开阔视野”(学者B),“希望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多读书,积累自己的学识”(学者N),要“重返阅读时代,让学生真正去阅读”,“有时同学不是不真诚地写作,是非常真诚地在写论文,但由于缺少基本的知识存量,导致写作既真诚又无力”(学者I),“好多学生读书的量还是不够的,阅读面不够广,很多情况下,读书的时候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够,只是知道看了,如何去批判性地接受这种观念还不够”。(学者D)

学者J谈到:“现在硕士论文规范性越来越强,但相比老一辈学者看问题的敏锐度和思考力有很大差距,学生们是不是能够气定神闲,多读一点书,把自己的知识积累更丰富些,使自己在研究的时候,洞察力、思考力、辨别力更强一些。”

2.开设论文写作课。

明确规范有5位受访者明确提出,希望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专门教学生研究逻辑、研究设计与各种研究规范,并且尽量帮学生完善一个自己的研究构思,让他们在做中学”(学者H),这样,在学生“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集中地认真地讲一下写作方法,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学者B)

老师们认为,讲授论文写作规范时,可以推荐相关的优秀论文供学生学习,让他们明白哪些论文是优秀的、具体好在什么地方(学者BLO),甚至专门开课研读经典的、优秀的学位论文。(学者G)

3.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

尽管如前面提到的,很多老师认为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水平整体上有所进步,但在提到如何提升论文写作水平时,研究方法依然被老师们重点提及,7位老师明确提出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把研究方法课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让学生意识到这对他写论文是很重要的”。(学者L)

学者K特别提到,“课程框架应打破现有的大众传播学框架,引入多学科框架、引入其他学科的最新方法,目前的学科融合蜻蜓点水,难有进展,应鼓励研究生多与其他学科合作接触,最好结成学习小组”。

不过,略有矛盾的是,部分受访者认为,虽然有研究方法课,但“能在那么短时间里学好的不多,特别是专硕”(学者G),

“不是说上课听了,翻翻书就掌握了研究方法”(学者B),课堂训练最好能让学生“结合相关选题,展示自己的研究设计与研究成果”。(学者N)

小结

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是学术规范训练的第一步,规范性是前提、是基础,而创新性是值得追求的更高的目标。“表面上看,学位论文在内容上追求创新,在形式上遵循规范;但在更深刻的层次上,学术论文不仅在形式、而且在内容上都是‘规范’的,只有通过这种‘规范’和‘程序’,知识才成其为知识。一方面,最大的‘规范’就是‘创新’,另一方面,“‘创新’又必须以技术层面的‘规范’为前提。”

尽管对于当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受访对象认为总体上一般,“大部分选题除了所讨论的事情本身比较新,创新不多”,学者A认为,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创新性的要求“有点奢侈”,“对硕士学位论文而言,能够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然后运用较为专业的方法分析、解读和回答,就基本可以了”。

而硕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设置有关系,学者I认为:“多年以前我们是明确的,要培养研究型的、学术型人才,现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开始多样化,有的明确就是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所以,首先是培养者问题,我们到底要怎样要求研究生。如果要让他们在硕士论文中提出创新性和思想性见解,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提出有启发性的观点、说法是有可能的。”

总的来看,鉴于硕士学位论文往往是很多人开展学术研究生涯的第一步,从硕士论文写作起就强调规范的重要性,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从学术的知识生产角度来看,以规范求创新,也有助于推动学术的传承和发展。

注释

15位学者接受了作者的访谈,他们分别是(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刚(武汉大学)、陈少华(华中科技大学)、段京肃(南京大学)、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黄顺铭(四川大学)、刘涛(暨南大学)、潘祥辉(华东师范大学)、沈荟(上海大学)、吴飞(浙江大学)、禹卫华(上海交通大学)、曾繁旭(清华大学)、张龙(中国传媒大学)、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朱春阳(复旦大学)、朱至刚(厦门大学)。他们为本文写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学术洞见,特此致谢。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