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老师的教诲……
昨天(25日)恰逢休息日,我在家中抽空观看晚报的时候,头版一则消息顿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我和老师的故事”征文,当然由于过去曾写出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触景生情”,写作和参与的心情有了,兴趣也随之产生了,同时引发了我许多昔日的联想,每每想起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总有一番感慨在心头,于是借此征文活动,回忆过去,回想往昔的峥嵘岁月,尤其是在老师的教育、关心、帮助和教诲,令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了。对此,既颇为感慨,有所思索,也倍加珍惜,感恩老师,尤其是与老师接触并接受知识教育和谆谆教诲,仿佛故事就在昨天,就在眼前,虽然时隔久远,但这些内容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我将时刻铭记,难以忘怀。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当时物质条件并不太好,刚刚结束“文革”,各项工作正在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我如愿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涯,虽然当时高中仅两年,确实珍贵,但由于当时我年少,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因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在良好的氛围中,我受到感染,因而对学习仍是重视的,只是对语文科目兴趣一般,尤其是对作文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好感。基于这个因素,我根据客观条件并通过自身努力,在原有基础上作了一番努力,因而对语文课的认识逐渐提高,投入越来越大。当然,对语文老师的关注度也上升了,与之接触的时间多了,印象就此深刻起来了。当时的语文老师姓马,大家习惯于叫他马老师,他身材高大,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尤其是古文教学颇有特点,是一位钻研业务,认真对待讲课和学习的好老师。
由于当时我和同学们全都分配到理科班,因而作为文科内容的语文就不是重点了,但因为面临着升学考试。对此,任课老师和同学们皆心知肚明,相对其他科目,语文同样是重要的,也是必须考试的内容之一,同时是理科的亮点。因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大家在紧张的学习期间,往往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语文课,每逢马老师上课,课堂中总是十分安静,大家基本都在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还不时做做笔记,当然对马老师的教学特点也有所了解,有所适应了,学习的节奏感找到了,学习起来也就轻松许多了。记得多年前曾在某次学习活动中听到这样一句话:“语文无处不在”。当然并无特别的感觉,过后经过思索,往往会有所感悟,也有所理解,此话确实有道理,细心的学生往往会想到,学到语文重在积累,留意生活,因为其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时候出现。鉴于此,马老师把有限的精力总是用在教学之中,想同学们之所想,急同学们之所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深入浅出,用反复的讲解和灵活的发挥,善于化解同学们的学习矛盾,用通俗易懂,生动易学的教学方法力争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语文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马老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举一反三方面有所作为。尽管是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当时高中时期教学已经抓得很紧了,学习任务也随之加重了,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问题,马老师善于帮助分析语文特点,明确教学进度,有效化解同学们的压力始终为学生们着想。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他不厌其烦,耐心解答,尤其是语文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的学习,他有所侧重,逐段逐句甚至是逐字讲解,力求学生们弄懂弄通,从而在课堂上完全学好文言文,为此,马老师没少花费角力和时间,他认真和执着的劲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较有影响的文言文《岳阳楼鹿》、《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他在事前做好备课工作的同时,主动用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有所分析,有所深入,既讲解其意,也通读全文;既对加点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解释,也对全文的内容等予以说明,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兴趣更大。不仅如此,马老师在作文教学上颇有特点,别具一格,他在布置学生完成作文后,不仅认真批改,而且还会根据情况,在恰当时候,选择其中的佳作在课堂上诵读一段并予以点评,通过亲身经历,使学生们既有现场感受,也有回忆和联想,从而使他们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如有一次,在清明节之际,师生们赴某某烈士陵园祭扫。回来后,马老师不仅及时布置作文作业,而且认真批改,并在后来的语文课上,特地选择了其中几篇好的作文,选择其中的一段阅读、讲解并予以点评。这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感受加深,容易与现实场景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作思维,确实令人有所受益,亦令人有所感悟,学生们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十年前的春节假期,在双沟中学同学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上,马老师又一次出场与同学们见面了,他虽年逾古稀,但精神蒦铄,容光焕发,在座谈会是发言时,他自潮:老朽唯恐说不好,特写在纸上。由此可见,马老师认真踏实的劲头与众不同,令人感慨。祝福您,尊敬的马老师。
定稿日期:2019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