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的春节时光……
光阴荏苒,在大家的关注的期盼目光之中,又一个猪年的新春佳节不久之后就要不到了,许多市民为此而忙碌,他们普遍沉浸在喜悦和期待的氛围中,他们根据各逢情况,不同程度地为新年春节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这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本人浮想联翩,仔细回想昔日儿时曾经历过的春节,打开尘封已久的美好记忆,别有感慨在心头。下面本人将其中部分春节习俗,稍作整理,形成文字内容并发布于此,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与他们共同回忆那令人感慨又难忘的传统节日。
在那个尚未开放,传统习俗至上的年代,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的春节氛围与现在的春节截然不同,不可相提并论,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而且精神和其他方面的内容,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若用大相径庭、今非昔比形容并不为过。由于当时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普遍市民的春节不可能像现在一样丰富多彩,而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讲究实用,与如今时代的节日习俗有天壤之别。当时的春节内涵虽不丰富,内容相对简单,但特色和传统习俗还是较多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尤其是一些传统习俗令人难忘,处于突出地位,大家彼此遵守,传统元素尽显,民间习俗层出不穷,甚至是刻意追求并讲究的,一般情况下是能违反传统习人俗或简而化之的,否则可能招致非议。如每年春节前夕,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蒸馒头的习俗,就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许多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往往视年蒸为春节的“前奏”,为此,家庭主妇们早早忙活开来,备柴禾、面粉,甚至是肥碱、发酵等,程序一样不可少。即使开蒸当日,也是有讲究的,不仅请懂行的年蒸师傅亲自到场,而且家中多人齐心协力,一起上阵,有的捏制,有的搬笼,有的拾蒸熟的点心,还有的则在旁边清洗“纱布笼垫”。除此之外,除夕的上午,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大门、房门、后门、院门,几乎一个不落,甚至连有些家庭连猪圈里也要贴一张“肥多粮多、六畜平安”等内容的红纸,以示吉祥。除夕的年夜饭虽然不比现在品种丰富,但也颇有乡村特色,一些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尤其是红烧肉、面筋及豆食制品、水芹等是必须的,其他如咸鱼、咸肉等,也是常见的。在欢快、祥和的浓厚氛围中,面对满桌佳肴,有时家长还借机发挥,说出一些与菜名有关的俏皮话或习俗,令人忍俊不禁。如:三十晚上吃水芹菜——路路通。当然这是个人愿望而已,并非真的就是这样。还有除夕夜晚觉之前,家中的孩童不能直说,而是一律改用“挖老窑子”,当然此时家长也会适时提醒孩子。春节期间,尤其不能说脏话及带有其他暴力的字眼,以免违忌。当然,除夕之夜,家长给晚辈尤其是未成年人,发放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当时的压岁钱数额有限,仅有区区一、两元甚至几角,但这样的数字对于当时的少年儿童而言,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与此同时,许多传统型的家长还会将数粒红枣用纸包好并交给孩子,提醒他们放在枕头下面,待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方可打开或食用。而正月初一的早晨,全家人在起床时都习惯于用“高升”替代“起床”,也是传统习俗,此举同样寓意吉祥如意。然后,晚辈首先向长辈打招呼,说“恭喜、恭喜”之样的吉祥、祝福之语,当然,长辈也会同样用吉祥语祝福晚辈。
由于春节是吃喝玩乐的时间,也是大人、小孩完全放松的时刻,因此,这一节日普遍受到成人和儿童的热切期待,不仅成人为此早有准备,而且许多孩子自从做完寒假作业后,就开始寻思或盘算春节还有多久,往往用“倒计时”的方法,迎接春节,可见他们对传统节日是多么的向往。确实,春节有新衣穿,有许多富有营养的食品,这在平时一般是难以享受的,难怪他们会如此高兴。
修正日期: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