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待核实。
3、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2024年3月25日星期一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六輯徵稿啟事
【仅供参考】
一《出土文獻語言研究》是由張玉金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知網全文收錄的連續性出版物,旨在為國內外出土文獻語言學界提供一個具有較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臺。到現在已經出版了四輯,第五輯即将出版。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為定期出版物,每年出版兩輯,連續出版。本書主要發表原創性的出土文獻語言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也適量發表原創性的古文字考釋和古漢語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不發表已經在其他刊物上發表過的學術論文。
二本書面向國內外學界組稿,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歡迎投稿。來稿請注意以下事項:
(1)篇幅一般控制在15000字以內,提供300字以內的中文提要和3至5個關鍵詞,以及相應的英文題目、提要、關鍵詞。
(2)請提供WORD和PDF兩種格式的電子文本。電子文本通過電子郵件以附件形式發送。作者姓名、單位、電子郵件、電話、通信地址及郵編等信息請另頁給出。電子郵件的標題為“作者姓名+《出土文獻語言研究》投稿”。
(3)本書以繁體漢字排印(請注意繁簡轉換時一簡對多繁現象和可能出現的錯誤),GBK以外字體及特殊符號,須製版的圖表等,請另頁標出。古文字字形以及難字,可以用清晰的圖片形式插入文檔中。
(4)在收到稿件後半年內告知評審結果。發表前須簽署《授權委託書》。
(5)文章發表後奉送樣書,並付稿酬。
(6)若有疑問,可發送電子郵件與編輯部聯繫。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體例要求
【仅供参考】
注意:所有論文都需要提供英文題目、提要及關鍵詞。稿件每頁40(行)× 40(字)。
一、文題
論文題目:正題:二號標宋,占一行。副題:三號仿宋,另占一行,前加破折號(——)。
作者姓名:四號宋體,另占一行。居中。
題注:在正題末右上角加星號(*)。題注注文排當頁下,與正文之間加一細線,占十字。注文小五號宋體,起行空一格。前加星號做注碼,後空一格。
二、提要、關鍵詞
“提要”二字小五號黑體,後空一字空,接排提要正文。提要正文左右空三字空,小五號宋體。回行齊“提要”二字。
“關鍵詞”三字小五號黑體,後空一字空,關鍵詞小五號宋體,各詞之間空一字空。
三、正文
(1)正文,通欄,五號宋體。如例句較短,可排分欄,例句為小五號楷體。
(2)用腳注,不用文末附注,且腳注序碼全篇通排。腳注符號①②③。
(3)文章分節小標題,序碼用漢字,五號黑體,占兩行,居中;占一行,齊左,起行空兩字空,序碼用漢字。
(4)例句:
①有序碼例句:序碼用陽文碼排序,後空半字空。起行空兩字空,回行齊漢字。序碼原則上一排到底,酌情可分節編排。如果例句接排,例句間空兩字空。
②無序碼例句:起行空三字空,回行空三字空。較短的可接排,中間用豎綫隔開。
(5)引文:起行空五字空,回行空三字空。字號字體為小五號楷體。
(6)例句、引文等的出處(書名、報刊名)一律用書名號,外加圓括號或方括號。書名依次為:作者,書名,年份。例:[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修訂本),1999年]。報刊名依次為:作者,文章名,期刊名稱,年份,期數。例:(周培紅《今生今世》,《收穫》1991年第1期)。古文依次為:朝代,人名,書名,篇名,章節。例:(唐·李白《古風·十九》)(《詩經·碩鼠》)。
(7)國際音標括弧用直方括號“[]”聲調一律用數碼標在右上角。
(8)數字:公曆年、月、日用阿拉伯數字,其他參考《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視情況而定,一篇文章內要統一。
(9)文中圖表一律小五號宋體,圖表名用小五號黑體,位於表格上端,居中,後面不用加冒號;全部表格按照(表1、表2、表3……)全文通排。
(10) 正文中引述文獻:
①標注順序:作者,年份,中間加逗號,外加圓括號。例:(朱德熙,1986:頁碼)。
②參看文獻:“參看”(不用“參見”),作者,年份,外加圓括號。例:(參看金克木,1996)。
③如果引述或參看文獻不止一個,中間用分號隔開。例:(參看朱德熙,1982;金克木,1996)。
④英文文獻在正文中出現兩位作者的文章引用時,格式為“Baker和Stewart(2002)認為……”;如果是在括弧裏,則是“(參看Baker & Stewart,2002)”。兩位以上作者的,格式為“(參看Jansen et al.,1978)”。
四、參考文獻
(1)按照音序排列。
(2)格式:作者,書名,出版機構,年份;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份,期數。
(3)英文文獻的格式:
①一位作者的格式為:姓名(全部大寫),題目(書名和刊名都用正體,其中第一個單詞的首字母大寫,後面的單詞除了專有名詞都小寫),出版機構,年份。例:
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RIZZI L.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ft periphery.In HAEGEMAN L(ed.).Elements of grammar:a handbook in generative syntax.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
②兩位以上作者的格式為:第一作者姓名(全部大寫) and 第二作者姓名(全部大寫),題目,出版機構,年份。例:
LIANG CHEN and JIANSHENG GUO.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novels:evidence for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41,2009.
SLOBIN D I.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In STEOMQVIST S and VERHOEVEN L(eds.).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