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2、出刊时间: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刊。
3、刊内信息: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2023年9月13日星期三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4年度重点选题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原创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2024-02-09 10:56 北京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哲学研究杂志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 “三大体系” 和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下辖 《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年鉴》等期刊,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将2024年度重点选题胪列如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最鲜明的理论品质。我们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支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 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形成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文化繁荣兴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文化新格局。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要充分研究中华文明史,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两个结合” 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研究。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以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都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如何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关系? 如何在 “世界历史” 意义上看待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及其超越是什么? 这些重要问题亟待我们作出理论阐释。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共通性,激活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传播、弘扬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中国自本自根的思想智慧,构筑起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示新时代中华文化新气象。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
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理,是哲学研究者的重要职责。本刊设置 “两创” 选题,旨在引导学界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资源, 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作用,融汇中华文明的思想智慧, 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积极促进中华文明新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哲学力量。
七、中华文明特质与形态的中国哲学基础研究
从哲学角度研究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及其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探索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机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九、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拓展深化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问题研究,积极建设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 “三大体系” 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立足当代实践,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土壤之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的主体性,创发出凝聚中华文明价值和中华民族力量、回应全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出中国的哲学方案。
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探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表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是什么? 功能是什么? 特征是什么? 如何在凸显 “中国性” 中重新书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如何在“两个结合” 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阐释? 通过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等研究,积极构建中国自主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进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 “三大体系” 建设。
十一、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对于时代具有能动的反映,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需要集中人类的智慧进行解决,呼唤哲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本刊旨在引导对重大现实问题,譬如文明比较视野中的现代化、金融资本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人工智能、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展开哲学讨论。
十二、马、中、西哲学对话中的中国道路研究
“中国哲学” 为中国道路提供思想根据。马、中、西哲学如何形塑中国思想的面貌? 又在何种意义上相互融合而锻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追求? 创造了什么样的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需要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哲学中国化、中华文化的 “两创” 进行深刻思考。本刊旨在引导学界对马、中、西哲学对话的展开方式和融通内容进行学理上的分析,深入探讨马、中、西哲学的深度融合之于中国道路的影响。
十三、世界哲学版图重绘与西方哲学中国化
全球化时代要求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以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共筑人类文明共同体。在这一新视野下,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的狭隘格局, 探索重绘世界哲学版图的路径。西方哲学中国化体现了以文明对话促进思想创造的可能性,也构成了世界哲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刊将聚焦相关成果,立足中国传统和中国现实,展示当代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新诠释,以及在中外思想交汇融合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发展与创造。
十四、文化哲学与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关注从哲学层面探讨文化形成、发展基本原理的相关研究,强调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国外文化理论的精华,在明确的时代意识和现实意识中发展中国特色文化哲学与文化基础理论。通过对各种文化范式、文化形态、文化批判理论、文化实践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为提升中国文化形象贡献力量。
十五、当代美学与美育研究
中华美学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崇高的志趣品格。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博采国外美学理论众长,在美学基础理论和审美实践指导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我们聚焦以下选题:对美学理论的当代阐释,当代美学前沿理论研究,中西美学的对话与融合,中华美学的核心精神,中华美学的价值导向和教育作用,中华美学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引领作用等。通过对当代美学与美育的研究,我们希望凸显中华美学的审美理想,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十六、关于人工智能、生命(基因)伦理的研究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也促使人类重新展开对人本身、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我们聚焦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底层逻辑的思考,也关注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在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变革,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相关伦理规范的探讨,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对人类本质的影响,哲学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与其他前沿科技的融合等。通过相关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作出哲学性的审思与展望。
十七、科学思想史与当代科技观研究下做学问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 技术、区块链、自动驾驶、 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当代科技的发展与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使我们获得了重新理解科学思想史、评估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视角。一方面,我们聚焦科学思想史,旨在探索当代科技发展的思想史渊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基于思想史纵深,追踪思考科技发展前沿动向,探讨当代科技观的实质及其可能为人类带来的深刻变革。
十八、人物专访
栏目根据各个时期哲学事业的发展态势,遵照现实关怀、学人关怀和学术关怀的宗旨,致力于对哲学各二级学科中具有良好学术影响力和较高学术地位的学者进行访谈,提出具有方向性和引导性的学术创见。栏目力图通过访谈见证哲学在时代中发展转型的基本面貌,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探讨哲学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忠实记录思想与时代的互动和学术的进步,让栏目中的每一位受访者的思与想带给读者新的思考和新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稿约
【2023年03期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是哲学研究杂志社的刊物之一,杂志编辑部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厉行严格学术标准,弘扬良好道德规范。本刊倡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多面向、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以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典为基础,提倡着眼于中国实践的问题研究与理论探究,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为中国学界打造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经典著作、发展历程、创新成果、当代问题思考、研究、交流的重要阵地和高端平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设有“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栏目,来稿篇幅一般以 10000 字左右为宜。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诚地欢迎各地各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来稿和监督批评,投稿请将电子版直接发送至邮箱 mkszyzx2021@126.com。本刊的用稿要求如下:
(1)稿件采用中文,并附 200 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 ~ 5 个“关键词”及“中图分类号”。
(2)稿件引用他人资料或观点处,需注释说明。内容注释及文献引用统一采用脚注,注释序号用带圈数字即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注释内容排列顺序为: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所引页码。引用他人资料需仔细校对原作以求精准,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3)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包括手机或固定电话、E-mail、通信地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