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刊内邮箱:guoxueyuankan@126.com
4、出刊日期:半年刊,每年6月、12月出版。
5、刊内信息: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集刊征稿启事
【2023年01期信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集刊为广西古代文学学会会刊,由集刊出资方和广西古代文学学会联合主办。集刊由来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十余位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余位专家担任编委,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负责征稿和编校。
本刊为半年刊,每年1月、7月定稿,6月、12月出刊。中国知网、中国集刊网、维普网全文收录,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入库集刊。
一、办刊宗旨
本刊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二为方针”“双百方针”和“两结合方针”。坚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反对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与结合途径。关注传统文化对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同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提炼传统文化精髓,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主要栏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集刊主要栏目有:文化大视野、国家方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革命文化之关系研究、儒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古代历史研究、古代哲学研究、古代艺术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区域文化研究、域外汉学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传统文化普及与推广研究、传统文化学者研究、学者访谈、序跋书评、传统文化会议综述等,每辑可根据学术热点和社会思潮设立相关专栏,集刊附有彩页专门对文化学者、传统文化研究机构进行介绍,并对书法、绘画、篆刻、雕塑、戏曲、工艺、建筑等领域名家及作品进行推介。
三、投稿格式及注意事项
来稿格式请参考《巴蜀书社学术著作体例规范》。除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繁体字外,一律使用标准简体字。图片除文中附图之外,还需单独提供单张不小于2M的高清原图,以便编辑和保证印刷质量。
(一)来稿形式要求
1.论文排版格式
论文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副标题用小三号仿宋体;摘要、关键词用小四号楷体;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二级及以下标题、正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整段引文用小四号仿宋,右侧缩进2格;页下注释用宋体小五号。
全文行间距1.5;段前、段后0,页边距普通,纸张方向纵向,纸张大小A4,分栏1,文字方向水平。清除其他格式。
2.引文、上标红色凸显标注
为便于核对,论文中直接引用部分,字体不变,引用内容颜色标注为红色;为便于查找,论文中页码上标部分,字体颜色标注为红色;为防止乱码,论文同时投寄PDF格式文档1份。
3.篇幅及其他要求
学术论文篇幅以15000-20000字为宜,不接受少于8000字的学术论文。“学者访谈”“序跋书评”“会议综述”等其他栏目论文字数不限。来稿请提供Word和PDF两种格式。来稿请附录英文标题。
4.查重结果
作者在投稿前请自行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查重,投寄时一并提交查重结果。文史哲政类论文不超过20%,其他专业论文不超过10%。
5.投寄论文文件名称
投稿命名格式:投稿时间、作者、单位、论文题目,如:2022.6.6张∗∗(∗∗大学):论∗∗,修改稿可在名称加括号标注,同时变更投寄时间,如2023.1.1张∗∗(∗∗大学):论∗∗(修改稿)。
(二)来稿内容要求
6.题目
不超过20字,以单独题目为主,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7.署名
鼓励单独署名,合作署名不超过3人。在读博士、博士后投寄论文,可带导师为第一或第二作者。暂不发硕士稿件,合作署名不包括硕士。
8.单位
格式:单位、二级机构、省份、城市、邮编。如: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299。单位及二级机构用规范全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不能简化为“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不能简化为“北大”;“文化与传播学院”不能简化为“文传学院”等。如作者需要标注其他身份,请一并按上述格式补充。合作论文的所有作者也需要提供以上完整信息。
9.摘要
摘要字数要求在300-500字,力求表达充分,不得少于300字。摘要采用第三人称客观表述,不得出现本人、本文、笔者等主观性语词,不可加进作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摘要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突出主要观点、创新点及研究结论。摘要不使用引文,必须根据论文总结提炼,不掺杂论文未涉及内容,不做一般意义上的介绍,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摘要务必反复提炼、琢磨、修饰,做到用词准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贯通。
10.论文首页作者信息
格式: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籍贯,学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可列于职务、职称之后。研究方向不超过三个。例:王××(1982-),女,壮族,广西××人,博士,××××大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具有双重身份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研究人员,可在工作单位、职
称后补充。例:王××(1982-),女,壮族,广西××人,博士,××××大学××学院副教授,×××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11.基金项目
用全称,以发文文件为准。一篇论文标注不得超过2项基金来源。
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研究”(××BZW×××)。
无批准号的项目,请提供批准单位及批准文件编号,格式同上。
12.页下注释规范
注释格式请参阅中国知网我集刊相关论文,我刊文献标注执行《巴蜀书社学术著作体例规范》,统一使用页下注,不另列参考文献,投稿前务必认真阅读,按格式处理稿件。格式不正确的稿件,不予编校。
13.提供引文及注释出处截图或拍照
为了确保引文正确无误,减少差错率,提高核对引文的工作效率,所有投稿者必须提供所有直接引用、间接引用的参考文献之原始资料以备核对。其中专著中引文须提供专著版权页、引文页图片,截图或拍照并用红色线条标注出引用内容。论文中引文需提供PDF格式或CAJ格式,并用红色线条圈出引用部分。间接引用须用红色线条圈出相应观点出处范围。请按照注释顺序编号排列,以压缩包文件形式发送到编辑部邮箱。
四、注释及标注格式
(一)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册/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注: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下同,不再标注);同一页所引文献相同且注释顺序相邻时,责任者、书名可省略为“同上书”;同一页所引文献相同、页码相同且注释顺序相邻时,责任者、书名、页码可省略为“同上”;责任者本人的选集、文集等可省略责任者。〕
示例:
余东华:《论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同上书,第37页。
同上。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版,第76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陈宗德、吴兆契主编:《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二)译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国别、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其他责任者与责任方式/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
示例:
[美]弗朗西斯·福山,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三)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①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所载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所载文集/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
示例:
刘民权等:《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关系分析》,载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139页。
(四)期刊、报纸
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所引文章名/所载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页码/起止页码。
示例:
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教育与经济》2001年第4期,第××-××页。
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所引文章名/所载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及版别。
示例:
杨侠:《品牌房企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危”“机”并存》,《参考消息》2009年4月3日第8版。
(五)转引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转引文献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转引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
示例:
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转引自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参见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六)未刊文献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0年,第21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6年6月,第9页。
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题名/文献形成时间/藏所/卷宗号或编号。
示例:
《汉口各街市行道树报告》,1929年,武汉市档案馆藏,资料号:Bb1122/3。
(七)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包括网络资料,如网页、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微博(必须是加V实名认证)等。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示例:
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文学遗产通讯》(网络版试刊)2006年第1期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99,2007年9月13日。
五、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为方便作者与编辑沟通、建立作者群及邮寄刊物需要,来稿请在末页附2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应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社会兼职、研究领域、通信地址、电话、微信号、QQ号及电子邮箱等信息。如:[作者简介]张∗∗,男,19∗∗年生,河南∗∗人,∗∗博士,∗∗∗∗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主编、∗∗∗学会会长。研究方向:∗∗∗∗∗,∗∗∗∗∗。通讯地址:××省××市××县/区××街道××路××号,邮编××××××,电话号码:×××××××××,电子邮箱:×××@×××.com;并提供微信号或QQ号码等联系方式。
六、审稿方式、出刊时间及联系方式
本刊采取编辑、外审专家、主编三审制度,凡投寄稿件编者有权酌情删改,如不同意修改的请在来稿首页顶端注明。
本刊为半年刊,每辑1月、7月定稿,每年6月、12月出刊。本刊常年征稿,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为了便于稿件编校以及编辑与作者联系,每期会建立临时工作群,编校结束后作者可根据意愿退出或另行加入集刊作者交流群。
指定投稿、联系邮箱:guoxueyuankan@126.com。
七、声明
凡向本刊投稿者默认我刊可以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
本刊已许可与我刊签约的中国知网、中国集刊网、维普网等网络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以扩大作者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本刊不再给作者支付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根据中国知网、中国集刊网、维普网等数据库收录的要求,作者同时需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来稿在电子邮件发送2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即可自行处理,请勿一稿多投。
稿件刊发后,即寄赠集刊两册,因经费问题不另发稿酬(特约稿除外)。本刊不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也从未委托任何机构代为收取或推荐稿件。
本刊诚邀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共同理想和高尚情怀的高校职校、学术团体、出版单位、各类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加盟办刊,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微薄之力,有意向者可来函商洽合作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