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书刊网微信二维码

扫微信,关注编辑QQ!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淮南日报 (Email投稿)

简介
《淮南日报》创办于1950年2月7日,其前身为《淮矿工人》报,是中共淮南市委机关报。是淮南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报纸,是极具权威性、指导性、新闻性的淮南主流媒体。版面为对开4版,彩色印刷。文革开始后,1967年1月10日报纸改名为《新淮南报》,并作为“淮南市临时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5月份报社实行军管,报纸也由自办发行改为邮局发行。1969年7月14日,新淮南报社与市有线广播站、淮南转播台三家合并,成立“淮南市新闻战线革命委员会”,印...[显示全部]
本刊为:知网收录,
征稿信息

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2、刊内邮箱:

        bjzx7726@163.com(编辑中心)

             Hnrbjzb@163.com(政文部)

             Hnrb-syb@163.com(摄影部)

3、刊内电话:

        0554-6644750(总编办)

             0554-6647726(编辑中心)

             0554-6644975(特稿部)

             0554-6656963(出版部)

             0554-6650919(政文部)

             0554-6662852(经济部)

             0554-6648741(新媒体中心)

             0554-6615293(发行中心)

4、出刊日期:日报。

     20201031星期六

                           

 

《淮南日报》主要栏目:

头条、要闻、专稿、综合新闻、理论视界、国内国际、五彩地、热土等。

                                  

                         

《淮南日报》简介

 

《淮南日报》创办于195027,其前身为《淮矿工人》报,是中共淮南市委机关报。是淮南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报纸,是极具权威性、指导性、新闻性的淮南主流媒体。版面为对开4版,彩色印刷。

 

解放前,淮南没有地方报纸。1950118,淮南人民在欢庆解放一周年之际,中共淮南矿区委员会与淮工筹会决定创办一张淮矿工人报。195027,作为中共淮南矿区委员会机关报的《淮矿工人》问世,成为全省第一家工矿报纸。当时的社址设在淮南九龙岗新村院内,张恺帆为《淮矿工人》题写报名。

《淮矿工人》创刊伊始,报社印刷设备极其简陋,仅有四开机两部、排版工人10人,每遇停电,编辑们还要帮助工人脚踩机器印刷。开始,《淮矿工人》报每周一期,四开四版,发行量仅1000份。195141改为周二刊,全社陆续增加到29日。1953年淮南市矿合并,中共淮南市委成立,《淮矿工人》随即更名为《淮南报》,成为市委机关报,同年42改为周三刊。当年6月份,曾一度在业务上与淮南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稿件先播出后排印,社址设在九龙岗矿工医院南侧,后迁至九龙岗矿务局招待所院内。195711,市委将报社迁至洞山。195851,市委决定将报纸改为《淮南日报》,增至周六刊,报名特请郭沫若题写。当年8月,《淮南日报》附加农村专页,每周一期,周三刊出。改日报后,报纸发行量由1955年的2257份增加到1960年的5761份,最高达到7182份。这一时期,市委决定将市印刷厂划归报社管辖,在经费上以厂养报。196027《淮南日报》又改为《淮南报》,初为周二刊,后又周三刊,至1966年下半年又恢复周六刊,续用原名《淮南日报》。全社共82人,其中编辑部40人,印刷厂42人,报纸发行量达到12000份。

 

文革开始后,1967110报纸改名为《新淮南报》,并作为“淮南市临时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5月份报社实行军管,报纸也由自办发行改为邮局发行。1969714,新淮南报社与市有线广播站、淮南转播台三家合并,成立“淮南市新闻战线革命委员会”,印刷厂也由报社划出归地方管理。19701225,以上组织撤销,报社成立“新淮南报社革命委员会”,直至1972310奉命休刊。

文革时期,报社成为淮南两派群众争夺的舆论阵地,编辑部三分之二的人员成为被专政对象,后期有的下放农村,有的调离报社,流散在各单位。1980年上半年,停刊8年之久的《淮南日报》复刊,并组织了报社筹备领导小组。同年71开始试刊,共试刊9期,初定名为《淮南日报》,为周三刊,仍为四开四版。编辑部人员大部分由学校、厂矿调来,老报人归队者寥寥无几。1981年至1983年,报社陆续增加到113人。198310月,市委决定成立新的领导班子。19866月,市委决定撤销报社党组成立党委,报社性质定位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负责制。当时编辑部有67人,原来采编各组改为科室,任命了一批青年干部,充实了报社的后备力量,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局面。为壮大报社的采编力量,市里批给报社20个事业编制,报社实行严格的考试录用,确保把真正的人才录入进来。报社还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录用和培养农民记者祁家录,一年后作为人才引进,正式成为报社记者。

 

1986101,《淮南日报》正式恢复,在当日头版“编辑部致读者信”中,曾沉痛地回忆了自己坎坷的历程:“本报自195027诞生以来,由于众多老报人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对淮南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其自身却经历坎坷,屡遭折腾。期间,从《淮矿工人》报、《淮南工人报》、《淮南报》、《淮南日报》四易其名,由周二、周三到周六刊,又改为周三刊,两上两下。尤其是1972年被迫休刊,人员流散各地,元气大伤,损失惨重,令人痛心,直到1980年才恢复周三刊。”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淮南日报》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扩大发行量,淮南日报开始尝试自办发行,这在全省地市报还是第一家。在报社发行人员的努力下,日报发行量一度接近3万份。《淮南日报》一版的四大件(一个好的头条、一条短的通讯、一篇好的言论、一张精美的图片)开始固定并形成品牌。报社还承办了全省第六届报纸副刊会,会上提出的“副刊不副,副刊要富”的思路,形成大家的共识。1982年,市政府拨款10万元,兴建700平方米办公大楼,次年投入使用。19863月,市委再次将市印刷厂划归报社,仍实行以厂养报,仅4年多的时间,报社固定资产净增110万元。印刷设备也改为微型小高速机,后又改为J241卷筒纸胶印机,办公设备全部更新,购置各种汽车7辆,其中有专为送报用的,保证全市各区县当天上午能看到《淮南日报》。报社还在全省地市报中率先成立经理部和广告艺术公司,依法创收,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

步入九十年代,《淮南日报》在改革中求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服务经济建设,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鲜明生动地报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92年,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在淮南举办(第一届在台湾举办),淮南日报社上下总动员,投入全体采编力量,确保当天的活动当晚发稿,第二天一早全市看到报纸,这在淮南日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时期,《淮南日报》的报纸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安徽日报》在一版载文评价本报,称赞《淮南日报》发挥了党报的作用,深化了宣传报道,指出淮南日报社在狠抓报纸质量提高中充分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把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化经营性新闻报道作为突破口,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1993年,本报获安徽省编校质量、印刷质量、经营管理等奖项,同年10月,本报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报纸一等奖,并评为目标管理达标单位。

199311,《淮南日报》进行扩大版试刊。1995年,《淮南日报·星期天》更名为《淮南日报·休闲周刊》,同年又创办了《淮南日报·生活刊》。后又陆续创办《信息导报》、《周末大观》等。当年底,《淮南日报》还被评为“国家标准一级报纸”和“安徽省优秀党报”。

199711,《淮南日报》正式改为对开四版大报。同年,报社购置杭州产第二代激光照排机,报社印刷厂综合楼正式竣工交付使用,报社印刷厂工作环境大大改善。

2003816,《淮南日报》迎来万期庆典。9月,少年之友报社全体人员整建制转入淮南日报社,与下午版人员整合为即将创刊的《淮河早报》采编人员。108,《淮河早报》正式创刊,报头采用毛泽东书法集字,这是安徽省第一家有国家刊号的都市类早报。新闻界泰斗穆青和著名作家鲁彦周为早报创刊题词。1028,报社新办公大楼“蓝天大厦”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4年报社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5名大学生通过考试成为报社首批外聘记者。20073月,《淮南日报》开始彩色印刷。911,报社全员搬迁到新办公楼办公。当年11月,报社筹集资金600万为印刷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上海高斯SSC-200卷筒纸胶印机。

20063月,由淮南日报社主办的淮南报业新闻网开始组建并试运行。20076月,经安徽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备案,正式批准为淮南新闻信息类门户网站。该网站立足沿淮本土,满足不同受众对各类新闻信息的需求。网站经多次改版,点击量不断攀升,日点击量达数万人次,逐步成为继报纸、广电之后的新媒体。

2009826,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李义成任党委书记,宋光祥任党委副书记、总编辑。2010年初,《淮南日报》版面调整和《淮河早报》改扩版正式实施,并获得成功。201025,报社隆重举行创刊60周年庆典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


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