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审题,
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意义及在网络环境中的发展。
这道题考查议程设置这个知识点,比较经典的理论,比较基础,按照题干要求,分要点作答即可。
答题逻辑:
概念界定-特点-意义-发展-总结
我们来看答案示意:
概念界定: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来说,后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前者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也就是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联动作用的可能性。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意义
第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无力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予以明确化,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第三,“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其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发展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 郭蕾和麦库姆斯等学者借鉴了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议程设置的网络议程设置理论 (或称NAS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影响公众的不是单个的议题或者属性, 而是一系列议题所组成的认知网络;新闻媒体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 同时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将不同的信息碎片联系起来, 从而构建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网络环境下,个体能力的增强,人们已不是被动地接触信息,而是主动地创造、传播信息。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帮助下,议程设置所依据的“拟态环境”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为“即时仿真图景”所代替。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延时性,后者则具有实时动态性,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图景。这使议程设置流程发生本质变化,理论假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媒体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的单向闭合过程,由“个体议程-社群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多向非闭合过程代替,研究的重点应由“媒体”转向“社群”。
个体是议程设置的激发点,个体和社群议程是大众媒介议程的重要补充源,大众新媒介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同时议程设置各环节有融合趋势,
1.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与受众地位的上升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中的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有时一个议程的设置,是在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在这些主体中,除了作为大众传播者的网站外,还包括其他传播渠道中的组织、群体或个体,甚至某些时候个性化推送“算法”也会起一定作用。当然,媒体和网民是最主要的两类议程设置的主体。
2.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动作用
尽管目前网络还需要传统媒体的推动才能实现更好的议程设置效果,但是,它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对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也有较强的能动作用。在不同时候,这种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对于传统媒体议题的放大作用、削弱作用以及重构作用。
3.网络中“纵”“横”议程的交织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并不全都如传统媒体那样能统合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议程。它是由“纵向的”(即贯穿所有人群的)议程和“横向的”(只适合于特定人群的)议程共同编织的议程“网络”。网络议程既有助于人们寻找并归属于某些小众群体,又可以促进人们对大众社会环境的认知。这才是网络议程能够形成并对人们起作用的重要原因。
4.网络议程设置作用范围的有限性
尽管有些情况下网络议程设置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议程,但由于网络目前的普及程度,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议题在网络中被炒得火热,但在网络之外却显得相对冷清,在传统媒体上也是如此。
5.网络议程设置的全球化趋向
网络的跨国界性质,使某些本属于某个国家的“议程”得以在全球传播,并成为网络中的公共议程。例如,互联网时代,美国大选的话题成了全球性的话题。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本身的流动是不平衡的,居于强势地位的国家的“议程”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总结
大众媒介的传统议程设置功能涉及到传播的环境监测和共识形成, 唤起社会关注当下新的和主要的议题, 并且影响到这些议题先后缓急的排序。设置议程是一种令人敬畏的责任。
推荐文献
● 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01):12-20+109.
● 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03):55-67.
● 史安斌,王沛楠.议程设置理论与研究50年:溯源·演进·前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0):13-28+127.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