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正误题
1.×【解析】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解析】略。
3.×【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1)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2)通过经济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3)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由于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它的思想、意志必然要上升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必然要影响到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一般是通过课程标准的设置、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的审定、各种读物的出版发行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和思想的影响等方式,在实际上左右着教育的领导权。题干中的国家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审定”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通过意识形态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4.√【解析】现代教育中的主体教育思想的观点之一是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绝对的、长期的:(2)学生是有者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3)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
5.×【解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各地中小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解折】略。
7.√【解析】略。
8.×【解析】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乙(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
9.×【解析】按照日常教学中作业的功能,可把作业分为预习型作业、巩固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和综合型作业。其中,巩固型作业是日常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作业类型,以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强化课堂所传递的新知识。
10.√【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1.A【解析】《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12.C【解析】托尔斯泰的话意味着教师要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教师。
13.C【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身立业的根本。
14.B【解析】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依法执教的概念。
15.A【解析】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明显。
16.A【解析】“抑其所短,扬其所长”也即要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体现了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
17.D【解析】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精彩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属于外部的刺激,也即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
18.D【解析】5-5.5岁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时期(关键期)。
19.A【解析】题干中的周老师没有简单地判断两位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而是让这两位学生各自陈述自己思考、推测、证明的步骤。这体现了周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0.A【解析】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表现在:教育者因为有了目标的存在,可以根据目标合理地设计活动的计划、组织、过程、方法等,多快好省地实现目标。受教育者因为有了目标,可以树立信心坚强地排除各种困难,争取实现目标。
21.C【解析】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2.C【解析】讲读是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讲读法的内涵。
23.A【解析】操作定向就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书空”练习属于操作定向。
24.A【解析】学校恐惧症是指学生一进入学校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严重的焦虑和恐惧感
25.D【解析】题干所述内容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的表现之一。
26.B【解析】题干所述内容为温故导入的概念。
27.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28.C【解析】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知识、文化艺术的需要等。喜欢看动画片属于精神需要。
29.C【解教师的讲授要有启发性,这是指教师讲的内容要讲清楚,但不要讲得“一览无余”,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
30.D【解析】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执拗性。有动摇性的人或缺乏坚定的行动目的,对既定目的持怀疑态度,或对实现目的缺乏信心和决心。
31.D【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的单元测验属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32.B【解析】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领域最核心的内容。
33.C【解析】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和主体性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的客观评价,将评价与教学从对立转入了统一。
34.C【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5.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36.D【解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学习迁移:(1)注意教学教材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37.C【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
38.A【解析】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分量适宜,不能过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故井不是每一堂课后都要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39.A【解析】题干中老师的做法虽未按常规处理,但体现了较高的教育技巧,有利于激励学生。
40.C【解析】该学校采取“评语+特长+等级”的评价标准,体现了该学校淡化了评价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增强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41.ABCD【解析】教育方针的特性包括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与阶段性。
42.ABCD【解析】我国的基础教育通常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43.ACD【解析】智育的具体任务有:(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44.BCD【解析】按学习内容,可以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5.ABD【解析】班级管理过程一般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三个环节。(具体可参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班级管理》一书,由李学农主编)
46.ACD【解析】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往时,要谦虚要尊重理解家长,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家长。
47.AB【解析】略。
48.ABCD【解析】略。
49.AC【解析】板书设计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板书,故A项正确;板书的时机一般分为先讲后书、先书后讲、边讲边书,对难度较大的概念、公式等一般适宜先书后讲,故C项正确;有些教师在板书的运用上,存在些错误倾向,如不写或少写板书、板书过多过滥等,故B、D项错误。
50.BC【解析】A项和D项中的“感受”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不是能够观察或测量的行为,所以表述不够清晰。
四、综合分析题(答案要点)
51.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包括:(1)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2)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3)大众媒体的强化。(4)教学环境。学校是幼儿性别角色知识扩展和加深的场所。在这里,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期待。案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园中大多是女教师,对幼儿园中男幼儿的影响是负面的,如案例中的小男孩喜欢芭比娃娃、穿粉色、舞蹈鞋等等,都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性别偏差。(5)模仿与扮演游戏。在幼儿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父母及周围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强化作用。如案例的游戏中教师让女孩穿漂亮的裙子、看重女孩的性别教育,让男孩当作静止的树等,让幼儿园造成“娘子军”的现象,忽略了男孩性格的培养,造成男孩女性化,家长的担忧是正确的。
解决办法:(1)重视父母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的引导、模仿、强化作用。(2)注重大众媒体的强化。例如看动画片,让幼儿认识自己的角色行为,女孩温柔恬静,男孩勇敢坚强等性格。(3)幼儿园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在游戏中锻炼女孩的温柔富有同情心,分配男孩的角色要有阳刚之气,预防男孩女性化的发生。(4)在生活和游戏中模仿和扮演角色,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5)幼儿园应招聘一部分男教师,注重男女教师的比例。
(考生可结合实际与报考岗位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52.(1)一年级儿童难以理解学习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次认真地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小学教育要让小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逐步形成长远的、间接的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较强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学习。
(2)学习动机主要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一年级儿童的成就动机常常受制于附属内驱力,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很少权衡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所以对他们的学习最起作用的是一种外在的成就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比较具体,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
(3)学习兴趣与习惯。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小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才能使小学生能够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变化感兴趣这一特点,巧妙地围绕教学内容变化学习过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课,勤思好问、课后复习等好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应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正确的结果。
53.案例中小学教师的行为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1)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案例中的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该老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案例中的教师面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各种问题,没有认为学生无法教育,而是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通过发奖励卡的方法慢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2)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案例中的教师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案例中的教师针对学生刚开始的不良表现,采取发奖励卡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而慢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案例中的教师合理地运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条件,即采用适当的强化物面使机体增加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案例中教师采用奖励卡的方式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强化,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强化这样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
(考生可结合上述分析及报考岗位适当加以闸述,言之有理即可)
五、综合写作题(写作思路)
54.首先,分析材料,明确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材料表达的重点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
其次,考生可从现代学生观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和独特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并且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考生可结合自己报考岗位,谈一谈自己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自:科研课题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