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老胡观点:课题研究不宜苛求完美

2022/6/22 10:31:28  阅读:236 发布者:


课题研究不宜苛求完美

(一)

我们先看一组老师们课题研究工作的问题与困惑:

1.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经验的表述能力不强,语言不够精准和专业。

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怎样做才能更加详实,避免空洞?

3.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

4.研究中,既要顾全平时的教学,还要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时间上达不到。另外,担心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因此研究会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没有能够建立成完整的体系。

5.课题研究只停留在浅层,拥有零散的经验,怎样建立完整的体系?

6.课题困惑:研究工作结束了,发现问题仍旧没有解决怎么办?

7.课题立项成功后,怎么高效进行有效的研究过程,才能够使最终的结题报告顺利通过。课题研究到什么程度时可以结项?

8.感觉结项报告写完了,课题依旧没有结束,是否意味着这个课题研究不是很成功?

9.如何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有效研究才能解决问题?

10.不知从哪些方面分步骤详细开展研究,不知道结项时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上述的几个问题,都是我们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不难看出,老师们对课题研究工作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担心或焦虑:1.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怎么办?即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题研究工作是不是就没有完成任务?2.课题研究只停留在浅层,或只是拥有零散的经验,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怎么办?即课题研究工作是否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3.研究工作结束了,发现问题仍旧没有解决怎么办?即课题的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是否意味着课题研究工作就失败了呢?4.不知道结项时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即对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的标准是什么不清楚?

显然,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这些担心或焦虑,对其课题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心理负面作用。这显然会影响到课题研究工作的进程,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线教师的科研焦虑和负担。


(二)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怎么样,深度和广度如何评价,怎样才能算是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心理。

事实上,一线教师的这个问题并不太好回答,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从科研本身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来说,大家提出的诸如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研究工作结束了发现问题仍旧没有解决等等问题,说明课题研究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即研究任务没有完成,显然课题研究工作是比较失败的。


但是,如果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特点来看,我们恰恰认为这样的课题研究工作并没有失败,而是基本上达成了研究目标和完成了研究任务。我们之所以这样评判,显然是由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特点决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这里谈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显然,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显著特点是:1.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行为,不能以专家学者的科研标准来要求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工作;2.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就是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或部分解决)课题研究工作也就结束了;3.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还会产生部分新的问题,因此问题解决并不会彻底;4.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不应过分强调科研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

不言而喻,基于中小学教师科研的这些特点,我们认为教师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不要过于纠结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要过于纠结是否建立课题的完整体系,不要过于纠结研究工作问题解决是否彻底,不要过于纠结课题研究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等等。也就是说,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不能过于苛求完美,更不宜追求完美无缺。

中小学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追求完美无缺,苛求完美,往往只会加重我们教师自身的科研负担,增加科研的心理焦虑,这显然并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真正所需要的科研行为。我们一贯坚持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就是基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真实问题的研究,就是简简单单的科研行为,而不要苛求课研究工作的完美无缺。


正如本人曾经在《一线教师做科研谨防陷入专家思维》(见“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2021.04.01)一文中这样说:“我们一线教师不需要用大量数据分析,去证明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们更没有必要去进行前测后测调查,去证明我们课题研究结论的正确性。这些都属于专家学者们的科研行为,都具有专家思维的明显特征……我们一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谨防陷入专家思维,否则我们会在科研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尽管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建立完整的科研体系,问题解决也不会那么的彻底等等,但我们只要有科研行动,有实践过程,我们的科研问题意识就会逐步得到增强,教学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就会逐步解决,课堂教学就会不断改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会不断提升。


结 束 语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寓言故事《追求完美的骑手》:

赛马大会还有一个月才举行,可人们认为冠军早已是黑武士的囊中之物。因为黑武士是公认的最棒的骑手,况且,他还拥有一匹令人羡慕的骏马——“黑珍珠”。

“黑珍珠”的确是马中珍珠,珍贵,稀少。在日常训练中,它可从没输给过任何一个对手,黑武士也为自己能拥有如此一匹珍贵的马儿而自豪不已。

“一定要在赛马大会上好好风光一把。”黑武士想。

“‘黑珍珠’是匹珍贵的马儿,可不能委屈了它呀。”追求完美的黑武士想。

听说遥远的南方有一位心灵手巧的铁匠,能制作最适合马儿形体的马蹄铁。黑武士决心为“黑珍珠”制作一副。

为了赶时间,他骑着“黑珍珠”日夜兼程前往南方。十天之后,风尘仆仆的黑武士回来了,可“黑珍珠”也瘦了一大圈,疲态尽现。黑武士心疼极了。

听说遥远的北方住着位能制作精美马鞍的商人,黑武士决定去制作一套。这一回,他没带“黑珍珠”去。他也舍不得再让“黑珍珠”去。黑武士计算了下时间,觉得在比赛前足够跑一个来回。他就仔细地量了下“黑珍珠”的尺寸只身前去,去前他再三嘱咐家人好生照料“黑珍珠”。比赛的前一天,黑武士带着一套精美的马鞍终于回来了。

赛马大会开始了,坐在钉着最合脚的马蹄铁,披着最精美马鞍的“黑珍珠”身上的黑武士,满怀信心地在等待着出发的指令。

可比赛的结果并不完美,“黑珍珠”没有夺得冠军。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竟然没有进入前三名。因为缺乏系统的训练,二十来天的养尊处优,让健壮的“黑珍珠”几乎丧失了奔跑的信念。

当然,这是追求完美骑手所没预料到的结果。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事情过于追求完美,往往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我们不要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包治百病”,也不宜对科研工作苛求完美。苛求完美的科研,往往可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科研,甚至会让中小学科研失去本真。与此同时,我们当然也不要过于弱化课题研究工作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这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一种常态化工作和研究方式。

(本文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推荐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