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29 17:21:32 阅读:260 发布者:chichi77
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借鉴
01
作者简介
张近乐,男,陕西兴平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军民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姚冰洋,男,河南新乡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02
摘要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历经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革命型价值观、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和复兴型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实现以价值追求为不竭动力,以价值自觉为加速驱动,以价值自信为精神力量。综合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是在批判与超越中回应现实,在自省与革命中完善自身,在为民与奋斗中永葆初心,这既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亦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未来征程中的基本逻辑遵循。
03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历史脉络;经验借鉴
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18AKS019)
“政党的价值观是政党的理论基础、阶级性质、政治目标、历史使命以及时代特征的概括和集中体现,它是政党对自身的性质、利益、使命和需要的一种认知,是对自己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合法性的一种回答。”[1]政党价值观与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政党制度、领袖风格等因素密切相关。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价值观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根据历史环境与实践变化,不断完善自身价值观体系,提升适应复杂环境和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有力地保证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内在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路径,并为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因此,有必要在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的演变逻辑,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实践性与先导性,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
价值生成: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历史回顾
“价值领域的特征首先是它的理想性和合目的性”。[2]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也是扎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方位,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从根本来说,“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继而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社会近现代以来的内在要求与应然趋势。”[3]从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坚定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信念,同时,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阶段性的价值目标,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一)
现代民族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直接诉求
“民族—国家存在于由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对内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4]民族国家不仅能够促进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成为近代以来全球主流的国家形态。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型国家,组织化程度低、权力分散化、整合能力弱,导致其不仅无力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甚至成为近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内外交困中,时人逐渐认识到“惟民族的国家,乃能发挥其本族之特性;惟民族的国家,乃能合其权以为权, 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盖国与种相济者也。”[5]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直接诉求。毛泽东指出:“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6]
(二)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根本动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面临着巨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7] 在1964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他又代表党和政府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8]在外部受帝国主义长期封锁、内部生产力和文化落后、现代性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借鉴了“苏联模式”, 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实现了对国内有限资源的配置,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国民经济与教育、医疗卫生体系,满足了从上而下迅速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的初衷。然而,整体上看,改革开放前,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还不深刻, 特别是“把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对立起来”[9],带来诸多现代化建设误区。同时,曲折的历史也深刻表明,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执政党必须在坚持自身核心价值观稳定的情况下创新性地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复杂的环境,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三)
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调整至经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中来。邓小平指出了“搞四个现代化建设”。1987年中共十三大在中共十二大“小康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确定“中国基本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即后又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于是,现代化建设不再被教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所束缚,不再强调国家的直接干预,而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释放经济活力,实现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也对执政党价值观做出了重大挑战,要求其在继承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融入新的价值形式,从而确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地位。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切实对社会关切和时代需求予以回应。
(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价值追求
在现代化实践中,我国对“现代化”的阐释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在追寻传统的工业、经济现代化之外,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现代化及治理现代化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0]这体现了“文化基础的独特性、价值理念的厚重性、意识形态的稳定性、目标导向的人本性、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实践过程的有序性、治理主体的权威性以及对外交往的包容性”。[11]这个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时代使命。此外,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中产生的,它不仅受中国悠久历史的召唤,同时也来源于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与真切需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和目标,不仅意味着要提升我党艰苦奋斗、改革意识;更意味着中华文脉的接续,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并通过党的价值观,引导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二】
内容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形态演变
百年来,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积弱积贫向国富民强、从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的巨大转变。从百年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可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都有鲜明的价值目标、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
(一)
革命型价值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以下简称革命型价值观)肇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革命—救亡”为价值主线开展抗击侵略、武装夺权等革命斗争。从价值内核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共同建构了“救亡—革命—独立” 的价值链条。在革命型价值观体系中,共产主义是革命型价值观勾勒的美好图景;“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根据地、抗日统一战线等是实践路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则是革命型价值观的具体形态。从基本特征看, 革命型价值观更多体现为鲜明的阶级意识、价值理想、革命信念等。在“革命”的语境中,“敌人— 朋友”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谁是我们的敌人”是最重要的问题;阶级意识、阶级斗争等是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对内,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利益”“集体利益”增进价值共识,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行动的价值逻辑;对外,中国共产党人以统一战线整合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此外,革命型价值观还内蕴了“主动”“能动”“无条件努力”的价值信仰,呈现出较强的主体性、崇高性和神圣性。
(二)
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一方面面临着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迅速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继承了原有的革命型价值观,同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出了建设型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动员群众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以下简述为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在对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艰苦奋斗的道德思想、培育社会主义理想等。如,在全国进行三大改造期间,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任务,将社会主义理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 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还表现在党对建设新国家的自信,即要从根本上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革命性”改变,使之成为一个强盛的现代化国家。
综合来看,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际环境复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历史背景下,确实能起到除旧布新、为现代化启动提供新动能的作用。然而,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突破“四个现代化”的框架,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布局。
(三)
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以下简要表述为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起源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始终围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开展价值话语建构,揭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从计划到市场、从革命到建设的治国理政逻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对教条主义的突围, 让“实事求是”再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逻辑,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新思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搞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等重大命题,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实现了对解放思想的理论延续和价值衔接, 从意识形态上澄清了社会主义本质,建构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此后,党建问题浮出水面,“三个代表”精准聚焦党建问题,揭示了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的理论本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理论成熟;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发展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为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注入了新的内容。
(四)
复兴型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根本方针
如果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实然把握,那么复兴型价值观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常态下社会深度转型的应然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革命型价值观和建设型价值观的建设成果,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升华出了复兴型的价值观体系。
复兴型价值观继续坚持和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宗旨、阶级属性等决定了复兴型价值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要践行群众路线,体察民情民意,与人民共命运;要替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人民所面临的各种利益问题。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价值观的价值内核。面对贪腐文化、钱权交易、奢靡之风、金钱至上等给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消解圈子文化、慵懒思想、山头主义、贪腐文化等对党员干部的不良影响。
中国梦是复兴型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3]中国梦作为复兴型价值观的奋斗目标,包括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等新内容,大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蕴涵。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深化认识的产物,涉及社会、党、政府、军队等方面的系统工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发展的新认知;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蓝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长远利益的自觉回应。
“四个自信”是复兴型价值观的支柱与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其中,道路自信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制度自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理论自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与先进性,以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文化自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15]“四个自信”既确认我们党实践和认识成果,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复兴型价值观的新高度。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当前国际关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5年9月28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7]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8]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助于弥补国际治理赤字,更重要的是兼顾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诉求,同时,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内外联动的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找到了世界历史方位。
回望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革命和建设环境中既守护住了自己的初心,又不断调整、丰富自身的价值体系,巩固和加强了自身的领导地位与执政能力。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并不是任何政党所能具备的,也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有必要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变迁的内部动力予以剖析, 解锁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发展变迁的密码。
【三】
价值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力量驱动
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是与价值紧密相连的,其价值意识不仅包含“在认识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基础上,把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结合起来的价值追求。”[19],同时也蕴含着其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认同,还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最终实现对社会实践的改造”[20]的价值实践,这三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愿望动机,有力助推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发展。
(一)
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价值追求。首先,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它直接影响和规定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反对“帝、封和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改革开放、建设中国梦等这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方向。其次,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这种理想社会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引导着无数中国人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同时,也内在地规范了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军民、干群等社会核心利益关系, 将其凝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再次,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最高理想及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中的形式产生影响。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进行了积极、科学的预判,不仅成功驾驭了中国革命的惊涛骇浪,同时,也冲破了改革开放后的激流险滩,保障了中国人民发展的根本利益。最后,追求共产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目的、意向,而且是其一切奋斗实践的最终动因。历史一再证明,价值观如果没有得到社会利益的系统支撑,则将沦为被嘲弄的对象,并导致自身的最终瓦解。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共产主义的征程中,将此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利益,并在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获得感,为共产主义理想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
价值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加速驱动
“价值自觉则是在克服了受价值主体本能需要的支配和情感爱好等非理性因素的驱使情况下, 从科学的价值理性思维出发, 对价值事实的本质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对价值事实的规律和必然性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价值事实的后果有了应有的评判和考量之后所做出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等价值行为。”[21]价值自觉区别于缺乏对事物规律性认识活动的、具有盲目性和非预见性的价值自发, 强调人们能够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预见实践活动后果,具有预见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觉是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正确认识并掌握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基础上,创建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观的内在动力。首先,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觉具有导向作用。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等,体现了其追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自觉的典型表现。其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觉奋斗实践,从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深化改革,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等,充分激发其情感、激情、意志以实现预设目标。这种自觉奋斗实践,带给中国人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迅速富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并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最后,价值自觉调控着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资本对人的压迫、对人的异化,并在革命和建设中通过各种制度和法规保障人民的权利、自由与尊严,不仅关注人民“仓廪实”,更关注人民群众“知礼节”,尊重和保障人民对自身发展的多元选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
价值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价值自信是主体基于特定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而对价值事实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肯定的一种情绪倾向和理念引导”。[22]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信是其对自身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对自身价值取向的强烈认同、对自身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念,并由此而对自身价值事实的积极确信。
首先,建党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引发展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价值理念与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一旦形成,便迸发出了的强大的光芒与力量,吸引了无数党员不惜以生命来捍卫。其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建设“舍己为人”“以身报国”,为改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的事实呈现。这些事实不仅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与纪念,就连对手也被深深折服、并给予了极高的尊重。最后,真善美的价值目标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始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具体映现, 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历程的具象展演。伟大的价值实践及其成就使中国共产党人日益坚信自己信念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最终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自信提供丰沃土壤。
【四】
发展理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经验总结
综观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型价值观、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以及复兴型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立足现实,回应时代”“审视自身,完善自我”“坚守初心,赓续前行”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价值观的逻辑主线,亦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未来征途中的重要价值遵循。
(一)
在批判与超越中回应现实
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立足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是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底色的重要表征。首先,近代以来,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新康德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各思想派别均对中国人的思想和实践产生过影响。然而,这些思想均无法解决中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一条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新途径,也促使了先进中国人在各种思潮中最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企图从精神上瓦解中国,否定马克思主义, 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针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其进行理论解构,深刻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与理论特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质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主义、战略上的政治和文化霸权主义、心态上的西方中心主义。[23]这非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甚至有可能葬送社会主义的前途。再次,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摒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其具体形态,发挥其行为规范、利益协调与社会整合的功能,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
在自省与革命中完善自身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论道更行道,从救国、兴国、富国到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追求价值与真理的生动写实。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无出其右,其不仅面临国内外反动敌人的残酷迫害,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要素缺乏、超规模国家动员困境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可借鉴经验匮乏等问题。建党百年来,从延安整风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到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提升自我修养的鲜明品格。自我革命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能力和复杂的经验,即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在不损害现有价值观功能的情况下,充分回应社会发展需求,引入新的价值元素, 实现其稳步转型。可以说,百年奋斗和百年成果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自省与革命中完善自我的品格,也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重要理论恪守。
(三)
在为民与奋斗中永葆初心
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重要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出发与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苦奋斗靠的就是一腔热血终为民、赤胆忠心至死休的为民情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然,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价值立场。从动态上看,随着革命和建设形势的变化,人民的利益内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安全需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目前的幸福感需求。不同的利益内涵需要不同的价值表达与支撑,也要求对现有的价值体系进行调适。在社会变革的紧要关头, 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准确把握住这种需求的变迁,并通过自身的理论建设,将形而下的需求转变成形而上的理论,赋予人民利益以正当性与合法性,从而实现了党与群众的合力。可以说,在为民与奋斗中永葆初心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中的重要经验总结,将会继续照亮中国共产党人的未来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遵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有机结合,并随时准备拥抱最新、最科学的发展理念。从历史发展视角看,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百年嬗变是立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实需求而不断调整的重要表征,在批判与超越中回应现实、在自省与革命中完善自身、在为民与奋斗中永葆初心的基本价值遵循始终如一;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下对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和人们需求的回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价值底色、初心使命是其价值坚守, 这种调整机制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使其有足够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协调能力领导中国人民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激流险滩,维护国家的总体安全与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韩震.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
[2]赵修义,童世骏.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断代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90.
[3]李海青.使命型政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N].学习时报,2020-12-14(2).
[4]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7.
[5]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486-487.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2.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39.
[9]贾建芳.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及现实走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7(3):30-35.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1]巩瑞波,韩喜平.“现代化中国方案”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J].红旗文稿,2019(7):20-22.[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16]田心铭.论“四个自信”[J].学习论坛,2017(9):5-11.
[17]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54.
[18]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
[19]王玉棵.价值自觉与科学发展观[J].天津社会科学,2008(1):10-14.
[20]朱哲,薛焱.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4(5):23-27.
[21]罗建文,赵嫦娥,李惠阳.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J].探索,2013(5):111-117.
[22]罗建文,杨嫦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论纲[M]//陈燕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41.
[23]王雪冬.认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实质一—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J].红旗文稿,2016(11):13-16+1.
[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